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楚治水推进吴楚一体化、长江带互鉴
翁飞、田兆元:拜祭黄帝,从黄河流域传至长江流域,体现对炎黄祖先的文化认同
文汇报
2024年7月9日
![推荐:晚楚治水推进吴楚一体化、长江带互鉴 推荐:晚楚治水推进吴楚一体化、长江带互鉴]()
·
![推荐:晚楚治水推进吴楚一体化、长江带互鉴 推荐:晚楚治水推进吴楚一体化、长江带互鉴]()
(左)叶
舒宪激情点评,用神话叙事感染了全场;翁飞(右)将 话题 拓展到长三角一体化,带来武王墩最新信息;田兆元(中)衔
接着民俗(神话)与文献的叙事
整理:李念 丁方婕
摄影:周文强
版式:李洁
嘉宾对话
田兆元:您是知名的史学学者,对长三角一体化文化颇有研究。春申君在安徽地区有怎样的历史轨迹?
武王墩墓最新出土的礼器、食器、乐器彰显楚文化辉煌
翁飞:考烈王是春申君的君王,寿县武王墩墓最近一次今年5月发掘,证明是至今级别最高的楚王墓。武王墩墓1981年确立为省文物保护单位。“武”在当地百姓口里就是“吾”,武王墩就是“我王的大墓”。楚国曾经7次迁都,最后4个王包括考烈王在公元前241年迁都到寿春,直到公元223年秦国灭楚国,历时18年。
武王墩墓这次出土较多器物,共有4000多件,大致可分为礼器、食器、乐器。礼器中最大的鼎比存放在安徽省博物馆的楚幽王(其子)墓的鼎(铸客鼎)更大。楚幽王墓的楚大鼎直径是87公分,楚考烈王墓中大鼎直径初步测量为88.9公分。大鼎首先是一种礼器,一般讲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者一鼎,代表着王位、爵位的高低。整个椁室被分隔为九室,大鼎出土于其中。鼎的纹饰非常精美,刚出土时还有一些镀金,闪闪发光,所以一定是王室的礼器,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权威。
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典故也从中可见,墓中九鼎八簋的形制也显示出墓葬的等级之高。对于楚大鼎,毛主席在参观安徽省博物馆时曾风趣地说:好大的一个鼎,可以煮一头牛了。事实上,它也确实是一个可以用作烹调的饮食工具,让人不禁想到“钟鸣鼎食”的成语。
武王墩墓中也发现了文物中非常珍贵的漆器。其中盛放了很多动物、水果、早期谷物。
发掘出土的大量乐器中有弦乐,有编钟。两套编钟用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试音,可以敲出《好一朵茉莉花》。
墓葬中还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金币和铜车马饰件,从以上考古发现可见,当时的楚国文化非常辉煌。
春申君将楚国治水等经验带到吴国,推进吴楚一体化
田兆元:安徽寿春是春申君的一个事业起点。安徽和上海在今天纳入了一个共同的发展区域叫长三角。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有哪些优势?
翁飞:春申君到吴地后,带去他积累的财富和声望,更带去了楚人擅长的治水经验。在中国农耕社会中治水是非常重要的执政本领,曾任楚庄王令尹的孙叔敖是春秋时治水能手,就在寿春修建了芍陂,今天叫安丰塘,至今还在发挥水利功能。从楚文化馆的地图上看到,包含今天淮南市市区、凤台县、寿县一带,古代称为州来。因此,从大禹、孙叔敖到春申君,前赴后继治水,包括开河道,为长江中游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而春申君进一步推进了吴楚一体化。
楚国八百年历史,四百年在江淮一带。长江中下游不少城市因为地处楚国和吴国交界地而被称为“吴头楚尾”,春秋时,合肥和它北边80公里的寿春,就处在“吴头楚尾”的核心城市中。《史记》《汉书》等有记载,合肥和寿春都属于当时的九大经济都会。合肥往东南也是八九十公里就是含山,含山有一个地方叫昭关,有典故“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春秋年间,楚国人伍子胥,其父被楚国国王冤杀,伍子胥一路逃跑,最终到达吴国,后助吴攻打楚国以完成报复心愿。可见当时吴楚两地之密切。
考烈王统治时期已是战国末年,吴国已被越国所灭,越国又被楚国征服,春申君改封到江东吴墟(今苏州)。上海则是吴墟的辖地,墟字有废墟之意,当时属于偏僻之地,需要春申君重新开发建设。因此,楚国历代君臣积累的长江中游的治理经验、经济成果,在实践中对进一步开发长江下游都是借鉴。从楚风东渐到吴楚一体化,就包含着现代意义上所说的长江经济带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的前奏。
郎溪磨盘山遗址打通了长江流域与太湖流域
田兆元:安徽地理位置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有哪些共同的文化元素可以挖掘?
