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效课堂中的高效提问

(2025-11-07 14:47:27)
分类: 读书文摘

一、高效提问: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 引擎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中,不少教师的提问存在诸多问题:要么提问过于简单,如 这个定理对不对?”“这道题的答案是不是 3,学生只需机械回答 不是,无法调动思维;要么提问难度过高,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学生 启而不发,课堂陷入沉默;还有的教师提问缺乏逻辑性,想到什么问什么,无法形成完整的思维链条。这些低效提问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高效课堂的构建。

而高效提问则能成为高效课堂的 引擎。一方面,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教师提出一个有趣、有挑战性的问题时,如在讲解 轴对称图形 时,提问 我们生活中的蝴蝶、故宫的建筑,为什么能给人美的感受?它们在数学上有什么共同特征?,能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将生活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高效提问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逐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讲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时,从 如何解 x²=4如何解 x² - 2x = 0,再到 如何解 x² - 3x + 2 = 0,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因式分解法、配方法等解题思路。此外,高效提问还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与方法,确保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高效提问的基本原则:把握方向,精准发力

要实现提问的高效性,教师需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确保提问不偏离教学目标,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一)目标性原则:提问紧扣教学重难点

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因此提问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师在设计提问前,需深入研读教材与课程标准,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有哪些,然后结合这些内容设计提问。例如,在讲解 三角形的内角和 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重难点是通过动手操作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及运用该知识解决问题。基于此,可设计以下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平角是 180°,那能不能通过剪拼三角形的三个角,让它们拼成一个平角呢?”“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 30°50°,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第三个内角是多少度? 这样的提问直接指向教学目标,能帮助学生集中精力突破重难点。

(二)层次性原则:提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初中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存在差异,且知识的掌握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提问需遵循层次性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拓展,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升级。可将提问分为基础层、提高层与拓展层三个层次。基础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 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哪些?;提高层提问面向中等水平学生,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如 如何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请说明理由;拓展层提问面向优秀学生,考查学生的思维创新与拓展能力,如 除了教材中介绍的方法,还有其他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方法吗?”“若将一元一次方程中的未知数次数改为 2,会形成什么新的方程?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通过层次性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启发性原则: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高效提问应具有启发性,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规律。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认知冲突等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中逐步接近答案。例如,在讲解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时,可先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模型,然后提问: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边、对角可能有什么关系?请大家通过测量、折叠等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这里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操作与思考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思维能力。再如,在讲解 分式的基本性质 时,先回顾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 0 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然后提问:如果将分数中的分子、分母换成整式,变成分式,分式是否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呢?如果有,需要注意什么条件? 通过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分式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四)互动性原则:提问促进师生、生生交流

高效课堂是互动的课堂,提问应成为促进师生、生生交流的纽带。教师在提问后,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得到答案;在学生回答时,要认真倾听,及时给予鼓励与引导,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要直接否定,而是通过追问 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思路的?”“再仔细想想,这里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忽略了?,帮助学生找到错误原因,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同时,教师还可设计小组讨论式提问,让学生在小组内围绕问题展开交流与合作,如在讲解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时,可提出问题:某商场销售一种商品,每件成本为 10 元,当售价为每件 15 元时,每天可销售 200 件,售价每上涨 1 元,每天的销售量就减少 10 件。如何确定售价,才能让商场每天获得的利润最大?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如何求函数的最大值,在交流合作中,学生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学会倾听他人观点、表达自己想法,提升合作交流能力。

三、高效提问的实用策略:灵活运用,提升效果

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教师还需掌握一些实用的提问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学生情况,灵活运用,进一步提升提问的高效性。

(一)情境式提问:让数学贴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提问,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在讲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学校组织学生去春游,租用了若干辆客车,每辆客车可坐 45 人。如果每辆客车坐满,还剩下 15 人;如果有一辆客车空着,其余客车坐满,那么剩下的学生人数刚好可以坐满一辆客车。请问学校至少租用了多少辆客车? 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的含义,主动思考如何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再如,在讲解 概率 时,可提问:我们在购买彩票时,中奖的概率高吗?为什么?如果彩票的中奖号码是随机产生的,那么每一个号码在每次抽奖中被选中的概率有什么特点?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概率的概念与意义。

