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林中学语文学科调研报告
(2025-03-29 10:58:21)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教研论文 |
执笔人:黄争荣
一、调研的基本概况
1.调研目的:了解新教材实施情况和高三毕业班教学情况
2.调研对象:语文教研组
3.调研方法:观课,参加教研组活动,查阅资料,和教师交流
二、调研数据统计与描述
(一)新教材实施情况
高一、高二、高三语文备课组教师在三位备课组长邹凌梅老师、李嘉静老师和占丽云老师的带领下,在有序推进新教材的实施。他们通过集体备课,研读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用书,设计教案和学案,努力落实单元学习(研习)任务。在高三试卷讲评中,教师能有意识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总结方法。教师能够使用自编的练习以及选择性地使用新教材配套练习册等。
(二)听课、作业布置批改概况
表1:课堂教学情况
|
听课学校 |
亭林中学 |
听课时间 |
3月24日 |
学科 |
语文 |
|
课题 |
双周检测试卷之文言文一讲评(文言实词推断) |
班级 |
高三4班 |
||
|
要素 |
观察点 |
赋分 |
|||
|
目标 |
1.课时教学目标能准确清楚地描述学习结果 2.课时教学目标有助于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 3.准确把握课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4.课时教学目标符合学情特点 |
6 |
|||
|
内容 |
1.教学内容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 2.教学内容科学、准确、适切 3.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科思想方法的学习 4.教学资源的使用有助于教学内容的落实 |
6 |
|||
|
结构 |
1.以教学重点难点为突破口组织教学内容 2.各教学环节(或任务、活动、问题等)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联、有助于分步达成教学目标 |
6 |
|||
|
实施 |
1.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 2.培养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师生互动充分、有效 |
6 |
|||
|
作业 |
1.作业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一致 2.作业内容科学、准确、适切 3.作业量符合国家课程(或相关政策)要求 |
6 |
|||
|
总分 (各要素赋分按:好8分,较好6分,合格4分,不合格2分) |
30 |
||||
表1:课堂教学情况
|
听课学校 |
亭林中学 |
听课时间 |
3月24日 |
学科 |
语文 |
|
课题 |
双周检测试卷之文言文一讲评(文言实词推断) |
班级 |
高三5班 |
||
|
要素 |
观察点 |
赋分 |
|||
|
目标 |
1.课时教学目标能准确清楚地描述学习结果 2.课时教学目标有助于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 3.准确把握课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4.课时教学目标符合学情特点 |
6 |
|||
|
内容 |
1.教学内容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 2.教学内容科学、准确、适切 3.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科思想方法的学习 4.教学资源的使用有助于教学内容的落实 |
6 |
|||
|
结构 |
1.以教学重点难点为突破口组织教学内容 2.各教学环节(或任务、活动、问题等)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联、有助于分步达成教学目标 |
6 |
|||
|
实施 |
1.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 2.培养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师生互动充分、有效 |
6 |
|||
|
作业 |
1.作业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一致 2.作业内容科学、准确、适切 3.作业量符合国家课程(或相关政策)要求 |
6 |
|||
|
总分 (各要素赋分按:好8分,较好6分,合格4分,不合格2分) |
30 |
||||
表1:课堂教学情况
|
听课学校 |
亭林中学 |
听课时间 |
3月24日 |
学科 |
语文 |
|
课题 |
双周检测试卷之文言文一讲评(文言实词推断) |
班级 |
高三3班 |
||
|
要素 |
观察点 |
赋分 |
|||
|
目标 |
1.课时教学目标能准确清楚地描述学习结果 2.课时教学目标有助于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 3.准确把握课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4.课时教学目标符合学情特点 |
6 |
|||
|
内容 |
1.教学内容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 2.教学内容科学、准确、适切 3.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科思想方法的学习 4.教学资源的使用有助于教学内容的落实 |
6 |
|||
|
结构 |
1.以教学重点难点为突破口组织教学内容 2.各教学环节(或任务、活动、问题等)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联、有助于分步达成教学目标 |
6 |
|||
|
实施 |
