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高三一模学生佳作
(2024-12-28 14:39:35)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研论文 |
于常识中破伪,于实践中见真(59分)
金山中学高三(4)班 曹欣恬
人生就像一场没有尽头的航行,在奔流不息的生命长河中,我们始终在向着未知前方航行,在这条命运之船上,比起听从常识航行,我更愿叩问内心,自己握紧旅途之舵。
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常识来看待事物并做出判断,这并非个体也非盲从。常识,就是前人经过尝试探索出的经验规律和普世准则。正是因为先人的总结,我们出于节省判断时间,提高效率的心理需要,用常识来较快较精准地给事物以定义。同时,常识也帮助我们规避弯路,消除了没必要的风险考量和多余思考,将我们引导到普遍认同的看待事物的道路上。但用常识来看待事物,做出判断,真的完美无缺吗?
常识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可能今日被奉为真理的常识明日就沦为荒谬的言论。倘若用常识来搭建认知事物的高台,其存在的正确性无疑于地基中的空心柱,不能确定何时被真理之风吹倒,露出其错误的实质。中世纪被奉为公理的“地心说”随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横空出世而沦为笑谈。大跃进时期,举国举行扩大生产的号召,最终以违背自然生长规律而告终。世人容易受到错误逻辑的引导,认为“拔高”可助长是真知灼见,殊不知“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才是真正对事物的有效认识。可见,只有将鲜活的主观情感和认识加之于事物之上,才能思想更具活力与生命力,更依乎人的本性与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常识在某些领域并不具有普适性。面对全新未知的领域和那些“无人之境”,没有前人探索痕迹的广阔天地时,常识顿时变为束手无策的“摆设”。此时,我们必须依靠于自身主动性来自行探索和认知事物,做出发自内心的判断。只有在一次次思想和外界碰撞中,在一次次问题和经验的摩擦交手中,我们才能翻越常识所局限我们的藩篱,打破尝试为我们设置的认识牢笼,走向真理的灯塔。面对新生事物,尝试自我对其进行解构认识,从而真正润泽事物存在价值。
用常识去看待事物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只是认识事物的一环而并全部。根据黑格尔的“熟知并非真知”理论,我们必须清楚,用他人既定的视角看待万物,缺少了自我从判断到认识这样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我们依赖常识则会丧失自己的主体性,让自己的思想作为他人理念的“跑马场”。唯有从实践出发,才能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理性闭环。
我们应在了解常识的基础上不断“行而完之”,对事物拥有新的,更加合理的认识,让常识促使认识的进步,在两者相推进交融作用下,不断形成趋向真理明亮的生命状态!
点评:这篇作文整体逻辑清晰,思考较为深入。作者首先对“常识”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指出常识作为前人经验的总结,能够帮助人们快速做出判断并规避风险。这一部分解释充分,令人易于理解。接着,作者通过历史实例说明了常识的局限性,成功地论证了常识具有时效性和局部适用性,强调了面对未知领域时,我们需要突破常识的束缚,依靠实践去探索真理。文章在逻辑推进上整体流畅,从常识的定义到其局限,再到实践的必要性,层次分明。作者提到黑格尔的“熟知并非真知”理论,进一步强调了自我思考和实践的重要性,并提出“行而完之”的观点,呼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对事物的认识,直至接近真理。然而,文章的现实针对性略显不足。如果能够加入一些当代现实中,常识被突破或被修正的具体例子(如科技创新、社会变革等),将增强论据的现实针对性,使论点更加贴合当下的语境。另外,个别段落之间的过渡略显突兀,未能做到层次的自然推进。例如,从“常识的时效性”跳到“全新未知领域的局限”时,缺少一段清晰的过渡,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常识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另有一写长句运用不甚合理,若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有效断句,则可帮助理清思路,于读者而言也更能体验文章流畅度。总体而言,文章语言较为流畅,逻辑清晰,能够引发思考。作者对于常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展现了较强的思辨能力。(任启宝)
执斧伐柯,其则不远(58分)
金山中学高三(1)班 沈柔奕
“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倾向于以常识看待事物。在我看来,以常识判断在很多情况中是无可厚非的,然若是对于一切事物都单以常识作为标准,难免落入形而上的片面局限之中。
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之中,以常识看待事物无疑是高效的,在很多情况下,也是正确的。前人为我们总结了很多经验教训以及科学真理,这有助于节省不必要的重复,推动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人是追求确定性的动物,以常识为判断标准,能将事物把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理解范围之内。在迷茫之中,常识给了我们安稳,似乎成为了人们追求发展更好的首选。
