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荐:大学之“大”,在于培养“大写的人”

(2024-09-16 11:22:17)
标签:

教育

文化

华东理工大学开学典礼,校长寄语:

大学之,在于培养大写的人

文汇报 轩福贞2024-09-14

912日上午,华东理工大学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在奉贤校区体育场举行,4262名本科生和5081名研究生由此开启大学新航程。

推荐:大学之“大”,在于培养“大写的人”

校长轩福贞代表学校欢迎各位新生加入华理大家庭,并以《解大学之问 逐卓越之境》为题发表讲话。他表示,华东理工大学是一所有着崇高使命和优良传统的大学,面对强国建设的时代呼唤,学校积极践行两个先行先试,全面实施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大安全两新两大战略,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卓越人才培养高地。

推荐:大学之“大”,在于培养“大写的人”

轩福贞提到,大学之,在于培养大写的人,并由此对新生提出两点希望:一是以天下为己任,励志明德,在大学里涵养家国大情怀;二是以学术为志业,勤奋求实,在大学里锻造卓越硬实力。轩福贞勉励广大华理学子,在未来的时光里,心怀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秉持以学术为志业的坚定信念,践行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校训精神,励宏伟之志、铸强国之力,不仅学会知识与技能,更历练思考与担当,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重任的新时代卓越人才,携手书写华理人的辉煌篇章。

以下为讲话全文——

                   解大学之问  逐卓越之境

——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 轩福贞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隆重举行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欢迎4262名本科生和5081名研究生加入华东理工大学大家庭,成为一名华理人。在此,我谨代表学校,代表蒋传海书记,向各位新华理人的加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同学们经过十几年的勤奋学习和高考洗礼,进入华理校园,实现了青春岁月的大学梦想。然而,人生如一场马拉松,进入大学并不是终点,每个人仍须奋力前行。站在求学生涯的新起点,沉浸于盛夏丰收喜悦、畅想未来人生无限可能的同时,不少同学应该还记得巴黎奥运会上,网球单打奥运金牌获得者郑钦文的话,是时候忘记奥运金牌重新开始了,如果拘泥于过去的成绩,就没法打好下一场比赛

华东理工大学诞生于1952年新中国大力发展现代工业之际,是一所有着崇高使命和优良传统的大学。作为共和国化工院校的长子,学校缘化而生、依化而强,70多年来秉承国家所需、华理所向的信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培养造就了40余万名高素质人才,涌现出一大批社会精英、行业翘楚和国家栋梁。华理还是一所有着卓越追求和光荣梦想的大学。面对强国建设的时代呼唤,学校积极践行两个先行先试,全面实施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大安全两新两大战略,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卓越人才培养高地。在这片筑梦而生、逐梦而行的热土上,一代代华理学子激扬青春,放飞梦想。在今年第十四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中,你们的学长学姐们以卓越的表现,荣获总成绩和获奖项目数双冠的好成绩。在刚结束不久的世界机器人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化工实验大赛等赛事上,也处处闪耀着华理学子摘金夺银的身影。

同学们的到来,为学校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华理也将成为你们实现人生梦想的摇篮。面对即将展开的大学画卷,同学们在逐步融入多彩大学生活的同时,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该如何度过在华理的求学时光?

这个看似老生常谈的问题,实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人生命题。不同时代,对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从竺可桢先生的大学两问(到大学来做什么?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到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身体有没有进步?学问有没有进步?工作有没有进步?道德有没有进步?),很多老一辈教育家都给出了至今仍很有启发意义的回答。这几天,你们的师长、学长学姐们在不同场合,也应该给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建议。在新的时代,我想就这个问题,从两个层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和希望,与同学们共勉。

1.希望同学们以天下为己任,励志明德,在大学里涵养家国大情怀

以天下为己任,核心在于胸怀宏志的使命担当。自古以来,宏愿大志始终是指引青年成长的灯塔。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再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不留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光辉足迹。回顾校史,首任校长张江树等创校先驱,毅然回国投身救国图强行列,以毕生精力贡献于新中国教育和科学事业,铸就了华理深厚的爱国传统。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同学们应学会从更广阔的格局审视自身与国家的关系,在更宏大的视野中定位个人发展,以更博大的情怀应对全球挑战,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以天下为己任,基础在于应对变局的能力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担得住,才能当得起。在大变革时代,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科学技术高速迭代,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机遇来临时接得住、抓得牢。希望同学们主动向前,勇担重任,培养心系天下的责任感,在大学里锤炼扎实过硬本领,打牢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基础。

以天下为己任,关键在于脚踏实地的向上精神。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华理的校训讲勤奋求实,励志明德,在70多年的创新发展中,学校积淀形成了学在华理”“工程报国的宝贵传统,就是对以天下为己任的生动诠释。同学们要发扬实学实干的精神,做只争朝夕的实干家、行动派。1983届廖增太校友,毕业后从车间的一名普通技术员做起,锚定我国高端化工品的技术突破,带领万华化学集团在多个领域实现国际领先,跻身全球化工50强。

