一个人看电影是可耻的。
昨天,我一个人去看了《南京!南京!》,所以我是可耻的。
不过即使我真的很可耻,面对导演陆川,我也很不可耻。
无疑,陆川身上是有股牛气,这股牛气来源于他在新疆的童年,来源于他在军校的生活,更来源于同为作家的父亲和姑妈带给他的文艺气质。他在《可可西里》的野蛮拍摄,让我对《南京!南京!》有着一种期待:这个陆川,常常会颠覆中国电影的常态。
值得肯定的是,在《南京!南京!》里,陆川有如下圈点之处:
一、处男的日本兵角川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角川救过中国人,天真地想娶慰安妇百合子为妻,又对自己在战争杀伐中的荼毒罪行追悔不已,最终在处在崩溃边缘的他放走两名中国人,饮弹自尽。
二、刘烨扮演的陆剑雄在日本刽子手的枪口前站了起来,没有一句话,但自有一种不屈,比他的巷战镜头要耀眼许多,大概对得起他80万元的片酬。
三、陆川不但没有矮化日本军人,还花大量笔墨表现了日军风纪的强悍和装备的精良,因为,踏踩了中国十多年的铁蹄,毕竟不会是几个像地道战里展现给观众的可笑的小鬼子。
四、江一燕饰演的妓女小江为拯救难民营,率先举手报名去当慰安妇时,说的那句“我去”,让所有的人肃然。
不过,本片更多却是莫名的变态,这种变态的必然性,来源于编导扭曲的历史观和商业片与生俱来的诉求:
一、故事的开局,没有客观地交待历史背景,没有表现唐生智明知南京不可守而守之的悲壮,而只是一味的渲染国军的无能:他们争先抢过挹江门,互不相让,又与守门部队发生冲突,混乱,悲惨。
二、断壁残垣的大街上,晃眼的裸女横陈路边,颇让观众感喟:这既是当年南京妇女为贫弱的中国献的身,也是七十年后,女大学生为“艺术”献的身。
三、片中日本鬼子进村后“祭祀”死掉的鬼子的那场戏,长长的几分钟让人几乎忘掉前面的流血和不堪,甚至让观众生出了欣赏原生态舞蹈的感觉。
四、拉贝在最惨烈的时候要离开南京,难民都要求他留下,无奈的他,给中国人跪下了,但最终却还是上了车:事实上,据拉贝日记所载,拉贝是在南京停战后才离开的,这位西门子驻中国的主管如果能活到现在,一定会把陆导诉上法庭。
五、近一个小时对慰安妇的描写,露骨的女体,兽性的日军,竟成也了全场的亮点,喧宾夺主,恶之大也。
六、车上载着的被摧残死去的女人,全裸的,清晰的影像,似乎是在提供一种集体的偷窥。陆导及陆粉丝们大可以说这是艺术,大可以说这是还原历史,但如此直追A片的场景,在我看来,是商业片的原罪。逝者已矣,这是对无辜受害者的尊重吗?
七、几百个正在被屠杀的中国百姓集体大喊“中国不会亡”,立意倒是挺高,问题是:“中国不会亡”是淞沪保卫战中,十九路军痛击日军时的战歌,从毫无反抗行为的待杀戮者口中喊出,颇觉苍白。
单薄的主线,缺位的史实,自始至终贯穿的对血腥和情色细节的执着,是本片的重点诉求,在陆川的作品中,这的确算得上是大不同。
一个正视历史的社会,不应该用民族的耻辱来煽动狭隘的民族主义,更不能用历史的疤痕去煽动偏激的民族仇恨,虽然历史不能忘记,但盼望蘑菇云出现在东京上空,一定不是理性的导向——前年,东北一个三轮车夫,在得知自己拉的竟然是一个日本人时,二话不说就把小鬼子掀翻在路沟里——解气倒是解气,倒毕竟失之于鲁莽。
明治前的日本是中国的追随者,但维新后短短的几十年,就成功地“脱亚入欧”,这就是制度的力量,也是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中国不会亡”是前辈对侵略者发出的呐喊,但“不会亡”喊出的只是求生存,要发展,似乎应该更大声地喊出:制度!制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