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山一高松
黄山一高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739
  • 关注人气:39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荐:《问AI皆知道,为何语文学习依旧要强调背诵》和《行走的语文课,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

(2024-09-15 07:55:24)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推荐材料

AI皆知道,为何语文学习依旧要强调背诵

文汇报 王希明 2024915

新学期开启,想必又有一批小朋友、大朋友要忍受背诵默写的“折磨”了。虽然我是语文教师,但不得不承认,默写以前是我的“仇敌”,现在是我学生的“仇敌”。不少家长也一直向老师抱怨,因为默写,家里常常鸡飞狗跳,亲子关系频频受到考验。

在知识“总量有限”的时代,学习非常依赖人的记性,教育也更趋向于死记硬背。比如曾经的私塾教育,不管小孩是否理解,四书五经之类先背下来再说。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的教育更强调尊重孩子身心成长和教育的科学规律,更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死记硬背自然不应该再提倡。更何况,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也让我们质疑单纯背诵知识点的学习方法的存在价值。毕竟问一问AI(人工智能)就知道的东西,人们还需要去记忆背诵吗?

能不能取消语文考试中的默写?这个疑惑其实一直伴随了我很多年。若回到学生时期,可能我会投赞成票。但作为语文老师,我却认为我们应该有更理性全面的考量:一方面反对纯应试的死记硬背;另一方面也要意识到,不论科技如何发展,我们都不能一概否定背诵的意义。

不少学生对背诵心存“怨念”,原因何在?

我读书的时候,由于机械记忆能力天生比较差,语文课的背诵简直就是梦魇。为了不至于被老师点到名时背诵不出、被人笑话,学生时期的我想了各种办法。实在逼急了,甚至和前桌的女生商量过,能不能允许我贴张纸在她背上。偏偏她有那种“照相机式”的记忆力,相形之下,我更觉得自己记忆力的不足。

比起语文背诵,我的英语更糟糕,课文基本上一句都背不出。当时,我感觉背诵“毫无用处”,凭空增加了学习负担,当然也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背诵。我想,现在大量同学一定与我有着同样的“怨念”。

很“不幸”的是,我读研的时候,学的专业是对记诵要求非常高的中国古代文学。记得有一次,我的硕士导师邬国平先生看出我背诵积累的底子薄,对我说:“你是不是觉得背了没用?其实只有背下来了、默得出来,这些才会真正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惭愧之余,我制定了计划,起名“重塑记忆力计划”,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没记住的东西重新背,每天都背一点,一直持续到工作之后很多年。

正是这个宏大的计划让我的学生感受到一种“假象”:我上课旁征博引,名言佳句张口即来,是因为我的博闻强记。其实这完全是错觉。记得工作后有一次,我花了几个小时终于艰难地背完了《九歌·山鬼》,有的地方还会颠倒漏字。但是,同样的一篇文章,让当年坐在我前排的女生试试,不到20分钟,她就能流畅地背出来,一字不差。所以,记忆力好的人和记忆力差的人,简直可以说是两个物种。

警惕另一个极端:过于关注思维训练,忽视背诵

虽然背诵很艰难,但是我确实愿意背诵了,因为我认识到了背诵的重要性。记忆留存的东西,相当于留在你的大脑缓存中;而留有一点印象的,最多相当于在你的大脑硬盘中;需要搜索才知道或者想起的,那就相当于在云端了。

对这三种不同的记忆方式,大脑调用的频率与速度是完全不同的。熟读成诵的东西,用起来最顺,所谓“信手拈来”,因为体悟最深。至于放在缓存中的东西,确实可算是“自己的东西”,因为可以随时调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邬老师当年的话是没错的。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全部依赖于事实性知识的记忆,记忆的环节是先于其他技能的,记忆是高级思维的基础。轻视背诵,意味着长时记忆库中的信息不够丰富,会限制学习者思维的广度及深度。

当下,不少人对教育的看法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更关注思维训练,却忽视了记忆的重要意义。语文中的背诵默写集中在古诗词以及文言文方面。就我的观察来看,不少学生会采取最省力的方法,完全按照考试的需求背诵。比如古诗词,不少学生能做到看到上句写出下句,考填空没问题,但若是再问一问作者和题目,可能就会回答不出。

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背诵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不管是古诗词,还是文言文,要背诵默写,就必须体会音韵节奏,弄清句段篇章,理解背后的深意,这个过程对形成语感是极其重要的。

