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学批评如何抵达青年写作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推荐材料 |
文学批评如何抵达青年写作
文汇报 臧晴/龚万莹/张高领 2025-01-24
主持人:李杨(《扬子江文学评论》编辑)
新的一年,从讨论青年写作开始。
对于青年批评家而言,关注青年写作,并与青年作家共同成长,既是责任,也是机缘。问题在于,青年批评家如何看待青年写作?应当如何开展批评?又如何认识学术文章与作家作品之间的关联?站在青年作家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否关注文学批评?呼唤怎样的批评形式?又如何理解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青年写作讨论的应有之义,却在注目于青年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学术研究之外。而这,也正是我们探讨“文学批评如何抵达青年写作”的因由。
本期邀请两位评论家臧晴、张高领和青年作家龚万莹,聚焦这一话题,力求真诚的发声与观点的碰撞。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人“被看见”,也希望我们的讨论和思考能够被更多的青年人看见。
重审批评:新媒介时代的青年写作及其批评
臧晴
在当下这个“万象向新”的时代,文坛对青年写作的关注几乎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种青年文学奖项、新人培育计划层出不穷,颇有万事俱备、只欠新人的意味。这些青年写作及对其的关注与批评,在极大程度上有赖于各类新媒介所催生的文学场,如豆瓣、ONE·一个、简书、小红书、B站等。无论是创作本身,还是对其的评论研究,都已经颠覆了传统的范式、受众及传播方式。可以说,新媒介革命、数字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写着文学生态,它使得青年写作及其批评都有更多可能“被看见”。
如果说,部分“老作家”能在今天获得超过作品以外的社会效应直接源于其在各类媒介上的活跃度,比如莫言表情包在年轻人微信聊天中的流行,又比如余华不拘小节、敢于直言的“潦草小狗”短视频形象;那么,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作家们从亮相文坛、写作转型到接受读编反馈和专业批评的渠道都大多来自于新兴媒介。比如林戈声初入文坛是源于2014年获首届类型文学奖首奖,其转型则始于2021年“无界·收获APP双盲命题写作大赛”,这些年来,“写作者林戈声”这个微信公众号一直是她与读者交流的重要平台。又比如从外企品牌工作转为专业写作的龚万莹,在写作之初就能熟练运用各类平台与读者互动,她在小红书上的个人账号尽管迄今为止推送不多,但已积累了1.3万粉丝,不仅推送个人的新作信息,还会直播自己参与的文学活动,在平台上颇具人气。
目前,大部分青年写作的刊发情况是“两条腿走路”:既通过各类新媒介所举办的青年文学奖项、青年发表计划而增加“曝光率”,也会在小有名气后瞄准《人民文学》《收获》等传统文学大刊赛道,以期获得主流认可。然而与其相关的批评研究则是明显向新媒介倾斜,其比重远高于传统学术期刊。换句话说,传统的文学批评与研究对于青年作家的关注并不高。这一方面是因为青年作家的作品往往还不够多,传统学术期刊所习惯刊发的长篇文章确实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所能撑起来的;另一方面也与我们长久以来的文学观有关,传统文学研究更倾向于关注经典作家作品,即便涉及青年写作,也多是将多人打包成“文学现象”加以讨论。如今,各类新媒介的出现完全颠覆了这些传统学术研究的逻辑与观念。各类新媒介上的批评文章往往篇幅不长、行文松弛,作者不再受学术体写作的约束,也就卸下了“包袱”、不再“板着面孔说话”,再加上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元素的加持,这些文章也就更轻松“好看”。而且,由于新媒介刊发流程较快,由此能及时跟踪热点作家作品,其交互性的基本属性又能迅速链接读者与作者,传播往往只在一键分享转发之间,并达成大规模且精准的扩散。可以说,新媒介时代的文学批评更容易抵达青年写作,二者之间可谓是天然的亲缘关系。