(二)递进式提问:搭建思维阶梯

递进式提问是指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有序的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搭建起通往答案的思维阶梯。这种提问策略适合用于讲解难度较大、逻辑较强的知识点。例如,在讲解 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定理 时,可设计以下递进式问题:“1. 我们已经知道,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之前我们学习了边边边定理,它需要满足三个边对应相等。如果只知道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相等,能判定它们全等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如两个等腰三角形,腰长相等但底边长不同,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2. 如果知道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相等,再加上一个角对应相等,能判定它们全等吗?这个角的位置有什么要求吗?(引导学生思考角是两边的夹角还是其中一边的对角)3. 请大家动手画两个三角形,使它们的两条边分别为 3cm4cm,且这两条边的夹角为 60°,然后将画好的三角形剪下来,与同桌的三角形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是否全等?4. 通过刚才的操作,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总结出边角边定理) 通过这样的递进式提问,学生能逐步理解 边角边 定理的推导过程,掌握定理的内容,同时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三)对比式提问:深化知识理解

对比式提问是指通过对比相似或相关的知识点、问题或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区分,避免混淆。例如,在讲解 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时,可设计对比式提问: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在定义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 1,且未知数的系数不为 0;不同点:方程是用‘=’连接,不等式是用’‘’‘≥’‘≤’连接)”“解一元一次方程与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 1 的步骤;不同点:系数化为 1 时,不等式如果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而方程不需要) 通过对比,学生能清晰区分两个知识点的差异,准确掌握相关知识与方法。再如,在讲解 正方形、矩形与菱形 时,可提问:正方形、矩形与菱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们在边、角、对角线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在对比中梳理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开放性提问:培养创新思维

开放性提问是指答案不唯一、具有多种可能性的提问,这类提问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 图形的变换 后,可提出开放性问题:请你利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变换,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并说明你设计的思路和运用的变换方式。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设计出不同的图案,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能巩固图形变换的知识,还能提升创新能力。再如,在讲解 一次函数的应用 时,可提问:已知一次函数 y=kx+b 的图像经过点(13),你还能给出哪些条件,使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唯一确定?请至少写出两种不同的条件。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给出条件,如 图像还经过点(25”“函数值 yx 的增大而减小”“图像与 y 轴的交点坐标为(02 等,在思考过程中,学生能深入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与解析式的确定方法,培养发散思维。

四、高效提问的优化建议:不断反思,持续改进

要真正掌握高效提问的技巧,提升提问的质量,教师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持续改进,从以下三个方面优化提问环节。

(一)课前精心设计提问:做到 心中有数

高效提问不是临场发挥,而是课前精心设计的结果。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提前设计好每一个提问的内容、顺序、难度以及预期的学生回答情况。同时,还要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回答,准备好相应的引导与追问策略。例如,在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 的提问时,要预设到部分学生可能无法通过剪拼得出结论,此时可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展示剪拼的过程,或通过追问 你剪拼的三个角没有拼成平角,是不是剪拼的方法有问题?再试试将三个角的顶点拼在一起,引导学生正确操作。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梯度的提问预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灵活调整提问的难度与顺序,确保提问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课中及时调整提问:做到 灵活应变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与反应往往会超出教师的预设。因此,教师在课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回答情况,及时调整提问的策略与内容。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普遍感到困惑时,教师要降低提问的难度,将问题分解为更简单的小问题,或通过举例、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当学生对基础问题回答得又快又准时,教师要适当提高提问的难度,增加问题的挑战性,避免学生产生懈怠心理。例如,在讲解 分式的化简 时,教师原本设计的提问是 如何化简分式(x² - 1/x + 1)?,但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快速回答出 先将分子因式分解为(x + 1)(x - 1),再约分得到 x - 1”,此时教师可及时调整提问:那化简分式(x² - 1/x - 1)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当 x=1 时,这个分式有意义吗? 通过调整,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分式化简与分式有意义条件的理解。

(三)课后认真反思提问:做到 查漏补缺

课后反思是提升提问质量的重要环节。每节课结束后,教师要认真回顾课堂提问的过程,反思以下问题:设计的提问是否紧扣教学目标?提问的难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问的顺序是否合理,是否形成了完整的思维链条?学生对哪些提问的反应积极,对哪些提问感到困难?在学生回答错误时,引导是否恰当?通过反思,找出提问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例如,反思发现,在讲解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时,设计的二次函数 y=ax² + bx + c 的对称轴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这一提问难度过高,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回答,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将该问题分解为递进式问题,先引导学生通过配方法将二次函数化为顶点式,再从顶点式中找出对称轴,降低提问的难度。同时,教师还可记录下课堂上的优质提问案例与改进后的提问方案,形成自己的提问资源库,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