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麻婆豆腐要从种豆子开始吗
2005年10月27日
□陈建辉
“做麻婆豆腐一定要从种豆子开始吗?”答案肯定只有一个:“当然不必。”
可是,如果问:“自主创新一定要从零开始吗?”许多人一定会回答:“当然,否则怎么叫创新?”
海尔的故事告诉我们,自主创新并不是都要从零开始,这就好比做麻婆豆腐不必从种豆子开始一样。按海尔人的说法就是,“尽管我们现在还不是巨人,但是若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可以比巨人高!”
(一)
海尔是通过引进技术和产品起步的。
但令人钦佩的是,海尔人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个成熟产业的后来者,而一味地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他们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自主创新,最终使“海尔”成为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
可惜的是,在我国像海尔这样的企业太少。虽然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已占全国总研发经费的60%,但实际上,这些经费绝大部分用来购买生产线和设备,而用于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费用少之又少,引进和消化之比为1∶0.08。由于长期不注重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使得我国不少产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境地。说白了,中国的某些产业尽管已搞了多轮引进,但仍然停留在拧螺丝钉的层次上,基本不具有核心竞争力。
而我们的近邻韩国,有许多产业也是从引进起步的,可是,由于韩国不允许成套引进生产设备,非常强调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许多领域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投入之比达到1∶5—8,本土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
我国生产黑白显像管早于韩国5—6年,彩管几乎与韩国同时从日本引进,如今韩国不仅在中国建厂生产彩管,而且其等离子显示屏、液晶显示屏技术已接近或超过了日本和技术发源地美国。在半导体、汽车、造船、钢铁、电子、信息通讯等众多领域,比我国较晚起步的韩国已造就了许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知名品牌,崛起一批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企业。
在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的今天,提倡自主创新不是排斥引进,关键是要在原有市场和技术基础之上创造新的技术和市场空间。我们要善于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去自主创新,这是一个有抱负、有远见的企业应该走的战略方向。
(二)
海尔是海。它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按照市场最优化原则,选择国内外最合适的技术,为我所用,创新发展,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这种技术发展的模式被专家称之为“集成创新”。显然,如果没有集成创新,作为家电产业的后来者,海尔不可能在短短20年内累计生产出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相当于每天产生2个新品。
长期以来,我国比较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这是技术开发初级阶段的必然过程。但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内在要求来看,任何一个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新兴产业,决不仅仅是由一个单项技术的突破形成的,必须依靠若干技术集成在一起。忽视集成创新,正是我国每年2万余项比较重大的技术成果和5000多项专利无法形成生产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几年,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开始把注意力转向集成创新,海尔等先行一步者已尝到了甜头。实际上,单项技术很容易掌握,但要把若干项技术集成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就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若干学科交叉合作,这种整合能力就是核心技术。没有人认为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不是自主创新,但该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就曾明确指出,阿波罗计划没有一项技术是新的突破,都是对原有技术的集成。由此可见集成创新的价值。
(三)
从一个跟随者到一个领先者,海尔在市场上的角色在不断转变,其自主创新的动力也越来越强烈。从其双动力洗衣机、防电墙热水器、网络家电等新产品,以及越来越多的发明专利中,我们已感到海尔人正在试图超越引进基础上的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表现出原始性创新的强烈冲动。
纵观当今世界,跨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重大的、原始性创新。电话出自贝尔,汽车出自福特,飞机出自波音和空客,计算机领域的革命性技术分别出自IBM、英特尔和微软等。
日本经济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一直低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科技开发上的跟踪模仿方式,缺乏原始创新,导致其错失信息技术发展的良机。比如:在计算机的研究开发上,日本虽然搞了很多年,但却延续了过去模式,搞大型计算机,而美国则另辟蹊径,开发出PC机,一下子就占领了市场先机。
海尔不断超越自己的勇气令人赞赏。
他们用实践证明,即使是在一些比较成熟的产业,中国人也可以有自己的发明创造。对于原始性创新,中国企业完全不必妄自菲薄。物化的竞争力是技术,是产品,是市场。而在这些有形东西的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是无形的东西。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了创新的精神和勇气,也就有了领先创新的广阔空间。刚刚获得圆满成功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也证明,别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一定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