这种亲缘关系使得我们反思长久以来司空见惯的批评观念。比如,曾几何时,我们认为只有被经典化的作家是值得被讨论的,只有伟大作品是值得一读再读的。现如今,各类研究已经揭橥出经典化生成背后的各种场域,远不是用文学性就可以简单概括的。而且,我们开始意识到文学批评不是只可以盖棺定论,也可以谈论附近的人、切近的事,以及处于正在发生、又指向未来的种种变化。而这恰与讨论青年写作的语境完全吻合:青年写作的意义并不在于其眼下的高低得失,而在于其进入写作之初的姿态,所以对其的关注不应是为他们描绘轨迹、评骘高低——这一切还言之尚早,而应当挖掘姿态背后的文学观与现实感,它们从何而来,又将与文学、生活、世界构成怎样复杂的关联,这才是青年写作的意义,是能让我们为之兴奋的价值所在。
除了使文学研究恢复了原有的即时性和大中性特征,新媒介时代的青年批评也使我们开始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学术体写作。如今的文学教育所培养出的写作模式大多沿袭自西方学术论文的体例,文章的篇幅、相关术语的运用、精英化的趣味以及其所发布的平台,都决定了这类批评的圈层化与小众化。新媒介所催生的青年批评则背道而驰,往往直接向大众敞开:那些睡前刷到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地铁上偶然看到的读书聊天节目,通勤路上听到的读书播客,更多的是接续了印象式批评的传统,它们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而且在遭遇以前卫和先锋著称的青年写作后,其叛逆性与锐利感会被进一步放大。这也反过来提醒我们,如果离开那些文绉绉的陈词滥调、那些被操演的专业术语,我们能否靠“说人话”来真正抵达一部作品或切入一种现象?进而,我们开始反思批评的意义,它直接建立于文学的肉身、身处于火热的现实,它不是、也不该是进入知网或博物馆的僵死之物,而应当与我们鲜活的生命息息相关。
当然,新媒介的算法逻辑也在一定程度上劫持了青年批评的走向。一方面,被流量裹挟的算法逻辑注定了对“金句式”批评的偏好,即批评最重要的不是深度与广度,而是能否金句迭出、博人眼球。其所迎合的是大部分新媒介使用者碎片化、休闲化的阅读场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关心评论本身的高下,或是那些被褒贬的作品究竟价值几何,我们只想看看那些俏皮话,会心一笑,给精神做一个愉快的“马杀鸡”。而当这样的偏好面向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青年写作时,可能会更为肆无忌惮、有失公正公允,这种“酷评”式的尖酸刻薄于青年、于批评、于文学都并无裨益。另一方面,新媒介技术被运用于为读者“定制作者”,进而反过来为作者“定制读者”,通过这种“双向的类型化”改变了文化导向,种种贴心的“为你推荐”之举在温水煮青蛙中强化、甚至固化了写作与阅读习惯,也由此催生了流行文化、亚文化在青年写作与批评中的泛滥。
凡此种种都在提醒着我们,当新媒介批评这种先锋的形式遇见青年写作这一先锋的内容,其本身应是一种契合,能碰撞出完全有别于传统学术研究的火花。然而,我们是否有可能开采出先锋以外的意义,还需要更为辩证冲正的研究视野。青年,似乎总是与新颖、尖锐、前卫这样的词画上等号,而青年写作往往被期待为在新鲜的、陌生的、不期然之处产生新的灵魂悸动。新媒介时代的文学批评能否实现对这种新颖诉求、尝试与姿态的真正抵达,挖掘出其中带有先锋探索性质与内部革新动力的特质,这是数字化时代留给青年与批评的挑战,也将是青年与批评重寻自身价值的阿基米德支点。
(作者系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磨刀的朋友
龚万莹
写作很多时候是往大海扔漂流瓶。
瓶子漂过去,被人看到,有人觉得什么玩意儿嘛,垃圾。有人看完信息后,轻松抛回。有人珍惜里面的文字,甚至在瓶子里头掏出一些亮晶晶的石头、贝壳或沙粒。这都正常,我们作为读者时也如此,捡瓶子,选瓶子,留下或把它抛回去。
于是不勉强,只等候。你不知道大海把你精心准备的那段文字和擦到发亮的瓶子推给谁,谁又甘愿捡起,而又能捡到谁的回应。那段纸,那点字,能做什么呢,难道真能抵达人的灵魂,在那里嵌入一颗小沙子?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情谊。
有些人不仅仅是在捡瓶子,他们把自己的一截灵魂、一把气息也放入了,于是我们就看到伍尔夫指出了哈代小说中的瀑布之声,指出在大自然面前至高者的注视,她分辨出哈代的分辨,那些落在树根与耕地上轻重不同的雨,那刮过质地不同的树木而发出的不同风声,因着她看见了,她伸出手指,为更多读者指出了那个贮存光辉的瓶子——而她自己也是发光的灯塔。她用自己理解的目光擦拭了他的作品,使这瓶子更显光亮。
作品从来是心灵的工作,批评也是。心灵与心灵的情谊,是那么难得。
这工作从来不易。写作者知晓唱一首新歌有多难。很多时候我们张开嘴,里面走出的都是往昔塞进声道的他人的嗓音,想找到一颗新音都是难的。当然,甚至连“新”都值得审视,如果只为了求新而失去了平衡,那唱出来的就连一首歌都不是,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同理,如何在创造中批评,在批评中创造?可见批评也是难的,就像我们难以完全用理性衡量为何这一首歌比那一首歌更特别。但因为难,所以值得做,因为不保证有所得,因此卖力搜寻。在“作者与批评者”之前,再冠以“青年”二字,就更说明,眼前这路是青的,半生不熟的,但也因此就有许多希望的空间。