1.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 2.培养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师生互动充分、有效 |
6 |
|||
|
作业 |
1.作业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一致 2.作业内容科学、准确、适切 3.作业量符合国家课程(或相关政策)要求 |
6 |
|||
|
总分 (各要素赋分按:好8分,较好6分,合格4分,不合格2分) |
30 |
||||
表2:书面作业调研情况
|
年级 |
高三 |
份数 |
10 |
是否自编练习 |
是 |
|
要素 |
观察点 |
赋分 |
|||
|
内容 |
1.与教学目标一致 2.与学生基础匹配 |
6 |
|||
|
表述 |
1.题干表述准确 2.完成要求清晰 |
6 |
|||
|
结构 |
1.内容覆盖面广 2.题型多样 3.难度分布合理 |
6 |
|||
|
时间 |
估计作业用时适当 |
6 |
|||
|
批改 |
1.批改符号规范,批阅准确及时 2.有针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 |
6 |
|||
|
总分 (各要素赋分按:好8分,较好6分,合格4分,不合格2分) |
30 |
||||
(三)校本教研概况
表3:教研(备课)活动调研情况
|
活动名称 |
素养导向下的作业评价设计 |
||
|
观察点 (按程度由低到高1~5分) |
评分标准 |
||
|
主题 |
贴近教学实际;与计划匹配 |
5 |
5分:主题明确,属于既定教研计划,围绕学科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与现象开展教研活动。 3分:主题明确,但不属于既定教研计划,也未直接指向学科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1分:主题笼统指向研究范畴或领域或多个关联性弱的主题,没有聚焦明确的活动主题。 (2分和4分为介于其间的过渡值) |
|
过程 |
安排有序;重点突出;解决问题 |
5 |
5分:活动步骤清晰,有重点环节;氛围平等、表达充分;对问题或解决能形成共识,有助于活动后续推进。 3分:活动步骤清晰,但没有形成建设性的共识或结论。 1分:活动环节零乱,缺少必要的组织与协调,不能完整、清晰地表达与聆听不同观点,没有明确的共识或活动的结果。 (2分和4分为介于其间的过渡值) |
|
发言 |
紧扣主题,引发思考;发言面广,对他人的看法有回应 |
4 |
5分:每位组员都能围绕主题作有准备、有针对性的发言;部分发言具有启发性,并能回应其他组员的观点。 3分:有两位及以上组员发言,但发言面整体有限。且发言的针对性不强、启发性弱或氛围不积极。 1分:仅主持人一人发言,没有互动,没有其他观点的表达。 (2分和4分为介于其间的过渡值) |
|
特色举例 |
理论阐述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教研氛围和谐。 |
||
三、调研后的分析与思考
表4:听课、备课、作业调研情况汇总表
|
学科 |
听课 |
备课 |
作业批改 |
||||||||||
|
总节数 |
好 |
较好 |
一般 |
差 |
总本数 |
好 |
一般 |
差 |
总本数 |
好 |
一般 |
差 |
|
|
语文 |
3 |
|
1 |
|
|
4 |
|
4 |
|
15 |
|
15 |
|
|
|
|
|
|
|
|
|
|
|
|
|
|
|
|
(一)
本次调研参与听课活动和教研活动。观摩3节课,分别是马少云、占丽云和陈程三位老师,都是高三双周检测试卷的文言文一的讲评,关于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有方法的指导,但是课堂容量比较小,节奏比较慢。听课结束后,我们和老师们做了一些交流,翻阅了高三复习资料、教师的备课本和部分学生的作业本。
教研组活动由教研组长李嘉静老师主持,主题为“素养导向下的作业评价设计”。李老师讲了确定主题的原因,借助一篇学术论文《作业“三题”:课程视域、单元层面和表现性作业》进行了理论阐述,三个备课组的老师许李萌、段锐和占丽云分别交流了各自备课组的实践与思考,关于试卷命题、教材内容和专题复习课,提出了一些策略和困惑。李老师做了总结。教研活动氛围和谐。
(二)经验与亮点
1. 教师认真投入教学工作
2. 课堂教学注重方法指导
3. 教研活动准备充分氛围好
三、问题与建议
(一)增加课堂容量
1. 优化教学设计
• 对高三的二轮(专题)复习进行重新审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合理扩充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如何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传授丰富的知识信息。现在有4个小班,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组织形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个性化的指导。
2. 整合教学资源
(二)强化讲练结合
1. 精心设计练习题目
2. 增加练习环节比重
(三)深化专题研修
1. 组织专题研讨活动
2. 加强案例研究与实践操作
(四)改善教师精神状态
1. 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 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
(五)提升教学反思质量
1. 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学情监测
2. 开展教学反思培训与交流
三、总结
本次调研,我们发现了课堂教学中存在节奏慢、容量小、讲练结合不够突出、专题研修深度不够和教学反思有待提升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希望老师们能够精准把握高考方向,加强团队协作,精编练习,讲练结合,关注学生的差异,开展小班化分层教学,及时反思、总结和提炼。通过实施上述建议和改进措施,我们期望能够逐步改善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能力,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
2025年3月27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