从考试的角度看,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现在的默写已经从全部考上下句变成了理解性默写,在情境中运用。这样一来,不但要背,还要杜绝傻瓜式、不用心的死记硬背。

那么,换种方式考察会如何?我记得我读高中时,名句默写是没有范围的,课内课外都有,而且是选做其中的任意几句,比如八选五。这样的好处就是,只有大量积累,才有比较高的概率得满分。对于在考试范围外加一首诗都恨不得投诉老师增加负担的学生来说,这种考法恐怕不会受欢迎。

那些考后就不曾用过的知识,并非全然“无用”

让我们回到最根本的问题:平时生活中基本不用古汉语,那么干脆直接取消默写,甚至直接取消文言文行不行?

从教经历告诉我:不行。

究其缘由,背诵关系到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甚至关系到所有学科学习的根本目的。若从实际功用的角度来判断,其实不光是古汉语,许多知识点都没必要学。比如,从高考结束后到现在,我从来都没有在生活中用到过二次函数、复数这些东西。那么,这些知识点是不是可以从数学考试中删除呢?答案肯定是不行。看上去,这些知识点除了极少数专业人员用得到,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没用。但是,学这些不是为了让你在现实中使用,是为了训练你的思维,让你变聪明。

数理化的学习让人变得更有理性,而语文的学习则会让人变得有情趣。人应该是一个非工具的存在,科学理性是每个人的必备素质,而文史哲的素养每个人也都应该具备。

古人逼孩子背下四书五经,是为了让他们在日后漫长的人生路上体悟圣贤之道。今天我们的青年学生之所以还要背古诗文,在我看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让我们的生命增加一些色彩。

也许高考过后不久,所有思考题、赏析题的解题技巧都会被学生统统抛诸脑后。但是,当八月十五的月亮升起来的时候,也许我们会突然涌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而此时,也许曾经被老师逼迫背下来的两句诗会涌到我们的嘴边,传达出我们的思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时,我们大概会重新评估“有用”和“无用”的标准。

(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特级教师)

行走的语文课,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

文汇报 钱好 2024915

在基础教育领域,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得语文者,得天下”,足以见得,语文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然而,现在不少中小学生对于学习语文,却显得有些担忧。他们或许从小博览群书,却无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好词好句积累不少,却无法写出立意深刻、语言流畅的文章。究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不对,还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

刚刚过去的暑假,不少中小学语文教师也在探索有趣的教学方法,试图带领00后、10后们从语文课本走向现实生活。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年轻教师也意识到:学生缺少的,并非语文素材的积累,而是与生活的链接。

——编者

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我时常遭遇难题:为什么不少学生平时阅读量很大,语文成绩却总是提不高,尤其在做阅读理解等题目时,好像永远不能与作者共情。这些都让我思考,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与自己生活相去甚远的课文场景?如何将美文中传递的生活意义和价值,迁移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中?

与周遭的同行攀谈,大家似乎都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学生感知力的匮乏,是做再多题、背再多解题模板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缺的到底是什么?是生活。文章有千千万,贯穿其中的共通的解读路径,是真实的生活经验。由于我自己对建筑颇感兴趣,从去年开始,我就尝试带着学生通过City Walk(城市漫步)的方式将阅读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串连,这也让我意外发现,不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遇到的无法共情,正是因为他们生活与文本的脱节。

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感”,如何才能补上?

当老师的这些年,我发现,很多时候并非学生对语文学习不认真、阅读的书籍少,问题的症结在于他们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逻辑,所以难以理解文本中人物的性格、情感,缺少了这份感知力,也无法与文章中的人物产生共情。

当学生被困在书本中时,即使有无限畅想,这些知识也不会迁移到生活中,更不会迁移到其它的文本学习中。如何为学生补上这一课?行走的语文课是一个办法。

记得七年级上学期讲到《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学生们就对城市气质、城市文化的话题颇感兴趣。刚刚过去的暑假,我带七升八年级的学生去步高里的老弄堂体验了一次City Walk,让学生走进“上海的夏天”。