在开始写作之前,我就喜欢阅读批评文章。从那时到现在,我都对此抱有好奇,各人对于“好”的标准是什么?谁的言语能拨开迷雾,而谁的言语是迷雾本身?并不仅是批评者批评着作者的作品,作者当然也衡量着批评者的文字。写文学批评的人,如此认真地在字与字之间,做方寸的拼杀,这是手艺。评者,能说出基于真心的洞见,是别人没说出来的,或者用独特的方式来说,或者有一些话语可以照亮新的看见。又或者,评者只是在遥远的地方静静地指认并解出文字里的谜题,这些谜题有时候甚至是作者无意间埋下的。那就是曲折的对话,也是文字的情谊。
文学批评对写作是有帮助的。各人的作者道路需要独立摸索出来,而我并不是孤胆英雄。实话实讲,三十多岁试着踏入这全新的行业,我感到怯懦。写作似乎让我变得更软弱。外在可以凭借过往的职业训练,做出自如的样子,内在的敏感却放大了,这颗心难免有起落。但小石头就是在对文学的理解、经验的积累以及他人的善意里一点一点垒起来的,让自己有多一些稳固的东西,这些稳固又不至于拥堵,就像一座有坚硬岩石也有柔软沙滩的岛,这是我目前找到的比较适宜的内心状态。选择开放一片沙滩继续迎接海浪的拍击,但也开始有一些自己可站立得稳的石块。就这么摇晃着,建立着自己。阅读各样的文学批评也是其中的一环。批评家们作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他们钻研的是什么?珍惜的是什么?人心里真觉得好的是什么?当我知晓有人也在为其专业真挚竭力,心就得安慰,就像你孤身行路时,听见遥远的鼓声。
说到青年批评家,我很少先去看他们的职业身份,更多的是看到一篇一篇文章,一个一个灵魂,一张一张不同的脸,因此就变得难以概括。去年,我开始有机会参加一些行业会议,就此遇到许多青年评论家。他们大多先做出害羞寡言状,随身抓着电脑,搭配一只保温杯,在会议正酣、毫无征兆之时突然暴起,对着键盘一顿猛敲,然后推一把眼镜又进入待机状态,待到发言时则出口成章,吐露出一大篇激扬文字。当然,这只是表面的刻板印象,不能作数。如果非要描述这个群体的内在,我大概会说,这是些用心在读作品,并且从他们的独特角度去解读文字的人,他们也是创作者。阅读对他们来说不仅是爱好,也是工作;不仅是工作,也是爱好。我想,动脑或许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在批评和阅读时保持动心。只用理性的工具,可以肢解许多作品,但用心用情才让批评真正有灵魂,才不算是那个笑话里给美人拍X光片,然后指着骨骼图当作美人照片的痴子。有时候咽下太多知识树上的果实,会使人消化不良,胃会变得坚硬,但若是心还软,眼可看,耳能听,那么接纳小说的灵魂空间就还在。
此外,评者也是尺度的寻找者。倒不是说找到了对当下恰切的尺度,就奉为永远的尚方宝剑,这标准总是需要不断寻找、审视、讨论、调整的。寻找尺度,坚持真理,同时保持开放、真诚和善意,我敬重这样的人。他们不是拿着戒尺,随时准备打手心的教导主任,也不是尺度伸缩自如的魔术大师。我想这与他们内心对“真”的态度和看法有关。不为了做出“真”的样子,而去表演一种“真”,也不为了不真心关切的东西,去搓揉一种“真”,只是保持着真心去读去评,动作没变形,一心往真里走,这或许就是理想的批评者了。可谁又能对“真”下论断呢?个人对自己交代罢了。
现实中,兵多未必得胜,勇士也难以靠力大而得救。艺术道路更是如此,不是努力就有用,不是人多就成势,但不可不费力在土地上做各自的耕耘,并对行业中的友谊保持期待。在文学永恒的尺度中,自我是如此徒劳,而真心是如此宝贵。只希望劳作中的作者与评者不只是枉然劳力,而是小心翼翼珍视着彼此心灵。彼此可以不熟,可以来不及打个照面就四散奔逃,但哪怕相隔一座山谷的梅花鹿还是能认出另一只。原来你是,我也是,我们以文字为志业,我们以文字为宝贵。这种认得,本身就是鼓励。
如今,有一些批评家成了我写作路上的伙伴,有时一两句言语,就增添力量,解开路障。有一些虽未曾有机会交谈,但我在他们的文字里看见许多光亮,也暗自将他们当作寂静中的朋友。既然称为伙伴,就是存爱心建造的人。所谓建造,也使锤,也垒墙。作为作者,文字总有进步空间可供探讨。与评者交往,言说有时,倾听有时。当然,有的建议我已在尝试,有的建议我无法采纳,有的建议我等候自己的能力有朝一日能跟上。而我知道,我给出来的东西也需要这样被分类。可那就是伙伴嘛,我们沉默有时,交谈有时,更像是植物群,而不是整齐划一的行道树。但正因为不同,可以彼此补全、磨砺。铁磨铁,才能把彼此的刀刃磨出来,才能返身刺入小说的肌理。说到底,与评者交流的逻辑,亦是交朋友的逻辑。
此时我的桌上,正有一把水仙插在玻璃瓶里,他们作为一个整体,以香气和美对我施加影响。确实是有些瓶子可以让花更香,有些花可以让瓶子更亮的。
(作者系青年作家)
在文本中“偶然相遇”