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单凭常识做出的判断,并不可靠。“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经验主义可能会带来的弊端也是难以估量的。一味依赖于常识,究其本质,便是以片面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要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不可或缺的。经验主义的失败提醒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要。
此外,单一常识作为评判标准来做出判断,也会落入“回声室效应”的陷阱之中。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大数据推算着一切,我们所谓的常识或许是“信息茧房”之下的欺骗。歌德曾说:“你所看到的就是你所知道的。”我们受视角主义的局限,依据常识做出的判断,也因此变得不可靠。网络媒介带来的问题冲击着我们的世界观。例如,前段时间引起热烈讨论的“姜萍”“猫一杯”事件,无一不证明着我们认定的常识的不可靠。即使是常识所认定的权威的官方媒体,也曾错报袁隆平院士的逝世,引起了众人的愤怒。由此,我们应思考,所谓常识是否等同于真理?鲁迅先生曾提出时代之问:“从来如此,便对吗?”众人所共同认可的常识,未必能真实揭露事物本质。
进而言之,又是否所有的事物都可用常识来看待呢?在浩瀚的世界中,有太多神秘的事情、太多伟大的文明无法以常识来解释。于是,人们前赴后继地去探索。“白昼谈话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叶嘉莹将其一生奉献给了诗词,在文学领域做出了极大贡献,而这并不是绝不是仅仅依赖常识所能获得的思想深度。霍金一生探求的宇宙奥秘,无数天文学家们不断探索,然而仍有许多无法以常识解释的扑朔迷离的神秘现象发生着。
当然,常识依然是我们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若是没有基本的生活常识,人们的生活也会面临诸多困境,遑论探求更多人生理想。而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是带着常识,并突破常识地看问题。尼采说:“视角主义教会我们的不是分裂的必然,而是谦逊的必要。”一言以蔽之,我们要带着谦逊的内心,以常识为基础,探求世界的更多可能性。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陶潜的豁达给予身处纷繁复杂世界中的我们以启示。“执斧伐柯,其则不远”,我们应该从常识中寻找灵感,但也不囿于此,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探求世界的绚丽多彩。
点评:本篇作文立意深刻新颖,开篇点明人们常以常识看事物,接着辩证地指出仅靠常识存在局限,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常识与真理的关系,展现出作者较高的思维层次。论证过程严谨且丰富,从不同角度阐述观点,既阐述常识在快节奏社会的高效性,又通过哲学理论、生活实例等说明常识判断的不可靠,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以及 “姜萍”“猫一杯”事件等。论据多样且具有说服力,有力地支撑了论点。语言表达流畅自然,多处引用名言诗句,增添了文化底蕴和文采,如“白昼谈话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等,使文章富有感染力。(唐阔老师)
识遍万物仍有疏(58分)
华师大三附中
生活中,人们往往用常识去看待事物,做出判断。这是一个合理的方式,但难免会有错误和疏漏。
常识是基于日常观察和经历所得出的结论。人无时无刻不处在经历中,时常观察外界事物,加之自我的思考,随之形成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由此可见,常识肯定是符合部分客观实际的。
但常识必然会囿于个人的见闻,具有主观性。常识,正如同“尝识”,只有个体曾经见识过、了解过,才能构成对世界的认知。因此,人的主观性必然会影响其对世界的认知,个人过往的经历会成为判断当下所见所闻的依据。那么,人对于外界的认识就会因过往不同而产生偏差:乐观者看见半杯水,是还有半杯水;悲观者看见半杯水,却是只剩半杯水。这些都是因不同的性格和经历所得出的结论。
常识既来源于日常,那便只能适用于日常。将常识放到科学领域的研究时,常常会失效。“力学之父”阿基米德从日常观察中得出力使物体移动的结论,但经过伽利略和牛顿更科学的研究,得出了更为理性的、客观的结论。日常情况是表象的、复杂的,所以常识能够判别日常的情况,但它不能适用于抽象的、理想化的情境中,如果胡乱运用,只会闹出笑话。
因此,我们要活用常识,用“活”的常识,并明确其适用范围。常识能够提供便利,使我们更快更好地认识日常中的事物。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它以解决日常琐事。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及时更新自己的常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抱着过时的常识去认知是不行的,我们要根据实际、根据时代变化不断完善自己的常识,正确地发挥其作用。最后,我们要明晰其适用范围,面对日常未见的、客观理性的事物,可以把常识作为参考,但绝不能由此直接下定论,需经历实践才能出真知。在得到更符合客观实际的认知后,也能将其融入常识,形成正向循环。
