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通胀管理有改进之处
文/吴木銮
为了管理通胀预期,国家发改委最近四天三次辟谣。针对各种媒体的报道,发改委在奶粉价格、自来水等方面的报道进行澄清。政府机关准确地收集媒体报道的动态,并发动相关部门查证事实,这应该是政府与媒体合作的良性互动。不过,政府部门还是有反应过度的问题。政府反应过度反而会加剧不良通胀预期。
通胀管理,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重大难题。而通胀预期管理更是难上加难。预期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藏在人们心中的判断哪有那么容易准确获知?更何况中国并没有一套成熟的信息收集系统。因此,媒体在其中的作用就非常重要。诸多媒体从各个地区收集到一线的信息,反映到相应的版面上,这本是对全国的通胀预期管理很有帮助。但是,媒体收集信息也有一定的缺陷。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方法上。媒体大多数派出数个记者分头取样,小样本往往放大事态的严重程度,有时候也会低估事态的程度。
不过,前已提及,通胀预期本身就是很难收集和判断的,而且从通胀预期本身的性质来看,就有过度反应的特点。就像房地产市场火热时,民众过度认购;而房地产市场下滑时,民众过度观望。这也是一种常态。一些媒体的报道如果影响过大,政府部门有必要进行澄清。不过,对于大多数的媒体价格报道,发改委其实可以视为一种收集信息的渠道,不必频繁澄清。一是,四天三次这种辟谣容易造成恐慌情绪;二是这种澄清常常堵住了媒体提供信息这条渠道。
发改委这种频繁进行辟谣也有其内在的压力。今年的中央相关会议将“管理通胀预期”列为其工作的重点。与此同时,多位高层也对物价进行表态。因此,发改委担心物价问题引发的相关政府责任。各级政府或其部门理应遵守其上级的规定,实现上级设定的各种优先议题。不过,为了完成任务,行动过急也并不符合政府行政的规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