张高领
作为当代文学从业者,虽然关心新作品,但我很少涉足青年作家作品评论。与研究已然经典化的当代作家作品相比,评论当代青年作家及其作品往往意味着某种冒险。对于前者而言,研究者除了直面研究对象外,还必须重视作为中介环节的既有研究,无论是推进还是反对。突破既有研究的边界固然困难,但研究对象、既有研究与研究者之间的三方角力也带来一种稳定性。然而,评论青年作家及其作品几乎是空无依傍地面对一个新对象,所有必要而有效的链接媒介都需要重新发明。进一步说,青年作家发明某种可言说的中介形式,又何尝不是与世界近身肉搏。作家与现实,评论与文本,彼此都在寻找自我表达的话语,在彼此视差中展现并确认自己。这种不确定性包含风险,也未必不是别开生面的智性挑战。
青年评论者与青年作家似乎存在天然的亲近感、连带性,同时也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异、紧张乃至“对立”。这种微妙的关联,更为时髦的词是同时代性。但这种同时代性并非天然存在之物,而是需要人为创造,进行辨识、区分、命名。即使生活在上海同一屋檐下的同年龄段青年,他们对上海的感知也可能大相径庭。青年作家与青年评论者之间的连带感,与其说是物理时空相近,不如说他们在社会中所处位置具有结构性的类似。在巨大的现实存在面前,思索,迷惘,然后成长。周而复始,直至停止。无论是青年作家还是青年评论者,都不必执着于一时的成功或失败。但成功与失败必须被重新赋予意义,使反思者足以在余烈未尽的废墟里“火中取栗”。相对于同水平作品的成功而顺畅的复制,向更高层次跃进导致的失败更值得尊重与鼓励。只能成功,不许失败,这是当今青年不能承受之重。无惧失败,是这个时代最难得的品质之一。不过,文字背后的真诚,又从来难以鉴定。
有人说,对青年作家应以鼓励为主。这很有道理,成长路上,必要的鼓励永远是必需。但这种鼓励有时很容易滑向未经醒思的称誉,所以我更愿意将其转译为尊重,发自内心的尊重。尊重作家,尊重作品。前者不难做到,因为彼此是可能相遇的同时代人,后者却容易忽视,毕竟文本不会说话。评论不是评人,而是评作品。通过文本发声,同时也让其背后的世界显影。好的评论可以沿着作家的路径以学术的语言“接着说”,但我更看重的是,以自身经验、情感与想象第二次“重写”作品。“重新说”,是对文本的创造性发明,开辟一种新的解读可能,在作者、读者的意料之外,同时也在文本的情理之中。不必做诊断,不是开药方,评论只是一种读法,阻断读与写的常规思考路径而已。“重写”即便是误读,也可以是一种精彩的误读,只要它能够带来充沛的创造性或想象力。再说,误读是可以被消灭的吗?作家认可也好,不以为然也罢,评论理应为作家提供一种陌生化的资源与路径,从而将作者意图移至某种相对化的位置,让文本被“照亮”部分获得新的自我呈现的权利。对于已完成的作品,青年作家与评论者既是同道中人,同时也彼此竞争。经验、知识不可比,但想象力和洞察力可以。彼此互为镜鉴,取长不必补短,在视差中洞见自己,各自取舍,各自抉择。
对于青年评论者而言,问题在于,什么是内心所需?怎样明确所评对象值得评论?或者,反过来说,如何确定自身适合评论某一作家或作品?对于前一个问题,就是作品能否带给自己某种兴奋感。兴趣合则继续读下去,不合则不妨暂且放弃。读有所得,无论是审美享受,增广见闻,还是松动先见,扩充新知,都很值。若无这种享乐主义打底,我不知真正的艺术欣赏从何谈起。对于后一个问题,那就是兴奋感可否长久,是不是忍不住有话说。更重要的是,这种兴奋感是否可以“翻译”。不是所有激动内心的感觉都可以言说,尤其是“翻译”为学术语言。有幸遇到令人激动的作品,尽可以逢人说项,但未必要动笔。
倘若遇到不可抑制的兴奋感,那么“翻译”工作也有三个参照点。首先是“无我”。众所周知,百分百的客观性几乎不可能。所谓“无我”是尽可能地放松身心,卸去警惕,以好奇心为指引,不预设产出为目的,允许自己与陌生的对象“偶然相遇”。向不确定性开放,在陌生对象中建立新的链接点,灵光一闪,也许意味着自身能力和知识边界的延展。其次是“有我”,高度重视自身主观性,调动所有的感官、知识和想象力,以写作为最缜密的思考,在对象中重新发明一个独属于评论者的新世界。所得判断未必精确,但必须是切身所感所想,并以此为进一步思考的对象。写作不是出于某一外在目的,仅仅是为自己。它不附属于作家,甚至不从属所评作品,完全是为己。若无足以自我愉悦的“私心”,如何在复数的世界面相中锚定自己,又何处赢得读者的信任呢。最后是“见他人”。写作过程中的为己可以完全是私人性的,但公开发表则必须高度重视读者。学术文字自然有其独特的文体规定性,但尽可能地对读者尤其是普通读者友好。写一篇普通读者也能读得懂的文章绝非易事,有时曲高和寡不过是自我矫饰。若同样读过作品的非文学专业者也能得其三昧,一篇评论才真正是想得透彻说得明白。
这大概是我心目中理想评论文章的模样。青年作家之所以是被青年二字界定,原因就在于其未完成性,青年评论者亦如是。套用评论家倪文尖的话说,就是“拿‘靠不住’的自己去面对青年作家的‘未完成性’”。何其难也!然而,直面差异,拥抱不确定,两种未完成性的“偶然相遇”,庶几可以激发出通向未来的多样可能。