总而言之,常识脱胎于日常生活,有其适用性与局限性。唯有正确运用、及时完善,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点评:文章整体逻辑清晰,论述较为充分。文章开篇即点出常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随即笔锋一转,指出常识的局限性和主观性。通过阿基米德和伽利略、牛顿的例子,生动说明了常识在科学领域的失效,进一步强化了常识的局限性。随后,作者提出了应对常识局限性的方法:活用常识、明确其适用范围、及时更新常识,措施的提出较有针对性。文章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常识进行深刻剖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体现了一定的思维水平。(吴雨柔老师)
以当下之见,观当下之物(58分)
金山中学高三(3)班 崔羽婷
在当今社会,人们经常依据常识来审视周围的人和事,并据此作出判断。
顾名思义,常识指的是普遍接受的知识,它通常是由特定社群在特定时代和自然环境下逐渐形成的共识。正如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所指出的,常识在地方上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常识在帮助人们迅速做出判断方面既有利,也有弊。由于常识提供的结论性认识,人们常常会不加思索地直接应用。这种做法会跳过对当前情况的仔细审视和对困难的主观评估。然而,在面对、处理和解决的三个步骤中,难道不是处理阶段最能体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吗?如果仅用常识来概括这一过程,那么我们与早期人工智能机械地复制网页信息的做法又有何不同呢?
更为关键的是,常识往往带有社会整体的滞后性,它所包含的是前人对往昔事件在旧有环境下的理解;而当现代人习惯于运用常识来审视事物,作出判断时,若忽略了对当前新型环境的深入思考,那么在新环境下对新现象的总结和认识便难以形成。如此一来,我们始终停留在对过去认识的累积,而无法实现认识的更新与升华。至于常识的适用性如何,或许我们将会看到社会为了适应陈旧的常识而不得不倒退。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依我之见,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我们对常识的态度。当前,我们应认识到常识并非总是可靠的,它只能作为参考。要找到最完善的判断或观点,我们还需结合新的情况,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愿我们这一代青年迅速掌握独立判断的能力,构建起稳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不随波逐流,不迷失方向。新时代正向我们招手,为何让我们的思想被过去所束缚?让我们迅速前进,船帆不会永远停留在岸边。
点评:文章结构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过程逻辑严密。文章开篇即点明了常识的定义及其在传统社会中的权威性,引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作为理论支撑,为后文的论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着,作者通过对比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指出了常识在现代社会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强调了环境变化对常识适用性的影响。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常识在帮助人们做出判断时的利与弊,指出人们依赖常识可能会忽略对当前情况的细致审视,从而错失与时俱进的机会。作者还提出了常识的滞后性问题,强调了对新环境深入思考的重要性,以及避免仅依赖常识的必要性。最后,作者提出了改变对常识态度的建议,强调了结合新情况和倾听内心声音的重要性,呼吁青年一代构建独立的价值观,不被过去束缚,积极面向未来。建议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进一步丰富论据,尝试从更多角度分析问题,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施琼瑛老师)
常识诚可贵, 思辨价更高(58分)
金山中学高三(3)班 孙雅如
古希腊的智者曾说过“人乃万物之尺度。”人们常常依据普遍认同的事理来作出判断。然而,我却像苏格拉底那样扮演着牛虻的角色,不断地审视和挑战他人。或曰:“常识真的可以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吗?”根据我浅薄的理解,仅凭常识是远远不够,还需思辨的加持。
何谓常识?顾名思义,它是集体经验中提炼出的普遍真理,是经过实践检验和时间积累的知识精华。因此,以常识来审视世界确实具有相当的可靠性与实用性,它还能节约人们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这种做法更蕴含着历史的传承,体现了人类持续不绝的精神价值。
然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常识是有局限性的。”
常识受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出现的环境。随着时代的演进,常识却往往被既定的环境所束缚,展现出其连续性与不易变革的特点。在我们生活的当下,是否所有常识的情境都与现实事物完全契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常识虽然代表了社会大众的观点,具有普遍性,但同时也忽略了个体的特殊性,抹杀了事物与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系。常识是公众意见的汇总,但并不等同于绝对真理,它仍然存在改进的空间。如果我们仅用常识评价事物,将其作为理性评判的尺度,那么我们实际上是在用一个感性且不稳定的标准来衡量一切。这种做法是否过于轻率?这种尺度真的平衡吗?
