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推荐:冬至:阴伏阳升淑气回
(2023-12-20 09:06:38)
冬至:阴伏阳升淑气回
文汇报
2023年12月20日 张勤
【开栏的话】
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时间和生活的独特理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代代传承的丰富的文化活动,传统节日如一根情感纽带;通过节日形成的文化传统,可以在社会成员间,尤其是年轻一代中产生认同感,形成共同的文化认知。
今日开栏的“传统节日里的中国”将陆续刊发来自学术界、文化界人士的文章,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节日,和读者朋友们一起,品韵节日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寒谷春生话冬至
中国传统节日依托于二十四节气为基础,反映了祖先对季节更替的重视。其中冬至、清明等既是传统节日也是自然节气。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这是宋代女诗人朱淑真一首《冬至》诗。所谓“阴伏阳升淑气回”指的就是冬至。这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所谓“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在传统习俗中,冬至不仅是重要节气,也是重大节日,俗称“亚岁”,即仅次于“年”的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双重含义。
冬至的时间通常发生在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的历史来源与文化内涵根植于古代农耕社会。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冬至是农作物生长的深冻期,人们需要做好过冬的准备。
因此,冬至在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中重要的时刻。先民们将丰收的农产品储存起来,包括粮食、蔬菜等,以备过冬之需。比如在冬至前后,他们需要选种,将合适的种子用布袋盛好,埋在背阴的地方。据(元)王祯《农书》卷二所记,“冬至日埋于阴地,冬至后五十日发取量之,息最多者,岁所宜也。”冬至日窖埋好,等到冬至过后五十天,开窖取出逐袋平量,其中息最多的,即本年宜于种植的谷种。
冬至作为农事活动划分点,在我国农耕传统中,常常以冬至为时间标识,用以确定农事活动先后秩序。如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二引《氾胜之书》记云:“种稻,春冻解,耕反其土。种稻,区不欲大,大则水深浅不适。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这里记录了以冬至为时间,在其后百余天,待到土地解冻才能春耕的农事规律。
在民间也保留着与农业相关的俗谚。比如,“冬至一阳生”这一谚语表示从冬至开始,阳气逐渐生发,预示着新一年农事的开始。在农业社会,冬至往往被视为农事的划分点,它之后的日子是漫长的冬季,因此冬至既标志着丰收季节的结束,也预示着新的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
冬至这一天因为是阴气开始蛰伏,阳气开始上升的关键时刻,所谓“阴消阳息”,(《大戴礼记》卷十三)因此古人对其极其重视,冬至成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东汉郑玄注《周礼·春官·宗伯》就有“昊天上帝冬至于圆丘所祀”的记载。《左传贾服注》中亦有类似记载。其书卷三云:“孟献子之言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注”云:“鲁以周公之故得以正月日至之后郊天,据此则所云正月日至者是夏正十一月冬至矣。”《史记·武本纪》中亦有“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的记载。据(元)脱因修、(元)俞希鲁纂《(至顺)镇江志》卷十所记“冬至贺冬”,注引《玉烛宝典》云:“冬至阴阳百物之始,日极南影极长,有后长之变……冬至阳生君子道长故贺。”故冬至又有了“贺冬”的俗称。
天子将冬至这一天作为祭天的重要日子,君不临朝,百官也随之休息,如《后汉书》所记:“冬至前后,君子安身健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冬至这日是全体休沐之日,其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清时期。据《重修太平府志》卷十所记,清嘉靖年间到了冬至这日,武将也有“放操”的传统,所谓“冬至放操歇冷此务农讲武之常规也”。李唐时期,冬至作为吉日,皇帝在这一天会接受百官朝贺。据唐萧嵩撰《大唐开元礼》“总目”记载,“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贺”。皇后也要接受一众皇子皇妃的朝拜,“皇后元正冬至受皇太子朝贺”“皇后元正冬至受皇太子妃朝贺”。天子贵胄非常重视冬至,民间亦如此。据《东京梦华录》卷十所记:“冬至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即使是贫困之人,也会在冬至这日倾尽积蓄置办新衣,准备饮食祭祀先祖。
不仅如此,寻常百姓家,冬至皆有置备家宴的习俗。据(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十所记,“冬至节家宴”。冬至这一天祭祖后需备丰富的家宴,举家齐贺冬日即将过去,寓意着来年的平安。所以冬至对于古代民众而言,有着“辞旧迎新”的意义,故冬至的前一天被视为岁末之日,俗称“亚岁”,其重要性不亚于春节。
(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事语》中就谈及广东民间有“冬至曰亚岁食鱠为家宴”的传统。阖家团圆成为冬至重要的文化内涵,由此便也出现了冬至吃糯丸的饮食传统,即“荐圆”之俗。“荐圆”就是将糯米磨成粉,然后做出汤圆一样的丸子。在闽俗文化中,认为冬至这天阳气开始萌发,取“阳像圆,阴像方”之意,故“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揉米作丸,以求平安祥和,故冬至有了“冬至作米圆家众团乐而食谓之添岁古”。除了福建地区之外,同为南地的广东也有冬至食用糯食的传统。从《(道光)广东通志》卷九十二“冬至为米糍曰冬丸”的记载来看,广东地区冬至食用的冬丸种类繁多,其制作方式与口味,与人们现在所吃的“汤圆”极为类似。“白米浸至半月入白粳饭,其中乃舂、为粉,以膏脂润之鲜明而薄以为外。荼蘼露竹胎,玉粒鹅膏满。其中以为内则与茶素相杂,......又有以椰子、以芝蔴、以豆糠,为餈者以蕨、以葛、以菱、以茨菰、以甘薯为粉者。”在福州地区不仅有食的习俗,而且还有以糯丸为浆糊,粘贴门联,取阳气入户之意,正所谓“冬至粉米为圆祀先又粘门楹间取其圆以达阳气。”(《(万历)福州府志》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