(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
新的一年,从讨论青年写作开始。
对于青年批评家而言,关注青年写作,并与青年作家共同成长,既是责任,也是机缘。问题在于,青年批评家如何看待青年写作?应当如何开展批评?又如何认识学术文章与作家作品之间的关联?站在青年作家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否关注文学批评?呼唤怎样的批评形式?又如何理解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青年写作讨论的应有之义,却在注目于青年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学术研究之外。而这,也正是我们探讨“文学批评如何抵达青年写作”的因由。
本期邀请两位评论家臧晴、张高领和青年作家龚万莹,聚焦这一话题,力求真诚的发声与观点的碰撞。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人“被看见”,也希望我们的讨论和思考能够被更多的青年人看见。
重审批评:新媒介时代的青年写作及其批评
臧晴
在当下这个“万象向新”的时代,文坛对青年写作的关注几乎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种青年文学奖项、新人培育计划层出不穷,颇有万事俱备、只欠新人的意味。这些青年写作及对其的关注与批评,在极大程度上有赖于各类新媒介所催生的文学场,如豆瓣、ONE·一个、简书、小红书、B站等。无论是创作本身,还是对其的评论研究,都已经颠覆了传统的范式、受众及传播方式。可以说,新媒介革命、数字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写着文学生态,它使得青年写作及其批评都有更多可能“被看见”。
如果说,部分“老作家”能在今天获得超过作品以外的社会效应直接源于其在各类媒介上的活跃度,比如莫言表情包在年轻人微信聊天中的流行,又比如余华不拘小节、敢于直言的“潦草小狗”短视频形象;那么,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作家们从亮相文坛、写作转型到接受读编反馈和专业批评的渠道都大多来自于新兴媒介。比如林戈声初入文坛是源于2014年获首届类型文学奖首奖,其转型则始于2021年“无界·收获APP双盲命题写作大赛”,这些年来,“写作者林戈声”这个微信公众号一直是她与读者交流的重要平台。又比如从外企品牌工作转为专业写作的龚万莹,在写作之初就能熟练运用各类平台与读者互动,她在小红书上的个人账号尽管迄今为止推送不多,但已积累了1.3万粉丝,不仅推送个人的新作信息,还会直播自己参与的文学活动,在平台上颇具人气。
目前,大部分青年写作的刊发情况是“两条腿走路”:既通过各类新媒介所举办的青年文学奖项、青年发表计划而增加“曝光率”,也会在小有名气后瞄准《人民文学》《收获》等传统文学大刊赛道,以期获得主流认可。然而与其相关的批评研究则是明显向新媒介倾斜,其比重远高于传统学术期刊。换句话说,传统的文学批评与研究对于青年作家的关注并不高。这一方面是因为青年作家的作品往往还不够多,传统学术期刊所习惯刊发的长篇文章确实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所能撑起来的;另一方面也与我们长久以来的文学观有关,传统文学研究更倾向于关注经典作家作品,即便涉及青年写作,也多是将多人打包成“文学现象”加以讨论。如今,各类新媒介的出现完全颠覆了这些传统学术研究的逻辑与观念。各类新媒介上的批评文章往往篇幅不长、行文松弛,作者不再受学术体写作的约束,也就卸下了“包袱”、不再“板着面孔说话”,再加上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元素的加持,这些文章也就更轻松“好看”。而且,由于新媒介刊发流程较快,由此能及时跟踪热点作家作品,其交互性的基本属性又能迅速链接读者与作者,传播往往只在一键分享转发之间,并达成大规模且精准的扩散。可以说,新媒介时代的文学批评更容易抵达青年写作,二者之间可谓是天然的亲缘关系。
这种亲缘关系使得我们反思长久以来司空见惯的批评观念。比如,曾几何时,我们认为只有被经典化的作家是值得被讨论的,只有伟大作品是值得一读再读的。现如今,各类研究已经揭橥出经典化生成背后的各种场域,远不是用文学性就可以简单概括的。而且,我们开始意识到文学批评不是只可以盖棺定论,也可以谈论附近的人、切近的事,以及处于正在发生、又指向未来的种种变化。而这恰与讨论青年写作的语境完全吻合:青年写作的意义并不在于其眼下的高低得失,而在于其进入写作之初的姿态,所以对其的关注不应是为他们描绘轨迹、评骘高低——这一切还言之尚早,而应当挖掘姿态背后的文学观与现实感,它们从何而来,又将与文学、生活、世界构成怎样复杂的关联,这才是青年写作的意义,是能让我们为之兴奋的价值所在。