同时,人们倾向于用常识来审视世界,往往忽略了思考的过程,直接得出结论。暂且不论这种判断是否合理,但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放弃了判断的主动权,转而被常识所左右。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依赖常识,自认为这显示了他们的知识渊博,节约了时间。然而,实际上,人们省略的是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时间,失去了全面分析问题、权衡利弊、考虑事物与自身关系的机会,从而削弱了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思维变得僵化,个体的独特性被淹没。社会逐渐趋向统一化、同质化,文化与创新的多样性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样的结果,真的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思辨尚奥,求索悟高,我们的归处在云霄。因此,我坚信在人们运用常识对事物进行评价之前,应当运用思辨的力量来全面审视,夺回判断的主导权。由人们亲自判断常识的适用性,以确保对事物作出最精准的判断。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常识闪耀着耀眼的光芒。然而,盲目地依赖常识并不明智。人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灵活地做出判断。因此,有言道:“常识固然宝贵,但批判性思维更为重要。”
点评:文章结构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展现了作者对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文章首先定义了常识的概念,并肯定了常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接着,提出了对常识局限性的批判,指出常识可能因时代变迁而变得不合时宜,并可能忽视个体差异和情感联系。然后,进一步分析了依赖常识可能导致的思维僵化和创新能力的削弱,强调了思辨的重要性。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强调了在运用常识之前,应当先进行思辨,以确保对事物作出更精准的判断。最后,作者总结道:“常识固然宝贵,但批判性思维更为重要。”这一观点不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体现了作者对问题全面和辩证的思考。改进意见:可以进一步丰富论据,例如引入历史事例或现实案例来支撑论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同时,注意文章的段落过渡和衔接,使文章的逻辑更加流畅。(施琼瑛老师)
不破不立,与时俱进(57分)
金山中学高三(3)班 谢缪琳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指出传统社会的人们倾向于依靠经验来处理问题。即便在现代社会,乡土的特质依旧在我们的血脉中流传。人们通常会用普遍认可的常识去看待事物。
常识,可视为经验的另一种形式,它代表了广泛认同的智慧,因此常被视为正确且具有普遍性的知识。因此,许多人为了减少弯路或融入集体,对常识深信不疑。
的确,常识能够体现一定的社会自然规律,并且经过实践检验,有时可归入真理的行列。利用常识,我们能够迅速、便捷、准确地判断事物的性质,就像使用作弊纸条一样。同时,常识也是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缺乏常识的人可能会被社会排斥,甚至被淘汰。常识无疑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人际交往的有效手段。
但是,过分依赖常识可能会适得其反。就像长江的水,虽然从古至今滚滚向前,但每一天的江水都不可能与昨日完全相同,更不用说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了。真理总是有条件的,在某一条件下的真理,在另一条件下就可能转化为谬误。例如,过去种植作物需要土地是常识,但如今我们有了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过去人们认为天圆地方,这在当时是常识,但现在我们知道了宇宙的广阔无垠。当我们看到从太空传回的地球照片时,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所谓的常识已经被时代淘汰,还有许多常识正在被验证和超越的过程中。因此,常识的可靠性值得怀疑。
