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管局负责人千万年薪争议的启示
公务人员的薪水涉及公款,因此,常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虽然金融海啸影响香港,但是香港的金融管理局总裁的薪水却出奇地高,引起当地舆论的关注。事实上,就政府的独立部门而言,中国内地
也在尝试引进一些先进制度,但是弊端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最新的香港金融管理局年报披露,该局总裁去年的工资是778.3万元,奖金则是317.6万元,再加上其他福利97.4万元,因此,这位总裁去年的收入达1193.3万元。严格意义来说,金管局受财政司所管辖,但是,财政司司长的薪水每年是345万元,因此,司长所赚工资不足下级的三分之一强。而香港另外两个重要官员的收入也比金管局总裁差远了。香港行政长官大约每年收入402万元,而政务司长收入大约357万元。因此,三者相加都不足金管局总裁的薪水。当地的媒体评论认为,“在特区体制内,最高层的3人的年薪加起来,竟然还少于金管局总裁的全年总薪酬,这种情况肯定不能说正常。”而将金管局高层的薪水跟其他国家央行行长比,结果居然是香港金管局助理局长的薪水都比美联储主席高!香港媒体用港币作为计价单位,分别算出欧洲央行行长的年薪是349万港元,日本央行行长是289港元,而美联储主席是149万港元。因此,荒唐的情形就出现了,从工作的责任和影响力来看,香港金管局总裁当然无法跟欧州央行行长和美联储主席相提并论,但是,香港金管局的总裁却是他们的三倍至八倍。难怪香港媒体会如此评论,“总裁薪水冠全球”。
香港金融管理局是在港英政府期间成立的。在1993年4月1日,香港外汇基金管理局与银行业监理处合并成立香港金融管理局。其主要职责,一是,管理香港的外汇基金;二是,保持香港的汇率稳定;三是,推进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根据相关的法例,金管局的薪酬问题主要由一个叫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进行处理。薪酬和财务委员会是这个委员会的三大下辖委员会。金管局的薪酬结构和标准名义上由财政司司长决定,但是薪酬和财务委员会有重要的话语权。不过,暂且不论这个薪酬的决定机制是否合理,简单地从情理来分析,千万年薪也会受人批评。一方面,香港受金融海啸影响很大,私营部门收入锐减,而公共部门仍然获得高薪,比较之后当然会令人不快。另一方面,外汇基金去年有749亿元的亏损(平均每个港人亏1万元),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金管局领导和员工仍获高薪,有点超出常理。
不过,之所以金管局能获得如此丰厚的待遇,一是证明他们的工作在香港很重要;另一就在于金管局是政府的独立部门。后者更重要。这个所谓的独立部门实际上有些类似于内地的事业单位。虽然不是政府部门,但他们行使着公共管理职能。因此,金管局的人员一方面享受着准公务员的任期保障(不能随意解职),另一方面薪酬体系又可以更加灵活,不会受到当地议会的广泛监督。从全球范围来看,政府独立部门的思路应该是受到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也就是在以往政治家与职业公务员分离的基础上,部分政府职能部门进入非公务员管理序列。其目的很简单,就是要避免这些部门的专业活动受到政府的不当干预。政府独立部门最常见的就是证券监管部门。在美国,政府部门职能剥离走得更远,比如在金融海啸中广受批评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就是独立部门(以企业形态而已)。他们被称为政府赞助企业(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其实原来美国有政府部门在行使上述两企业的职能。只不过,后来认为职能剥离效率更高,就把这些公共职能转移到企业身上。不过,现在的事实已经证明,这些企业并不可靠。他们不仅有可能为自己谋私利,还可能在巨额亏损的情形下要求政府买单。
从内地的情况来看,类似的独立机构不断地产生。从目前来说,这些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还在可控范围内运行。但是,如果没有完善的机制加以监督和制约,很难避免这些政府独立部门或企业不为自己谋私利,甚至闯大祸。(发表于新快报)
吴木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