除了使文学研究恢复了原有的即时性和大中性特征,新媒介时代的青年批评也使我们开始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学术体写作。如今的文学教育所培养出的写作模式大多沿袭自西方学术论文的体例,文章的篇幅、相关术语的运用、精英化的趣味以及其所发布的平台,都决定了这类批评的圈层化与小众化。新媒介所催生的青年批评则背道而驰,往往直接向大众敞开:那些睡前刷到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地铁上偶然看到的读书聊天节目,通勤路上听到的读书播客,更多的是接续了印象式批评的传统,它们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而且在遭遇以前卫和先锋著称的青年写作后,其叛逆性与锐利感会被进一步放大。这也反过来提醒我们,如果离开那些文绉绉的陈词滥调、那些被操演的专业术语,我们能否靠“说人话”来真正抵达一部作品或切入一种现象?进而,我们开始反思批评的意义,它直接建立于文学的肉身、身处于火热的现实,它不是、也不该是进入知网或博物馆的僵死之物,而应当与我们鲜活的生命息息相关。
当然,新媒介的算法逻辑也在一定程度上劫持了青年批评的走向。一方面,被流量裹挟的算法逻辑注定了对“金句式”批评的偏好,即批评最重要的不是深度与广度,而是能否金句迭出、博人眼球。其所迎合的是大部分新媒介使用者碎片化、休闲化的阅读场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关心评论本身的高下,或是那些被褒贬的作品究竟价值几何,我们只想看看那些俏皮话,会心一笑,给精神做一个愉快的“马杀鸡”。而当这样的偏好面向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青年写作时,可能会更为肆无忌惮、有失公正公允,这种“酷评”式的尖酸刻薄于青年、于批评、于文学都并无裨益。另一方面,新媒介技术被运用于为读者“定制作者”,进而反过来为作者“定制读者”,通过这种“双向的类型化”改变了文化导向,种种贴心的“为你推荐”之举在温水煮青蛙中强化、甚至固化了写作与阅读习惯,也由此催生了流行文化、亚文化在青年写作与批评中的泛滥。
凡此种种都在提醒着我们,当新媒介批评这种先锋的形式遇见青年写作这一先锋的内容,其本身应是一种契合,能碰撞出完全有别于传统学术研究的火花。然而,我们是否有可能开采出先锋以外的意义,还需要更为辩证冲正的研究视野。青年,似乎总是与新颖、尖锐、前卫这样的词画上等号,而青年写作往往被期待为在新鲜的、陌生的、不期然之处产生新的灵魂悸动。新媒介时代的文学批评能否实现对这种新颖诉求、尝试与姿态的真正抵达,挖掘出其中带有先锋探索性质与内部革新动力的特质,这是数字化时代留给青年与批评的挑战,也将是青年与批评重寻自身价值的阿基米德支点。
(作者系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磨刀的朋友
龚万莹
写作很多时候是往大海扔漂流瓶。
瓶子漂过去,被人看到,有人觉得什么玩意儿嘛,垃圾。有人看完信息后,轻松抛回。有人珍惜里面的文字,甚至在瓶子里头掏出一些亮晶晶的石头、贝壳或沙粒。这都正常,我们作为读者时也如此,捡瓶子,选瓶子,留下或把它抛回去。
于是不勉强,只等候。你不知道大海把你精心准备的那段文字和擦到发亮的瓶子推给谁,谁又甘愿捡起,而又能捡到谁的回应。那段纸,那点字,能做什么呢,难道真能抵达人的灵魂,在那里嵌入一颗小沙子?这是可遇不可求的情谊。
有些人不仅仅是在捡瓶子,他们把自己的一截灵魂、一把气息也放入了,于是我们就看到伍尔夫指出了哈代小说中的瀑布之声,指出在大自然面前至高者的注视,她分辨出哈代的分辨,那些落在树根与耕地上轻重不同的雨,那刮过质地不同的树木而发出的不同风声,因着她看见了,她伸出手指,为更多读者指出了那个贮存光辉的瓶子——而她自己也是发光的灯塔。她用自己理解的目光擦拭了他的作品,使这瓶子更显光亮。
作品从来是心灵的工作,批评也是。心灵与心灵的情谊,是那么难得。
这工作从来不易。写作者知晓唱一首新歌有多难。很多时候我们张开嘴,里面走出的都是往昔塞进声道的他人的嗓音,想找到一颗新音都是难的。当然,甚至连“新”都值得审视,如果只为了求新而失去了平衡,那唱出来的就连一首歌都不是,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同理,如何在创造中批评,在批评中创造?可见批评也是难的,就像我们难以完全用理性衡量为何这一首歌比那一首歌更特别。但因为难,所以值得做,因为不保证有所得,因此卖力搜寻。在“作者与批评者”之前,再冠以“青年”二字,就更说明,眼前这路是青的,半生不熟的,但也因此就有许多希望的空间。