除了常识的正确性存疑之外,过度依赖常识也会限制我们的思维。一方面,人们往往因为懒惰而依赖常识,既然有现成的答案,就没有必要去探究其背后的原理,这样长期发展下去,人们的探究思维就会逐渐弱化甚至消失。另一方面,如果人们过于相信常识,满足于现有的知识,而不去质疑和创新,那么这无疑会限制整体的发展,导致停滞不前。
此外,常识的不当应用也可能导致自相矛盾的情况,就像孔子面对两个孩子的困惑一样。这些都表明,面对常识,我们不能盲目跟随,而应该仔细验证,谨慎思考,勇于创新。我们应该探究常识背后的深层原理,并将其核心内化于心,才能形成一个能够适应变化、经得起考验的知识体系。
常识本应是不断更新的事物,不要让它成为限制,而应让它顺流而下,与时俱进,才能发展成为时代的真知灼见。
点评:文章结构合理,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过程逻辑性强。文章首先肯定了常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随后通过历史与现代的对比,指出了常识的局限性,并强调了创新思维的必要性。作者通过丰富的例证和生动的比喻,清晰地阐述了常识的相对性和时代变迁对常识的影响,呼吁人们不应盲目依赖常识,而应勇于质疑和创新。不过,文章在某些部分的论述可以进一步深化。例如,在讨论常识的局限性时,可以更多地引入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来支撑观点,使论证更加全面。此外,文章结尾部分对“与时俱进”的论述较为简略,可以进一步扩展。(施琼瑛老师)
在常识的浪潮中保留独立的判断(57分)
金山中学高三(3)班 颜安琪
费孝通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指出,传统中国社会的“礼治秩序”本质上是基于世代传承的传统,这些传统构成了我们生活和劳作的“常识”。在当代社会,我们同样倾向于依赖这些所谓的常识,用它们作为评价事物和作出决策的标准。
常识,是人们对生活现象的朴素认识与总结,是部分人生活经验的提炼。诚然,常识作为经验总结的一种形式,具有许多优势。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新事物层出不穷,利用常识对其进行判断,能使我们以较快,较高的准确率对新事物获得整体的初步认识。此外,常识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如掌握如何挑选新鲜瓜果的经验,能使我们得到更加称心的商品。由此,用常识作为判断新事物依据的“经验主义”,逐渐受到广泛的认同与使用。
然而,经验一定是正确的吗?若答案为否定,那自然,由经验汇聚的常识也不一定正确。常识作为集体经验,确实有较高的正确率,但那究竟不是受到严谨证明的真命题,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局限。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作为被广泛认定的“常识”,受到各界人士的认同。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天文学的验证与历史学的考究中,都证明了日心说不过是哥白尼迎合希腊审美的产物,曾经被奉为真理的常识成了错误。“水的漩涡是顺时针”这一常识,受到地理位置的前提限制,因而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由于获得经验的前提受到不同的限制,因而常识也会受到不同的限制。只通过常识本身而不加思索其产生与使用的前提条件与限制,必然导致错误的判断。
此外,“幸存者偏差”理论学说,也从另一视角揭示了常识的局限性。“在野外遇到熊要装死”,是我们从小从社科书中学到的生存常识,也同时是最典型的幸存者偏差模型:能够向我们传递这一经验的人,都是在使用该方法后成功的人,因而我们可获悉的样本中,只会有成功的唯一结果而使之成为大众所认定的常识,但我们至今无法得知,这些成功存活的人,是否是多数人中的少数?由此反观,你所一直秉持的正确常识,真的正确吗?