翁飞:长三角一体化中各个城市要有自己的形象和标志,在人文方面一定要有自己的城市标志与象征,正如田教授你们做的春申君、陆机、陆云,以及袁山松,都是一些人文象征。一体化的过程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源远流长、不断演进的。比如安徽的十大考古发现郎溪磨盘山遗址,在2015年、2016年、2023年经过了三次发掘,目前在做第四次发掘。其中420多座墓葬中崧泽文化墓葬占多数,它与前期马家浜文化和后期良渚文化都是互相呼应的。从遗址地理位置上来看,与长江水系、环太湖水系连通,处于古代文化东传西递、南来北往的重要地理节点上。
无论是崧泽文化时期的史前器具,还是有文献记载时期的春申君,“文化渗透”展现在方方面面。更不用说近代李鸿章与上海渊源、明清徽商对江南经济的贡献、解放初沪皖在人才和工业建设上的相互支持,和当下长三角一体化。
神话里文化认同:长江流域也有两处黄帝祭祀
田兆元:目前有一种说法“黄山是黄帝之山”,请您做些介绍。
翁飞:目前由政府出面举办纪念黄帝的地方有四处:陕西的黄帝陵、河南新郑黄河岸边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广场、浙江丽水缙云县仙都山的黄帝祠宇、安徽黄山脚下黄帝炼丹飞升上天后留下的轩辕峰。
黄山原来叫黟山,唐玄宗信道教,想与杨贵妃一同去朝拜。便在天宝六年(747年)下诏,改黟山为黄山,因安史之乱暴发,唐玄宗黄山未成行,但名字就此留存。
安徽省的学术部门和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从2011年恢复举行祭祀活动,在黄山轩辕峰下每年举办轩辕车会,现在已经成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也称轩辕,被认定是车的发明者。远古时候,当地山越部族就以车会形式举行纪念,逐步成了大型的民俗活动。
黄山再往南就是长三角的浙江缙云了。与黄帝神话有关的祭祀地点会离开黄河流域,出现在长三角地区,说明炎黄民族共同体随着文化的交流也在走向一体化,缙云地区所讲神话故事大同小异,从中华民族源流、创始、祖先崇拜的角度来说,也代表着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交流,并且它很早就开始了。
春申君精神属于世界,成功者需有天下之志
田兆元:回到春申君,安徽有春申君园?
翁飞:对。寿县的城门很有意思,南边是通淝门,东边是宾阳门,北边是靖淮门,西边是定湖门。南门就是春申君进来的门,那里有一个春申君广场,春申君驾着马车进了城门就被李园射杀了。在城瓮东墙上嵌着一块石刻,上刻着一个作行刺状的石人,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门里人”。被刺杀的人就是春申君,而主谋正是其门客李园。
对于李园射杀春申君一事,有各种说法,我认为多半与权力之争有关系。对春申君这个人物而言,其死亡是一个谜,有待史学家们进一步考证给出更丰富的实证。
您怎么理解各地都有春申君的文化遗迹?
田兆元:春申君并不只属于长三角,是中国的春申君。春申君的政治治理追求和谐和服务民生,这具有世界意义。如今中国突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否也在做春申君的事业呢?春申君治理地方,突出修路、修水利的事业,正如中国在援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修建铁路,是不是也在传承春申君精神?因此,春申君精神属于世界。
看代表上海城市符号的几位人物经历,春申君从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再到上海,成为建设上海的领袖;“二陆”爷爷陆逊从华亭前往荆州,最后归葬华亭,而“二陆”从荆州回到华亭,又从华亭北上洛阳;沪渎垒的创建者袁山松是中原人,为吴郡太守,为守卫沪城而牺牲。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要想取得成功还得开拓眼界,走南闯北,有一种天下之志的眼光和胸怀。
从神话传说中探究楚吴越三国立国文脉,溯源上海文化基因
叶舒宪:神话叙事重构上海六千年大历史观
嘉宾点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仅一个上海,历史可往上追溯,从700年史到今天城标可溯的2200年,直至此前的史前史所含的6000年。作为点评嘉宾,要衔接上两讲和今天这讲,即——虚拟现实:神话中国大传统。