从小生活在上海的学生可能大致知道,陕西南路的步高里是典型的老上海弄堂。行走课程开始前一周,我鼓励学生阅读几篇与弄堂相关的文学作品,并在彼此可见的网络平台上发布批注内容。但是,学生对弄堂的不了解程度,还是远超我的预估。比如,有学生读了“一栋小楼硬塞进去七八户人家”(出自路明《静安别墅,我的弄堂》)的描述后,在“静安别墅”这个名称旁批注:“用别墅来形容拥挤的弄堂,富有讽刺意味。”失笑之余仔细想想,学生不知道过去对各类建筑形式的命名渊源,又怎知此别墅非彼别墅呢?于是,我让他们再读程乃珊的《上海弄堂》,了解“里”“坊”“邨”“别墅”这些名字背后的门道。

在行走过程中,学生们缺乏生活经验的短板也不断暴露出来。当日室外气温颇高,问及屋内明明装了空调,为何有人还要出来乘凉时,有学生回答:“因为空调坏了吧。”对于一些生活优越,从小没有为电费而发过愁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还没有“节俭”的概念。这也说明教育确实要打破课堂的一隅,走出课本,让学生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回头想来,这些不也正是单纯的文本阅读所无法抵达的边界,正是行走的语文课的意义吗?

城市空间,就是可赏析可解读的文本

当学生带着一肚子的问题来到步高里时,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提前准备了讲解词,在现场依次充当“小小讲解员”——这是活动当天的任务之一。从弄口的牌楼,到晾衣服的小广场、主弄和支弄,他们“移步换景”地进行实地讲解,轮到讲“门”的学生会带大家找到这样一扇门,再作介绍。他们的讲解吸引了不少居民,一位爷叔原本正在浇花,拿着洒水壶就过来跟他们热情地聊天、解说。

行走的课堂,让不少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提前阅读了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资料。就像是有了“导航”,他们会沿途寻找文字留下的轨迹,在空间的交叠中跨越时间造成的距离,收获心有灵犀的共鸣——“这就是王安忆写的晒台上‘滞着不动的衣衫’啊!”“屋里真的很‘浅’,走三步两步就到头了。”

陌生,是因为他们发现真实的弄堂与想象中的有许多不同。尽管已经多次读到“老虎窗”,但真正看到那扇从屋顶斜面耸出头来的窗子时,学生纷纷惊呼:“竟然是这样!”为什么要在屋顶开老虎窗呢?阳光耀眼,学生望着明晃晃的窗玻璃,瞬间了然:为了阁楼空间的通风、采光。我发现,此时学生渐渐跳出书本,对语文与生活的关联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行走过程中,学生独到的观察,给了我很大惊喜。有学生观察到,一处窗台上放着满是钉子的粘鼠板,底下还放着下了药的大米,用以吸引老鼠;有学生观察到,家家户户门口都种了小盆植物,其中一户人家的报箱是用塑料水桶裁成的,上面结出了蜘蛛网;还有的看到,公用灶披间里并排放着五只煤气灶,室内悬挂的基本都是光秃秃的灯泡,唯独支弄口石库门门楣上的那盏灯有灯罩,等等。

建筑可阅读,城市空间就是一种特殊的文本。书本上的文字,在这一刻化为了鲜活的、具象的日常生活,被孩子们充分地感知、理解。

还记得去年暑假,我第一次带学生们参观鲁迅故居,带他们实地去看一看萧红笔下《回忆鲁迅先生》中那个真实的鲁迅的书房。原本,学生们会觉得鲁迅既严肃又遥远,书中描写的那些床上的帘子、台灯、书桌上的毛笔等细节有点“啰嗦”。但当真实的鲁迅书房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知晓了萧红与鲁迅交往的趣事后,学生们终于能够理解“金不换的毛笔”,许广平亲自刺绣的床围都带有怎样的生活深意。

语文课之变,让学生感悟人间烟火

行走之中,更是可以从观察到的细节读懂生活的本质。放置捕鼠装置,可见有老鼠出没,反映出旧式里弄在居住环境上客观存在的问题,这也是上海弄堂越来越少,老城区不断进行改造的原因——要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而家家门口种的植物,则让大家感受到了弄堂居住空间虽小,但居民生活都很从容、有朝气。灯泡的讨论也很有意思,室内的灯泡没有灯罩,是老上海人讲求实惠的性格体现,自己家里用,不必花里胡哨;弄堂口的石门就得考究、体面一些了,得装灯罩……

看着学生在讨论中总结出这一点一滴,做老师的不禁有点激动。由现象出发,层层深入,解读背后的心理、文化,这不就是平时训练的文本赏析吗?这些孩子是否发现,其实我们语文学习的价值,不仅仅存在于字纸之间?语文学习的重要价值,就是从文字出发,去认识、理解世界,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同时,初中生写作最大的问题之一是“闭门造车”,学生们往往找不到合适的素材。而城市行走不仅给了他们实实在在的素材,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细节、结合个人经历进行联想、提炼主旨,让学生触类旁通,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能敏锐地捕捉素材,灵活地处理素材。