大学之在于培养大写的人。希望大家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聚焦人类发展难题和国家需求,开阔大视野、涵养大情怀、练就大本领,以己所学所能更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2.希望同学们以学术为志业,勤奋求实,在大学里锻造卓越硬实力

以学术为志业,需要葆有持久的学习热情、坚守人生大志趣。持久的热情是学术研究的源动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专注的态度,是突破学习瓶颈的关键。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天赋,只是拥有无比强烈的好奇心罢了。唯有始终葆有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开放接纳的态度,结合所学专业,找到并坚守自己的志趣,才能更加清晰地规划未来。无论是深耕科技创新,还是投身公益事业,抑或是探索其它任何领域,希望大家都能够专注于自己的热爱,真正钻进去、沉下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以学术为志业,需要秉持执着的学术追求、狠下钻研苦功夫。科学研究需要秉持理性客观的态度,更需要非凡的韧性。很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都是日复一日埋头苦干、矢志不移聚力攻关、反复试验试错后的结果,不下一番苦功夫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学校第二任校长朱正华教授,历经260余次失败,研制出彩色胶片用增感染料,用于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正片《女篮五号》。希望同学们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勇攀科学高峰,不浮躁、不虚假、不气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极致努力,探索学术前沿,拓展未知边界。

以学术为志业,需要锻造卓越的创新能力、攻关科学真问题。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善于创新是成才之道,也是应对未来的有力武器。坚持自主学习,学会利用学校丰富的课程资源和跨学科交流平台,修炼多元融合的创新视角,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打造强健体魄,是通往卓越成就的基石。希望大家秉持格物穷理的精神,培塑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立的思考力,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尝试新思路、新方法,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搞清楚,在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中,锻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卓越能力。

同学们,即将开始的大学之路可能会有荆棘,也会一路繁花。希望大家始终坚守求知为学的本心,不断精进自我的学习力、创造力和行动力,在自我超越中逐步抵达卓越之境,构筑起叩问未来的实力和底气。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学校也将迎来第十二次党代会。在华理的未来时光,希望大家心怀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秉持以学术为志业的坚定信念,践行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校训精神,励宏伟之志、铸强国之力,不仅学会知识与技能,更历练思考与担当,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重任的新时代卓越人才。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筑梦、共同成长,携手书写华理人的辉煌篇章!再次欢迎你们,每一位新华理人!

谢谢大家!

上海电机学院举行开学典礼,对2024级新生将加大人才培养改革力度

文汇报 吴金娇2024-09-14

推荐:大学之“大”,在于培养“大写的人”

今天(914日),上海电机学院3467名本专科生、807名研究生,以及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127名国际学生齐聚临港校区,共同见证难忘的开学典礼。

校长龚思怡以《拥抱未来 做新时代的引领者和创造者》为题寄语新生。龚思怡介绍,上海电机学院于1953年诞生于浦江之畔,今年是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20周年。学校从2024级学生开始将大力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紧密对接社会需求来提升人才培养的适配度和实践能力,做到入学即成长、毕业即就业。学校还将在全面成长、高质量就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推出升级版培养方案。她希望新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成为一名卓越现场工程师,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伟大征程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

当前,上海电机学院正锚定建设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全国示范应用技术大学的奋斗目标,致力于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特色发展道路。为让新生深切感受这份使命责任,此次开学典礼设置了一个特别环节,校党委书记鲁雄刚与新生代表上台,共同启动了筑梦启航装置,全体新生许下强国有我庄严承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生开学典礼上,新生身着校友捐赠的文化衫,组成“1953-2024”造型。党委副书记朱洪春解释: “‘1953’用创校年份提醒同学们铭记校史,让自强不息 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代代相传;‘2024’的数字预示当下,激发同学们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牢记使命,开启未来精彩篇章。

推荐:大学之“大”,在于培养“大写的人”

   以下是龚思怡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部分内容有删节)。

               拥抱未来做新时代的引领者和创造者

——在上海电机学院2024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党委副书记、院长龚思怡

2024914日)

  推荐:大学之“大”,在于培养“大写的人”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未觉三夏尽,时序已新秋。在这个硕果累累的金秋九月,我们相聚在滴水湖畔的电机校园,隆重举行上海电机学院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首先,我谨代表学校教职员工、代表鲁雄刚书记,向新入学的3467名本专科生、807名研究生,以及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127名国际学生致以热烈的祝贺和欢迎!向辛勤培育你们成长的父母和师长们致以诚挚的感谢和致敬!