在开始写作之前,我就喜欢阅读批评文章。从那时到现在,我都对此抱有好奇,各人对于“好”的标准是什么?谁的言语能拨开迷雾,而谁的言语是迷雾本身?并不仅是批评者批评着作者的作品,作者当然也衡量着批评者的文字。写文学批评的人,如此认真地在字与字之间,做方寸的拼杀,这是手艺。评者,能说出基于真心的洞见,是别人没说出来的,或者用独特的方式来说,或者有一些话语可以照亮新的看见。又或者,评者只是在遥远的地方静静地指认并解出文字里的谜题,这些谜题有时候甚至是作者无意间埋下的。那就是曲折的对话,也是文字的情谊。
文学批评对写作是有帮助的。各人的作者道路需要独立摸索出来,而我并不是孤胆英雄。实话实讲,三十多岁试着踏入这全新的行业,我感到怯懦。写作似乎让我变得更软弱。外在可以凭借过往的职业训练,做出自如的样子,内在的敏感却放大了,这颗心难免有起落。但小石头就是在对文学的理解、经验的积累以及他人的善意里一点一点垒起来的,让自己有多一些稳固的东西,这些稳固又不至于拥堵,就像一座有坚硬岩石也有柔软沙滩的岛,这是我目前找到的比较适宜的内心状态。选择开放一片沙滩继续迎接海浪的拍击,但也开始有一些自己可站立得稳的石块。就这么摇晃着,建立着自己。阅读各样的文学批评也是其中的一环。批评家们作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他们钻研的是什么?珍惜的是什么?人心里真觉得好的是什么?当我知晓有人也在为其专业真挚竭力,心就得安慰,就像你孤身行路时,听见遥远的鼓声。
说到青年批评家,我很少先去看他们的职业身份,更多的是看到一篇一篇文章,一个一个灵魂,一张一张不同的脸,因此就变得难以概括。去年,我开始有机会参加一些行业会议,就此遇到许多青年评论家。他们大多先做出害羞寡言状,随身抓着电脑,搭配一只保温杯,在会议正酣、毫无征兆之时突然暴起,对着键盘一顿猛敲,然后推一把眼镜又进入待机状态,待到发言时则出口成章,吐露出一大篇激扬文字。当然,这只是表面的刻板印象,不能作数。如果非要描述这个群体的内在,我大概会说,这是些用心在读作品,并且从他们的独特角度去解读文字的人,他们也是创作者。阅读对他们来说不仅是爱好,也是工作;不仅是工作,也是爱好。我想,动脑或许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在批评和阅读时保持动心。只用理性的工具,可以肢解许多作品,但用心用情才让批评真正有灵魂,才不算是那个笑话里给美人拍X光片,然后指着骨骼图当作美人照片的痴子。有时候咽下太多知识树上的果实,会使人消化不良,胃会变得坚硬,但若是心还软,眼可看,耳能听,那么接纳小说的灵魂空间就还在。
此外,评者也是尺度的寻找者。倒不是说找到了对当下恰切的尺度,就奉为永远的尚方宝剑,这标准总是需要不断寻找、审视、讨论、调整的。寻找尺度,坚持真理,同时保持开放、真诚和善意,我敬重这样的人。他们不是拿着戒尺,随时准备打手心的教导主任,也不是尺度伸缩自如的魔术大师。我想这与他们内心对“真”的态度和看法有关。不为了做出“真”的样子,而去表演一种“真”,也不为了不真心关切的东西,去搓揉一种“真”,只是保持着真心去读去评,动作没变形,一心往真里走,这或许就是理想的批评者了。可谁又能对“真”下论断呢?个人对自己交代罢了。
现实中,兵多未必得胜,勇士也难以靠力大而得救。艺术道路更是如此,不是努力就有用,不是人多就成势,但不可不费力在土地上做各自的耕耘,并对行业中的友谊保持期待。在文学永恒的尺度中,自我是如此徒劳,而真心是如此宝贵。只希望劳作中的作者与评者不只是枉然劳力,而是小心翼翼珍视着彼此心灵。彼此可以不熟,可以来不及打个照面就四散奔逃,但哪怕相隔一座山谷的梅花鹿还是能认出另一只。原来你是,我也是,我们以文字为志业,我们以文字为宝贵。这种认得,本身就是鼓励。
如今,有一些批评家成了我写作路上的伙伴,有时一两句言语,就增添力量,解开路障。有一些虽未曾有机会交谈,但我在他们的文字里看见许多光亮,也暗自将他们当作寂静中的朋友。既然称为伙伴,就是存爱心建造的人。所谓建造,也使锤,也垒墙。作为作者,文字总有进步空间可供探讨。与评者交往,言说有时,倾听有时。当然,有的建议我已在尝试,有的建议我无法采纳,有的建议我等候自己的能力有朝一日能跟上。而我知道,我给出来的东西也需要这样被分类。可那就是伙伴嘛,我们沉默有时,交谈有时,更像是植物群,而不是整齐划一的行道树。但正因为不同,可以彼此补全、磨砺。铁磨铁,才能把彼此的刀刃磨出来,才能返身刺入小说的肌理。说到底,与评者交流的逻辑,亦是交朋友的逻辑。
此时我的桌上,正有一把水仙插在玻璃瓶里,他们作为一个整体,以香气和美对我施加影响。确实是有些瓶子可以让花更香,有些花可以让瓶子更亮的。
(作者系青年作家)
在文本中“偶然相遇”
张高领