行走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写了作文,记录自己的感想。从字里行间,能嗅到他们成长的味道。有学生觉得,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体会到了“从前慢”的静谧美好,决心在匆忙的日常中放慢脚步,多发现沿途的小美好。有人担心弄堂上空那一圈圈电线在下雨天会否有安全隐患——这是一个关注民生的孩子,提出一个值得在物理方面再作探究的问题。有人跟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聊了聊他们的弄堂往事,对当年在弄堂里滚铁圈、跳房子,用凉水泼洒地面降温,吃井水浸西瓜消暑的生活心向往之,拉近了与长辈间的距离。每个人都获得了一个有真实感触的、与众不同的作文素材。

也有孩子有更深入的思考。居住空间是否会塑造人的性格?如何保护有特色的建筑,保留城市的个性?如何平衡新与旧、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学生是这样写的:“一味守旧必然有着与世界脱节的可能,但一味顺承新世界的飞速发展,必然也有着文化特色减少的可能。”这便是语文素养的提升。他们正在从语文出发,走进生活所构建的多元文本,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再更好地走回来,学习语文时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生活的本质,能够串联起所有的语文课文、阅读文本;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可以迁移到文本中,又代入到生活里。在文本与生活的来回串联中,学生会渐渐将这些情感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为上海民办兰生中学语文教师)

学生作品摘登

那条两侧被法国梧桐遮蔽的路上,柳暗花明般显出一道门。且不走近,耳际便是一个正常的周一早晨都市该有的样子——亮黄的自行车在落叶上轻盈而过,一辆接一辆的汽车在眼前驰去,一切都在喊叫着——赶时间,赶时间!一切发展着,喧嚣着,变化着……

当那些景象——泛黄的楼面,颜色并不均匀的乌漆大门,在空中略显纷乱的电线,陈旧的竹凳,凹凸的灰色路面,一一进入我的眼睛,我的耳际一下子隔绝了那些声响。莫非这一步,不只是改变了坐标,也走入了时空的纵深?

入口的水井上,刻着可爱的兔子图案,这里头,当年浸着谁家半大小子放的西瓜?没准儿,晚一些的时候,他便和同住一个门牌号下的小伙子们,汗衫短裤,飞也似地出来,从中取出水灵灵的瓜,回家几家人招呼着左右门牌号的邻舍,搬出竹凳小桌,大快朵颐。小伙子们汁水淋漓地吃完,用手一抹,嬉笑地找空地丢沙包。男人们点着烟,不疾不徐地摇着扇子。

——沈奕萱

我们去时是上午,阳光正好,照射在红色砖瓦上,映出一片片暖色调。红白相间的拱形遮阳篷为每扇窗增添了点西洋味,好似每扇窗后都是一个小小的店铺,贩卖着岁月的痕迹。

偶尔望到乌漆木门后,人们居住的地方,心中不免有些颤动。这里的阳光很好,却照不进人们的家。这里好像一直是暗的、拥挤的。老一辈的实惠永远停留在这里,也似乎伴着杂乱的电线,被困在了这里。

这里比不上一些街区华贵、典雅,但却有它的韵味。旧、新两个字承载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记忆。一味守旧必然有着与世界脱节的可能,但一味顺承新世界的飞速发展必然也有着文化特色减少的可能。无论如何作出选择,都势必要舍弃一样珍贵的东西。在摩登中造烟火气,在弄堂里添摩登?

——胡若予

抬眼望去,小路大半被盆栽占领了,枝叶使劲地向外生长,与相邻的交织在一起,连成一片。铺天盖地的绿溢出花盆,在砖缝中流淌,在路的尽头徘徊,绵延在脚下,在时空里伸展、生长。平日里能在庭院摆弄花草,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素红的砖墙上一株随风飘荡的小草引起我的注意。夹缝而生,傲然挺立,在红墙的衬托下,如此耀眼,如此恣意。此前多次想象过废旧的墙上布满爬山虎藤条的沧桑场景,然而,身在高墙的小草的这份固执与洒脱令我惊叹。在这里,暮年的沧桑与新生的活力交织在一起,令我震撼。

——刘蕙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