星光不负赶路人,韶华终许追梦者。同学们经历了十年寒窗苦读,今天意气奋发地来到电机校园,从此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电机人,同时你们也将肩负光荣的使命——共同创造上海电机学院崭新的明天,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到你们毕业的那年,能将新的校名印在你们的毕业证书上。借用一句网络热词:电机学院都有谁啊?”2024级电机新生来自32个民族,其中年龄最小的本科生是电气学院的张雨梦同学,只有16岁;最年轻的研究生是商学院的王瑶同学,今年19岁。今天还是干俊涛、刘国才、张景楷、岳嘉妍、张威伦、过皓宇、妮尕热·阿布利米提等7位同学的生日,全场掌声响起祝你们生日快乐!机械学院本科生瞿乐同学,追随父辈足迹,与爷爷、父亲并肩成为了电机校友,他将传承三代人的电机情缘,在这里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研究生黎婕来自贵州六盘水,退伍后考入上海电机学院,她的梦想是学成后回家乡为制造业发展做贡献。还有来自俄罗斯的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弗拉基米尔,他热爱中国文化与历史,对中国金融市场颇有研究,已经发表了多篇论文,希望他能在电机学院收获更多学术成果。同学们,你们的到来,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你们求知的眼神、自信的笑容、努力的身影,都将成为校园最靓丽的风景线!

上海电机学院1953年诞生于浦江之畔,学校始终坚持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城市建设和制造产业培养了大批活跃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代代电机人始终保持刻苦学习、拼搏奋斗的姿态,积淀出了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锻造出了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进入新时代,学校锚定建设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全国示范应用技术大学的奋斗目标,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特色发展道路,充分依托临港、闵行区位优势,围绕上海“3+6”先导产业和“4+5”重点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与上海电气、中国重燃、积塔半导体等头部企业合作,推进高能级教学、科创和就业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对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在学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才培养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同学们的成长始终是广大教师的最大关切。去年开学典礼上,我对2023级新生说他们很幸运,因为一进校就参与了学校建校70周年的庆祝活动,也充分享受到了校园环境不断改善带来的便捷。2024级新生是更幸运的,今年是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的20周年,近期刚入选了上海高校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试点高校,学校将从2024级学生开始大力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紧密对接社会需求来提升人才培养的适配度和实践能力,不仅做到我们之前提出的入学即成长、毕业即就业,还将在全面成长、高质量就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推出升级版培养方案。

著名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有一句名言:科学家发现现存的世界,工程师则创造未来的世界(Scientist discover the world that exists; Engineers create the world that never was.)。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天,从摩天大楼到桥梁隧道,从家用电器到智能制造,华夏大地孕育了令人惊叹的工程科技成果,背后是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的创新和贡献。国家繁荣强大需要工程师,推动经济发展需要工程师,人类美好生活需要工程师。

上海电机学院从成立之初为工厂培养技术员,到去年提出培养卓越现场工程师,我们希望培养的是扎根企业现场、服务生产一线的工程师,是能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技术难题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而卓越则代表了更全面的跨专业交叉融合能力、更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创新思维、更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我们所培养的卓越现场工程师主要包括四方面特质:

一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这要求同学们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爱国情怀,将个人的职业规划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坚持立德修身,立志报效国家,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方可大展宏图。

二是基础知识扎实。同学们在校期间既要学习基础理论,又要系统掌握所学专业的核心知识,还要具备人文素养、及时学习科技前沿,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成为一名卓越现场工程师的重要基石。

三是工程实践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作为工程师的核心能力,要求同学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勇于尝试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探索未知领域,训练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协作能力。绝大部分的工程都不会由一名工程师单独完成,大家要学会与他人有效沟通、协调合作,进一步打开自己的视野和格局,学好一门外语,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开展国际合作的能力,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发挥作用。

为了实现卓越现场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学校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六双模式,即双培养主体、双教师队伍、双学习场景、双能力培养、双毕业证书、双发展通道,同时开设卓越班、专项班、微专业、微课程、工匠营等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希望同学们珍惜并充分用好学校提供的各种平台和资源,抓住每一个自我锻炼提升的机会,实现自身的成长。所谓成长,不是年龄自然变大、年级逐年上升,而是每个人设定好努力目标,不断接受挑战、不断拓展能力边界。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独立自主的完整的人。今天大家来到电机校园,我们希望所提供的教育能帮助你们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人,有独立意识、有学习能力、知道如何选择、能创造价值的人。

同学们所处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畅想25年后,正值建国百年,你们的知识结构、经验积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正在行业岗位上发挥着关键作用,你们这一代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将决定中国处于世界之地位。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希望同学们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把个人之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中,将矢志报国的青春理想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拥抱未来,做新时代的引领者和创造者,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伟大征程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

再次欢迎各位同学加入上海电机学院!祝愿大家在电机筑梦、在电机启航、在电机追求卓越、在电机成就属于你们的美好未来!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