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小沈阳刀郎二人转西域情歌娱乐 |
分类: 时事乱谈:杂说力量 |
草根名博“我看娱乐圈”推荐
小沈阳:注定逃脱不了刀郎命
(文/无心听花语)
时下,一个以东北城市命名的小品演员火得不得了,那就是小沈阳。
小沈阳借助央视春节晚会的造星平台,仿佛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人们记住了这个穿着苏格兰裙、瞅着总觉得有点怪怪又有些才气的东北小伙。如今,小沈阳成了各大媒体争先访问的大牌明星,个人专访早已无法独家,各种模仿秀争先登场,影视剧拍摄也是应接不暇,广告代言则是甭管靠不靠谱都上。就连国际级导演老谋子也邀请小沈阳加盟新片,小沈阳可谓风头正劲。然而,从小沈阳身上,我似乎预见了刀郎似的落寞身影。
还记得“第一场雪比以往来得要晚一些”吗?相信大家不会不记得,可是那位神秘的演唱者刀郎呢,大家还记得吗?刀郎似乎没火多久就不见踪影了。在娱乐越来越商业化的今天,明星无疑是件娱乐产品。产品畅销的持久性,核心在于产品自身的生命力,仅靠偶然的一次造星运动,无论造得多么巧妙、多么声势浩大,也无法保证明星能长久地红下去。不可否认,小沈阳有才,有卖点。刀郎也有才,也有卖点,为啥就“红”不下去了呢?
小沈阳和刀郎,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代表。独特的二人转“嬉笑怒骂”艺术表现形式,在东北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近年来,通过赵本山的极力推动,大有“立足东北、走向全国”之势。然而,区域性文化要真正得到广为传播和接受,需要很长时间的积淀,而不是仅仅靠某个名人或明星。小沈阳的艺术才华源自东北民间草根文化,这种特色文化容易给东北以外的娱乐消费者一种新颖乃至惊艳的赞叹,但这种赞叹不会持久,看过几遍或许就不会觉得有啥新鲜了,有些人甚至会感到腻烦乃至反感。这和当年刀郎“粗犷、奔放、神秘”西域情歌的横空出世别无二致,给人耳目一新后不久,就黯淡无光。
小沈阳和刀郎,都是“一夜成名”的娱乐快速消费品。娱乐圈既神奇又残酷,可以让人“一夜成名”,也可以让人“一夜沉寂”。小沈阳“一夜成名”后,其艺术表现形式依然摆脱不了单一性的桎梏,无论是拍戏还是小品,都带有东北二人转的痕迹,即使他刻意改变形象、拓宽戏路,却因其个性形象深入人心、转型尤其艰难,从而使其发展潜力有限,也无法得到人们的长久认可。这和刀郎西域情歌一样,不突破创新,终究敌不过娱乐圈“快速消费”的残酷本质。
小沈阳和刀郎,都缺乏强大的背后团队支撑。如今的娱乐圈,没有具备成熟经验的团队在背后策划支撑,是很容易被“推陈出新”的造星浪潮湮灭。小沈阳虽有赵本山团队在推动,本山团队也早已成立了传媒公司,但终究不够成熟,其商业化运作水平远远落后于港台、欧美等著名造星公司。刀郎一开始也是草根出身,被挖掘后进行了精密的策划包装。然而,市场是残酷的,娱乐市场尤其残酷,娱乐产品的滞销完全可以反映出背后团队的操作水准。
正是由于小沈阳和刀郎具备星光短暂的共性特征,才注定小沈阳逃脱不了刀郎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