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江经济一大优势的专业市场今年的日子不太好过,数据显示:浙江几百个市场的交易额加起来,不如一个家乐福、百安居。被视为商业地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专业市场缘何显露出衰败之象?又该如何应对呢?易铺网记者2008年7月30日采访了易铺网CEO陈建明先生,来听听专家的观点。
记者:浙江是中国专业市场的发源地,现有专业市场4096个,在外省的专业市场也有1400个,但今年以来,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浙江不少专业市场相继遭遇寒流。7月1日,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显示,6月份景气指数为1073.65,比5月下跌56.96,逼近今年3月由于春节休市、雨雪灾害等原因创下的历史低点。现在,浙江几百个市场不如一个家乐福、百安居,浙江号称有8000亿元的市场交易额,其实不及外来市场的20%。浙江专业市场走下坡路的原因何在?
陈建明:在过去的一年时间之内,中国的浙江包括福建等南方城市,过去以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为特征的这些地区,中小企业面临着很残酷的市场压力,甚至出现很多企业倒闭关张的趋势。目前浙江包括福建包括广东地区中小企业面临很大的市场压力,出现这样的状况政府也很关注。当中的原因有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还有目前的人力成本经过过去十几、二十年的发展,传统的制造行业的人力成本的优势越来越小。所以我想在目前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人力成本持续增加的环境下,浙江、福建、广东地区的以生产制造业作为延伸的这些市场,产品、商品的成本优势在大幅降低,尤其是有一些出口的商品更是如此。比如按照过去的价格体系进行产品的生产,原料在上涨,但是商品出口到欧美如果按照美元来结算的话,因为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售价反而在下跌,甚至很多行业本身只有大概10%—15%的毛利。在这种双重挤压之下,成本可能上升了不止10%,同时售价可能下跌的幅度也会达到5%或者10%的范畴,这种挤压会导致很多企业不得不停止生产甚至关门歇业。大家都很清楚福建和浙江的很多批发市场、商品市场的从业者一部分是很多中小企业自己在批发市场、服装市场开终端的零售,另外一部分是终端的零售商从这些企业批发之后再来进行零售的经营。无论是哪种方式,如果说价格优势没有了,企业的成本比如说单价达到8块、10块钱,售价的空间反而受挤压,出现目前这种状况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近阶段,包括商务部等部门都比较关注这些问题,希望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些有效的指导,让企业渡过难关。客观的说,成本的增长其实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核心的问题是怎么一个方式来获得更大的价格的成长空间。价格的成长空间很大程度上是关乎品牌竞争力。过去二、三十年的时间,浙江、福建很多的制造企业生产的商品从过去完全没有品牌概念,简单以成本来获得市场份额,到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品牌。当然,福建、浙江乃至广东地区,品牌化的这些企业还是占比较少的比重。在这种情况之下,品牌化比较差的企业在现在的这种市场环境之下,出现关门歇业倒闭的情况就不可回避。这些企业不得不歇业,直接导致这些批发市场、专业市场,这些经营商户的利益大幅度的降低,甚至这些商户也出现大批倒闭的情况。我想这种情况导致这个结局,综合来说,其实是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人力成本的上升造成的,但是更深层次的看,可能国内这些以商品的中国制造为特征的这些行业、这些领域、这些企业势必强化品牌竞争力。如果说品牌有竞争力的话,成本提高的同时价格的空间会更高,这些企业依然会有生存的空间。如果说成本提高了,但是因为品牌力很差所以价格没有很好的冲击力,这些企业或者说这些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出现问题几乎是不可回避的。导致这个情况的原因也并不复杂,也就是这些大家共同关心的因素,企业面对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怎样的方式来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当然是在合理的控制成本的前提之下来提高品牌竞争力。品牌竞争力不强是导致目前这些企业生存很难的核心原因。
记者:中国的小商品市场是否都面临着逐渐衰落的问题?
