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吴木銮
吴木銮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652
  • 关注人气:6,68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赞成收道路拥挤费的理由

(2009-08-03 19:03:32)
标签:

道路拥挤费

广州

杂谈

    

    2009729日,广州日报报道称,广州市城市交通改善实施方案日前通过评审。方案建议在一些繁忙路段征收道路拥挤费。广州可能通过红外线感应等技术,对进入收费区域的车辆自动计费。方案还认为,这主要是学习新加坡的做法。

    对于广州的上述建议,笔者认为有值得赞赏之处。但是,拥挤收费并不完全是一项纯粹的技术手段。它的实施不仅需要建立在各种配套条件已经存在的前提下,还要有民意基础及收费后财政资金有效使用的问题。

    在世界范围内,新加坡最早对道路进行拥挤收费。但是理论的形成大多是英国。在上世纪中叶,就有多位经济学家提倡用收费来控制交通拥挤。一位名为Ruben Smeed 的教授,更是以此出名。在1962年,这位教授被要求去组织人马调研拥挤收费的利弊及其可行性。两年后,Smeed 报告正式出台。有意思的是,政府最终并没有采纳它的建议。不过,因为新加坡与英国有着密切联系,道路拥挤收费被新加坡政府强力推行。

    1975年,新加坡开始试行一种比较粗放的拥挤收费。也就在一定的区域内实行区域通行证制度。进入这个区域需要购买通行证的日票或月票,每天的花费是3新加坡元。最早是在上午的高峰时段开始收费,也就是7时半至9时半实施。到了1989年,政府开始增加晚上高峰时段的收费制度。这个区域通行证制度实施的效果相当不错,一开始实施,高峰时间的交通量就下降了近五成。选择公共交通的人数也从三成增加至七成左右。同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1998年,新加坡采用了更为先进的电子收费系统。汽车进入指定区域,车载设备会与政府设置的检查设备进行信号交换确定收费金额。费用会实时显示在车载设备的屏幕上。收费是按次进行的,更加体现了使用者付费的原则,因此1998年系统更受称赞。从经济学上来说,电子收费也更有效率。当然,如果汽车没有装载相关接收设备就进入指定区域,有可能被罚40美元左右,第一天就有237人被罚。不过,好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在一条原来堵塞得很严重的道路上,汽车通过量从第一天就从平均16千多降至13千多。总的来说,实施电子收费之后,高峰时间进入指定区域的车辆又进一步减少了15%左右。

     从政府来说,财政收益也是巨大。从1998年的九月至十二月,平均每月的收费就高达338万美元。这些资金转用于发展公共交通,因此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系统更加完善和发达。此外,政府通过改变收费的比率来有效地提高交通的顺畅度。除此之外,新加坡对私人轿车的牌照实施收费制度。因此,多项措施合作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出行依靠公交系统,公交系统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进一步改善服务。而电子收费后道路也越来越畅通,有经济承受能力或者有需要的自驾车市民一方面要交高昂的收费,另一方面享受着更好的路况。因此,新加坡道路拥挤收费是“一箭多雕”。

    但是,一定要注意,新加坡拥挤收费的成功是有条件的。许多学者提出,这项制度的成功至少有四个条件。一是政府的立场必须明确,政府不能用拥挤收费来逃避自己改善公共交通、做好城市规划的职责;二是公众对其接受;三是财政收支要透明;四是没有其他办法更能解决交通拥挤的问题。

    对于我国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城市交通规划本身就有一定的缺陷。比如路网布局不合理,停车场设置不足等等问题。如果仅仅是把一些道路拥挤的地段划出来进行收费,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有可能助长问题的恶化。道理就在于,拥挤收费后政府一方面可以增加财力,另一方面这些收入并一定用于改善交通。因此,不能排除有些政府可能滥用道路拥挤收费制度。此外,拥挤收费后虽然有一些路段的交通压力是减轻了,但是这些区域周边的交通压力却同步增加了。新加坡也发现同样的问题,也就是指定区域周边的交通压力增大。

     此外,在公共交通没有改善的前提下,即使是有一定的收费,可能许多人还是愿意选择自驾汽车出行。另外,还有两个因素可能制约拥挤收费的效果。一是许多商业场所位于拥挤区,人们不会因为收费而减少商业活动。二是,现今市区大量的车辆仍为公家所有,这也会削弱拥挤收费的实施效果。政府通过增加一些公用经费开支,还是可以照常使用指定区域的道路。

    新加坡也是个道路相对封闭的国家,实施拥挤收费相对容易。而广州作为一个南方商业发达城市,路面的汽车有大量来自外地。那么拥挤收费如何操作?其实,上海也有一些专家呼吁学习新加坡的做法,在上海的中心城区选择交通比较拥堵的区域实行“拥挤收费”。他们乐观的估计是,拥挤收费实施后交通量将降低一至两成。但是,最终这个建议也是无果而终。 我国的台湾也考虑引入相关的制度,但是有近五成的民众反对。其实,地理条件与新加坡相似的地区也大多没有采用道路拥挤收费制度。在没有实施道路拥挤收费制度下,香港就实现了人们较为满意的交通环境。这方面其实有两条重要的经验,一是城市的交通规划要做好;二是政府要舍得投入经费改善公交系统。如果这两个条件能做得到,拥挤收费是下一步考虑的事。

   /吴木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