魏征曾向太宗谏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常识的存在固然有价值,我们不应完全否定常识,我们要做的,是在经验主义盛行的“常识”浪潮中,保留自己独立的判断,去思考其条件与形成的局限性与偶然性。揆诸当下,在经验主义引领社会风向的当代,我们只有保持清醒的认知与独立的判断力,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在汪洋大海,唯有掌稳自己的舵,不随常识之波而逐之乱流,保留独立判断,正确利用常识,才能到达你想到达的彼岸。
点评:这篇文罩了在常识的浪潮中保留独立判断的重要性。文章结构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过程逻辑严密,语言表达流畅,能够很好地引导读者思考常识的局限性以及独立判断的价值。文章首先通过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引出常识的概念,然后通过哥白尼的“日心说”和“水的漩涡是顺时针”等例子说明常识并非总是正确的,存在局限性。接着,文章引入“幸存者偏差”理论,进一步阐述了常识可能带来的误导。最后,文章以魏征的谏言和比喻,强调了在常识的浪潮中保持独立判断的重要性。改进意见:文章虽然提出了常识的局限性,但对如何具体地保留独立判断和如何正确利用常识的讨论不够深入。文章的结尾部分虽然富有诗意,但可以更加明确地总结全文,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使结尾更加有力。(施琼瑛老师)
摒弃常识之束缚,企及正确之判断(56分)
张堰中学高三(5)班 徐欣怡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一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人们往往用常识看待事物。有人也不禁发问:常识真地能判断事物吗?依我拙见,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不能轻易作答。
常识,视之为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所积累的经验是被大众所认可的道理,就如燕子低飞要下雨这类常识。常识,如今被用作判断事物的标准。
诚然,其由于常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常识是许多经验之集合体,是有科学依据和前人经验的融合体,正所谓“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费孝通所写的《乡土中国》中,乡土社会的人就以常识来判断事物。在一位房客的孩子不喝奶哭,令人手足无措时,求助房主,房主以其常识判断了孩子的病,并很好地将其根治了。这便是以乡土常识来判断事物的表现。
然而,事物都不具有单面性。常识并不能作为判断看待事物的唯一标准。常识具有偏差性,并非具有百分百的科学性。其可能因为获得途径的错误,记忆的偏差而导其具有错误性。且“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芦苇”,人具有主观性。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所获得的常识也并不一定具有准确性。若批判事物的尺是弯的,又如何能正确地做出判断呢?
进一步说,判断本身也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判断,要基于大量的证据、信息,以客观且公正的态度来得出结论。而人是具有主观性的动物,人被喻为高级动物。是因为“君子善假于物也”,人以常识来判断事物,是将主观性融于判断之中,从而会使判断受人的意识而改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意识的不同,导致判断具有差异性。
更进一步说,判断事物只能判断其在某一时刻下的状态。这是由于人和事物具有发展性。正如中古时期西欧人相信地心说,将其视为常识,而在哥白尼的日心说被证实后,日心说又成为了现今人们所认为的常识。可见,常识本身也具有变动性的。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崇尚工具理性。将常识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常识确能作为判断的标准之一,可人们却将常识这一特点过度放大。甚至将其视为唯一标准,这便有失偏颇了。
行文至此,常识判断事物的功能不应被否定,但我们也应放开我们的视线至多样的世界。我们要以客观、更全面的态度来看待判断事物。摒弃常识之束缚,企及正确之判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愿我们都能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点评:文章围绕 “摒弃常识之束缚,企及正确之判断” 这一核心论点展开论述,结构较为清晰完整,体现了作者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开篇通过社会现象引出对常识能否用于判断事物的思考,引发读者兴趣并自然地切入主题。对常识的定义阐述简洁明了,将其解释为人们长期积累且被大众认可的经验与道理,并举例燕子低飞要下雨加以说明,使读者能快速理解概念。在论述过程中,采用了辩证的分析方法。先是肯定常识具有一定科学性,以《乡土中国》中乡土社会利用常识判断事物为例证,增强了说服力;接着深入剖析常识的局限性,指出其可能因获取途径、记忆偏差等导致错误,并且结合信息大爆炸时代背景,强调所获常识不一定准确,同时阐述了判断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事物和人的发展性对判断的影响,如地心说与日心说的演变,论证较为全面深刻,展现了作者对该主题较为深入的思考。然而,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部分语句表述较为拖沓和口语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整体文采和严谨性。在论据的使用上,虽然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相对较为单一,可进一步丰富论据类型,如增加一些名人名言或其他领域的事例,使论证更加充实有力。结尾部分虽有升华主题的意图,但表述稍显生硬,缺乏感染力,可进一步润色语言,使其更富有诗意和表现力。总体而言,文章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论证力度,若能在语言表达和论据运用上加以雕琢,将会是一篇更为出色的议论文。(陈巧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