作为当代文学从业者,虽然关心新作品,但我很少涉足青年作家作品评论。与研究已然经典化的当代作家作品相比,评论当代青年作家及其作品往往意味着某种冒险。对于前者而言,研究者除了直面研究对象外,还必须重视作为中介环节的既有研究,无论是推进还是反对。突破既有研究的边界固然困难,但研究对象、既有研究与研究者之间的三方角力也带来一种稳定性。然而,评论青年作家及其作品几乎是空无依傍地面对一个新对象,所有必要而有效的链接媒介都需要重新发明。进一步说,青年作家发明某种可言说的中介形式,又何尝不是与世界近身肉搏。作家与现实,评论与文本,彼此都在寻找自我表达的话语,在彼此视差中展现并确认自己。这种不确定性包含风险,也未必不是别开生面的智性挑战。
青年评论者与青年作家似乎存在天然的亲近感、连带性,同时也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异、紧张乃至“对立”。这种微妙的关联,更为时髦的词是同时代性。但这种同时代性并非天然存在之物,而是需要人为创造,进行辨识、区分、命名。即使生活在上海同一屋檐下的同年龄段青年,他们对上海的感知也可能大相径庭。青年作家与青年评论者之间的连带感,与其说是物理时空相近,不如说他们在社会中所处位置具有结构性的类似。在巨大的现实存在面前,思索,迷惘,然后成长。周而复始,直至停止。无论是青年作家还是青年评论者,都不必执着于一时的成功或失败。但成功与失败必须被重新赋予意义,使反思者足以在余烈未尽的废墟里“火中取栗”。相对于同水平作品的成功而顺畅的复制,向更高层次跃进导致的失败更值得尊重与鼓励。只能成功,不许失败,这是当今青年不能承受之重。无惧失败,是这个时代最难得的品质之一。不过,文字背后的真诚,又从来难以鉴定。
有人说,对青年作家应以鼓励为主。这很有道理,成长路上,必要的鼓励永远是必需。但这种鼓励有时很容易滑向未经醒思的称誉,所以我更愿意将其转译为尊重,发自内心的尊重。尊重作家,尊重作品。前者不难做到,因为彼此是可能相遇的同时代人,后者却容易忽视,毕竟文本不会说话。评论不是评人,而是评作品。通过文本发声,同时也让其背后的世界显影。好的评论可以沿着作家的路径以学术的语言“接着说”,但我更看重的是,以自身经验、情感与想象第二次“重写”作品。“重新说”,是对文本的创造性发明,开辟一种新的解读可能,在作者、读者的意料之外,同时也在文本的情理之中。不必做诊断,不是开药方,评论只是一种读法,阻断读与写的常规思考路径而已。“重写”即便是误读,也可以是一种精彩的误读,只要它能够带来充沛的创造性或想象力。再说,误读是可以被消灭的吗?作家认可也好,不以为然也罢,评论理应为作家提供一种陌生化的资源与路径,从而将作者意图移至某种相对化的位置,让文本被“照亮”部分获得新的自我呈现的权利。对于已完成的作品,青年作家与评论者既是同道中人,同时也彼此竞争。经验、知识不可比,但想象力和洞察力可以。彼此互为镜鉴,取长不必补短,在视差中洞见自己,各自取舍,各自抉择。
对于青年评论者而言,问题在于,什么是内心所需?怎样明确所评对象值得评论?或者,反过来说,如何确定自身适合评论某一作家或作品?对于前一个问题,就是作品能否带给自己某种兴奋感。兴趣合则继续读下去,不合则不妨暂且放弃。读有所得,无论是审美享受,增广见闻,还是松动先见,扩充新知,都很值。若无这种享乐主义打底,我不知真正的艺术欣赏从何谈起。对于后一个问题,那就是兴奋感可否长久,是不是忍不住有话说。更重要的是,这种兴奋感是否可以“翻译”。不是所有激动内心的感觉都可以言说,尤其是“翻译”为学术语言。有幸遇到令人激动的作品,尽可以逢人说项,但未必要动笔。
倘若遇到不可抑制的兴奋感,那么“翻译”工作也有三个参照点。首先是“无我”。众所周知,百分百的客观性几乎不可能。所谓“无我”是尽可能地放松身心,卸去警惕,以好奇心为指引,不预设产出为目的,允许自己与陌生的对象“偶然相遇”。向不确定性开放,在陌生对象中建立新的链接点,灵光一闪,也许意味着自身能力和知识边界的延展。其次是“有我”,高度重视自身主观性,调动所有的感官、知识和想象力,以写作为最缜密的思考,在对象中重新发明一个独属于评论者的新世界。所得判断未必精确,但必须是切身所感所想,并以此为进一步思考的对象。写作不是出于某一外在目的,仅仅是为自己。它不附属于作家,甚至不从属所评作品,完全是为己。若无足以自我愉悦的“私心”,如何在复数的世界面相中锚定自己,又何处赢得读者的信任呢。最后是“见他人”。写作过程中的为己可以完全是私人性的,但公开发表则必须高度重视读者。学术文字自然有其独特的文体规定性,但尽可能地对读者尤其是普通读者友好。写一篇普通读者也能读得懂的文章绝非易事,有时曲高和寡不过是自我矫饰。若同样读过作品的非文学专业者也能得其三昧,一篇评论才真正是想得透彻说得明白。
这大概是我心目中理想评论文章的模样。青年作家之所以是被青年二字界定,原因就在于其未完成性,青年评论者亦如是。套用评论家倪文尖的话说,就是“拿‘靠不住’的自己去面对青年作家的‘未完成性’”。何其难也!然而,直面差异,拥抱不确定,两种未完成性的“偶然相遇”,庶几可以激发出通向未来的多样可能。
(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
后一篇:新元村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