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识香港
离家时总有惆怅之感,可能幼时较早离家求学,所以一直落下这个毛病。记得当年只要一踏上往小岛码头的小路,心里就非常难过。感觉时间过得太快,在家的时光为何这么快地结束?及至上大学,虽然兰州与家的路程实在遥远,但还是几乎每个假期都回家。记得有次头尾在火车呆了近七十个小时,再加中转等车时间,共有九十个小时。上次与城大的Dr Li说到这事,她以为我用英语说错了。似乎那时候体会的就是离家的惆怅,而不是坐火车的痛苦。
周五晚上钻进大巴的时候,就有些后悔了。心里郁闷开了,就不好控制。幸亏,车开出不久,人就处于迷糊状态。
还有就是对绿色的喜好。也是在初中,一位女同学询问我喜欢什么颜色。当年可能是智力发育的迟,我还无法说出是绿色。但是我指了一个同学的衣服,她也就明白了。于是她告诉我这是绿色。后来旅行到各个城市,也就特别在意当地的绿化。为何一直对深圳很有好感,就在于这个城市绿化的好。坐巴士往朋友家里去时,看到沿街大多是两至三排的绿化树,冠盖很大。有一次朋友开车送我在北京的主要街道看了一个小时,这事似乎现在一点也没有印象。原因就是除了高楼和卫兵外,北京的绿化似乎很成问题。也记得开各种省委的会议时,每次都找个靠窗的角落。一会儿看着窗外的绿树,一会看着自己的书,也算不浪费了美好时光。港大一座综合楼的天台上,我也可以看到满山的绿树。
可能是周末的缘故。香港的人流量比上次要多得多。两层巴士上坐满了人,还有站着的乘客。两位女士把各自的大包放在座位上就用掉了一个位置,于是在我站在前面 时有位女士就示意她可以拿走大包,但是另外一个正很享受地看着报纸,忘了左右。不忍打扰,于是我就一路站在底层的车厢内,看着司机怪异的动作。我就不明白,如果是我在香港开车,我会怎么做。因为对左边道开车的习惯实在不好接受。更加怪的是,香港人走路也都是靠左走。不过,英国留下的还不止是这些。在一些学校,还可以看到King的字样。这种尊荣感对于维系一个人的精神或者社区共同体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了,在香港坐巴士还得有排队的习惯。当我凑到站牌前看40路巴士的路线时,一条至少十米的长队就在不到十秒钟排成。我赶紧跑到队列的最后面,也很顺利地上车了。不过,与大陆的公交车站不同,香港的巴士每路车的停靠点是不一样的。司机会稳稳当当地就停在这个地方。巴士的速度不快,而且站台非常多,但是很顺畅。据说这与日本的情况是一样的。
还有八达通很好用。在进入九广东铁前的售票厅花一百五十元港币就可以买到。不仅坐车可以用,购物也可以用。因此,上次在广深铁路见到一位香港人,就说他很久没有钞票了。
在港大时还是感觉到大陆英语教育可能是有问题的。我们中的许多人学了十几年英语,但最终却无法交流。而坐在我后面的一个女士,据说学习的时间很短,但其口音和语速都是非常标准化的英语。这恐怕不是天赋之差。
上次在港时电视播的是特首的选举和一起之前的谋杀案。这次,杨丽娟的Case还是很多电视台在关注。既然一个是精神上有问题的病人,她的表现应该得到同情和救治。为何娱乐新闻会如此地炒作?因此,在看这种新闻时,我虽然也觉得杨家非常恶心,但实际上娱乐记者和娱乐新闻是否更加病态?居然还有人去杨家查杨丽娟小时候的表现。这丢的不是一个人的脸,而是一堆人。很敬佩刘德华的行为。
文/吴木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