21世纪大历史观
带有虚拟现实的内容全在“神话中国”的大传统里,而中国人就生活在一万年来营造的虚拟现实传统之中。
21世纪国际史学界最新的动向就是解构英雄史观,拓宽大历史观。《人类简史》被译成六七十种文字,作者赫拉利把文献史学放在一边,从物证的基因角度告诉我们,全人类80亿人同源同种,7万年前走出非洲。这种大历史和传统史学的差别在于,旧史学2000多年来都秉承英雄史观,突出帝王将相的历史作用,认为是他们创造了历史。但如今,新史学的大历史观完全不同:要突出物的叙事,还要揭示神话如何驱动历史。
刚才田教授指出历史叙事有三重:景观叙事、语言文字叙事、民俗叙事。我们文学人类学倡导四重证据法,把语言文字的证据再区分,传世的文字写在书本上进入图书馆,属于一重证据;地下新发现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和竹简帛书,包括越王勾践剑上的铭文,都是二重证据。以一化二,这样就有四重证据,通过四重证据建构出来的历史叫大历史,它一定是从虚拟现实开始,即从神话讲述开始。
神话解读楚吴越
楚国的历史有800年,追溯上海之根,只到楚国800年的晚期和春申君这个人物,我认为还不够完整,我们还要看一下历史上的吴国和越国。
楚、吴、越,为何有这样三个国名?如果没有神话的解释,“所以然”问题就无法解决,这里涉及到二重证据。新出土的各种文献提供了原版的神话历史叙事。
1965年,湖北荆州出土了越王勾践剑,剑上有八个字“越王鸠浅,自作用剑”。在吴国铜器铭文上,吴都叫勾吴。鸠和勾,古汉语音转的规律可以相通,所以越王鸠浅,代表越文化背后的崇鸟习俗,而良渚文化的陶罐都常见鸟的形状,也是越文化与神鸟信仰渊源的例证。
吴国的名字是勾吴;越王的名字是勾践。原来这两个“勾”,都是鸠的意思,与鸟有关。同样,我用神话中国的二重证据来解码楚-熊、越。
楚国为何叫楚国?《清华简·楚居》第二行介绍,先祖穴熊娶妻,生孩叫丽季,因难产孩子从肋骨而出,巫师用荆条包裹母亲身体。这个异常出生神话,带来了楚文化的命名,至今还在用“荆楚”大地来称呼湖北。
穴熊是何意?以“安大简(安徽大学刚发布的楚国竹简)”来解读。熊穴,熊在冬季躲进洞穴,几个月不吃不喝冬眠,夏季走出洞穴,就被认为是神人下凡。这是天熊降临神话。《山海经》记载熊山有一个洞穴,叫熊之穴。古人把熊叫蛰兽,惊蛰那天万物复苏,冬天死去的各种生命全都会复活。熊是蛰兽之首,即死而复生的象征。黄帝为华夏共祖,在长沙发现的写在丝绸上的《楚帛书》记载,比黄帝还早的三皇之首伏羲,叫“天熊伏羲”。指从天上来人间。这叫天熊降临神话,典型的楚国版的创世记。
吴是鸟图腾神话,勾吴即鸠吴,已如前述。
越,把走字去掉,剩下的是戉。在斧上面钻一个孔,用绳子绑上木柄,就是戉,代表王权和军权的仪仗器。这是玉戉王权神话,属于长三角地区对华夏文明的重要贡献。
上五千年六大文化基因
楚王族本姓“芈”,登基为王,都改称氏,叫熊某。从穴熊、鬻熊下来,共有三十多位熊某,包括考烈王熊完。熊,本是伏羲和黄帝的雅号,即中国第一神圣雅号。楚祖颛顼是黄帝之孙,楚王要继承圣号“熊”,理所当然。黄山的黄,如二位所讲,若与黄帝有关,也是有熊国对南方的影响。神话不能当历史,但是神话的信仰却能代代相传。所以“神话历史”这个合成词,意味着要先理解神话,再理解历史。图像叙事帮助我们唤醒文物、唤醒历史想象。
中华文明的上五千年孕育出六大文化基因——稷·稻·玉·帛·熊龙·鸮凤,和江南水乡密切相关的有四个。“帛”基因,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多年前就刻画出蚕的形象,说明当时已养蚕缫丝了。讲到鱼米之乡的“稻”基因,浦江县上山文化遗址稻作文化超过1万年。5月24日国际刊物Science上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学者和浙江学者联名发表的最新成果:人工栽培稻为何能在万年前的上山文化得到量产。
“熊龙”“鸮凤”基因,都是来自旧石器时代的动物图腾崇拜。到商朝,猛兽图腾变成了猛禽图腾——鸮即猫头鹰,猫头鹰是夜间出击的。从二重证据看,上海博物馆藏的竹简书《容成氏》,讲述大禹治水成功后要建夏朝,八方人民来朝拜,为区分来者而制定五面旗帜,东边为太阳旗,西边月亮旗,北边鸟旗,南边蛇旗。中间的属于夏王朝自己的国旗,则为熊旗。二重证据给“黄帝有熊”说提供更多旁证。这也是“熊龙”作为文化基因的有利证据。后起的虚拟图腾龙,不是结合了此前的熊之头和蛇之躯体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