陈建明:中国的小商品市场首先过去发展的很充分发展的很好,在目前的环境之下,这些市场会出现一个市场的份额逐渐走跌的趋势。因为我们讲小商品市场或者说这些专业市场最大的竞争力是在于成本的优势,成本的优势过去能满足老百姓,因为中国过去的老百姓因为收入水平比较低,大家的消费观念还依然处在一个简单或者说非品牌消费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商品市场有很大的竞争力。但这种竞争力在目前整个市场或者说整个行业的成本高起的环境之下,另外消费者的品牌消费意识逐渐成为主流的情况之下,这些商品市场跟国际国内上标准化品牌化经营的商业相对比,它的竞争优势或者说它的市场份额会出现一个下降的趋势。这种趋势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需要这些商家这些企业包括国内的一些商业企业的品牌商都充分关注,在品牌的建设方面要做足够的投入。可能有人会讲任何商业地产的业态形态都不可能说没有生存的空间或者说会灭失掉,但是因为市场的发展、市场结构的改变会导致某一些类型的市场份额在减小,市场份额减小了但是这种项目又很多,这个时候一定会出现不少的项目生存的压力增大甚至不得不关门歇业。一旦某些项目经营的不好发生这种关门歇业的情况,那么发生经济损失的包括这些项目,同时也包括在这些项目里面进行开店经营的商家。市场的这些形态在未来市场的趋势可能会表现为一定的市场份额下滑的趋势,但是并不代表市场未来没有空间,它的空间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些商家或者这些品牌能够很好的关注到品牌方的经营。如果说国内目前的这些商品市场里面的这些本土没有品牌的商家或者这些服装或者这些商品能够经过几年的发展,品牌提升的很快的话,我相信在国内有典型特征或者重要市场占有率的市场依然会有很好的表现,但是从长期趋势来讲它的份额会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
记者:曾经创造辉煌的“温州模式”是否已经不适应现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了?
陈建明:我觉得“温州模式”核心的特点就是发挥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很大程度上为中国的众多轻工产品创造了国际化的市场空间,但是市场在变化,包括国际市场也包括国内市场。从国际市场来说,比如说人民币的升值导致国内商品在国外的竞争力受到影响。国内的消费市场从过去对品牌并不关注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品牌很关注,这么一种市场结构的改变决定了过去的“温州模式”成本的竞争力一定是需要的,也就是一定需要企业去创造成本竞争力。但是同时因为市场变化了,单纯的成本竞争力不足以解决根本的问题或者说不足以解决持续的问题,所以我想温州的模式也有一个升级换代的需要。很多人都了解过去的传统商业,比如说脏乱差的批发市场,政府也好企业也好都希望做升级换代,把它变成环境或者说建筑的档次更好的一个升级换代的东西。我想这种思维也许未必适合每一个项目,但是对于在过去这么多年取得很好的市场竞争优势的“温州模式”来说,升级换代是符合市场需求的。这个升级换代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建筑的或者说把商业的环境做的档次更高,核心的问题是中国的制造者中国的市场的商家大家所经营的商品,品牌化的升级换代意味着“温州模式”的一个升华。
记者:那么小商品市场应该如何突围呢?
陈建明:小商品市场的突围实际上它的活力单元主要体现在这里面的商家。刚才我提到在过去几年时间几乎每一个城市的开发商都意识到机会,所以说包括北京的京温市场、百荣世贸等,过去北京的南三环区域大规模的批发的商业整个的环境并不是很好,在过去几年时间从批发市场或者商品市场的硬件的升级换代方面已经经过了这个周期,或者说中国的省会城市绝大多数的市场商业都已经经过了建筑品质的升级换代。经过了建筑品质的升级换代大家会发现一个结果,好象这些商户赚钱的效应并没有升级换代,在这种环境之下,这些市场的商业大家一定会有困惑,我花了这么多的钱把建筑品质升级换代了,但是整个市场的收益似乎增长没那么多,商户的收益似乎也增长没那么多。这里面就回到了刚才的问题,温州的模式怎么一个调整才能符合市场。我们讲了是需要升级换代,但是这个升级换代绝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建筑环境或者硬件的升级换代,而是中国的市场商业里面所销售的这些商品,这些厂商需要在未来三到五年或者五到十年之内强化品牌化的运作。如果说百荣世贸里面的这些商品绝大多数都能够具有良好的品牌化的市场形象,我相信无论是百荣世贸,还是全国各地的温州的、福建的各种类型的商品市场,它们的市场空间会得到持续的发展和提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