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距笔考

标签:
鸡距笔考鸡距笔魏晋至隋唐时期毛笔魏晋用笔唐代毛笔 |
分类: 文房雅玩 |
原载《书法》2012年第7期
本文为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08DF28。
作者朱友舟 南京艺术学院

魏晋至隋唐时期毛笔以笔锋粗短而硬劲为主要形制特点,其中较著名的有鸡距笔。鸡距笔因其笔头的形状像鸡爪后面突出的距而得名,鸡距为斗鸡的主要利器。斗鸡的历史由来已久,宋人周去非称:“鸡始斗,奋击用距。少倦则盘旋相啄,一啄得所,觜牢不舍,副之以距,能多如是者必胜。”【1】显然,以鸡距名笔乃是形容其笔锋粗短犀利。相对于汉魏的制笔,鸡距笔的确为一种进步。那么,鸡距笔制作方法及特点如何?在毛笔发展史上,鸡距笔处于何种阶段?鸡距笔的来龙去脉如何?



一、“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木之功”
由于毛笔不易保存,唐宋的毛笔实物极少。幸运的是,在日本的正仓院还珍藏有唐笔十七枝及天平笔数枝。十七枝唐笔中可能有些是日本仿制的,但大体可以观察到鸡距笔的形制与特点。天平笔的制作原理大体与唐笔相仿。据民国学者傅芸子的亲身考察记载:
先观中棚,所陈多文房用具,笔凡十七枝,不似今制,与西北科学考察团前于西陲发见的居延笔亦异,毛颖短促,有残存者有不存者,其形余意即白香山所称之“鸡距笔”,盖其锋亦恰短如鸡距也。毫内近根处裹以麻纸,尤见古制,马叔平君曾谓天平笔之制法即本于《笔经》,固以引人注意,惜未言及此十七枝唐式笔也。……此十七枝唐笔,来源莫明,就中当亦有日本仿造者。以外尚有“天平宝物笔”则纯为日本制品,斑竹管,甚长,长至五十六厘六,有节无节,上有刻识“文治元年八月二十八日开眼法皇用之天平笔”。【2】
据上文的描述可知,鸡距笔的形制短促如鸡距,与汉代的居延笔简单形制明显有别。制作时先以麻纸裹笔柱,再加披毛,然后深深地纳入管中,管外的笔头很短。再看天平笔。天平为日本年号,大约在唐玄宗开元十七年至天宝八年。天平时期为我国文化输入日本极盛之时,因此毛笔多为唐制。正仓院所藏天平宝物笔,其一,笔头直径一点一厘米左右,出锋一点五厘米左右。其二,笔头直径一点六厘米左右,出锋二点八厘米左右,外缠麻纸。相比较而言,战国及秦代出土的毛笔直径多为零点五厘米左右,笔径要小得多。据马衡记载:
天平时代为我国文物输入日本繁盛之时。正仓院所藏古物,多为唐制,故天平笔之制作,与王羲之《笔经》所记类多相合。……此天平笔被毫已脱,惟存其柱,根柱有物裹之,约占笔头之长五分之三,疑即麻纸也。【3】
日本的正仓院藏唐笔



除考古及实物资料以外,当时的文人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文献资料。白居易的《鸡距笔赋》最著名,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鸡距笔的完整图像:
足之健兮有鸡足,毛之劲兮有兔毛。就足之中,奋发者利距;在毛之内,秀出者长毫。合为乎笔,正得其要。象彼足距,曲尽其妙。圆而直,始造意于蒙恬;利而铦,终骋能于逸少。斯则创因智士,传在良工。拔毫为锋,截竹为筒。视其端若武安君之头锐,窥其管如玄元氏之心空。岂不以中山之明视劲而迅,汝阴之翰音勇而雄。一毛不成,采众毫于三穴之内;四者可弃,取锐武于五德之中。双美是合,两揆而同。故不得兔毫,无以成起草之用;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木之功。……斯距也,如剑如戟,可击可搏。将壮我之毫芒,必假尔之锋锷。遂使见之者书狂发,秉之者笔力作。挫万物而人文成,草八行而鸟迹落。缥囊盛处,类藏锥之沈潜;团扇或书,同舞镜之挥霍。【4】
白居易告诉我们鸡距笔是一种神奇无比的工具,当然这不乏文人的夸辞。文中对鸡距笔的特点作了详尽的描述。就毛料而言,鸡距笔由精挑细选的兔毫制作而成。就制作而言,鸡距笔为良工智士所创制。就功能而言,如剑如戟,铦利无比,入木三分。可见唐人对鸡距笔喜爱至深。唐代还有一位鸡距笔的制作高手黄晖,诗僧齐已对他称赞有加。“蒙氏艺传黄士子,独闻相继得名高。锋铓妙夺金鸡距,纤利精分玉兔毫。濡染只应亲赋咏,风流不称近弓刀。何妨寄我临池兴,忍使江淹役梦劳。”【5】以金玉来比喻毛笔,可见鸡距笔的品质之高。不过晚唐以后,鸡距笔的地位有所动摇。柳公权批评了鸡距笔出锋短,笔锋劲而硬的特点。【6】作为晚唐最有成就的书家,他的观点无疑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二、“以麻纸裹柱根,欲其体实,得水不胀”
在毛笔发展史上,为了便捷与实用的需要,人们常常不断地改善毛笔的形制。鸡距笔所用的缠纸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手段。缠纸法指用纸或绢裹笔柱的制笔法,目的在于固定笔根,塑造笔形及更换笔头。缠纸法究竟创制于什么时候?一九九三年六月,江苏省江宁县下坊村的一座东晋砖室墓中发现了一件毛笔。据考古人员描述,墓主为上层文职人员,此笔仅见笔头。两端均见笔锋,中以宽二点五厘米丝帛束紧,长十点二厘米、中宽一点四厘米。【7】此笔头以宽二点五厘米丝帛束紧笔柱,直至根部,这便是缠纸法的实物证据。据笔者观察,未被裹住的笔锋部分约二厘米,中间被丝绢缠住的部分近五厘米,剩余部分由于图片模糊,待考。故可知,缠纸法出现应该不晚于东晋。丝帛块缠绕的作用主要在于固根塑形,并且控制墨量防止笔尖臃肿而影响用笔。考古人员称两端均见笔锋,这种形制令人难于理解。或可以推测理解为,宋以前毛笔尚未大规模生产,加之原料耐用及使用频率等问题,更换笔头的现象很普遍。中间束帛主要作用在于方便更换,一笔两用之功,一如行囊笔。其构造不过用帛连接捆扎两个笔头而已,在当时应当比较常见。如前所述,正仓院藏的唐笔笔柱都裹以麻纸。【8】日本天平笔以麻纸裹根柱的五分之三,【9】露出的锋尖短而利。根据以上晋唐毛笔实物,我们可以判定缠纸法应该为唐代的主要制笔法。现今奈良尚有仿制天平笔遗法的笔坊,柱根裹麻纸数十重,纸的体积几倍于柱毫。可补一证据。

作为旁证的文献资料不少。如《笔经》【10】称以麻纸裹柱根,然后用优质的紫毫薄薄披盖在柱上,完全覆盖笔柱,然后纳入笔杆。李阳冰《笔法诀》称:
夫笔大小、硬软、长短或纸绢心、散卓等即各从人所好。用作之法,匠须良哲,物料精详。【11】
纸绢心即缠纸法,它与散卓法并举,表明均为两种重要的制笔法。日本高僧空海随遣唐使来唐,两年后带回了一批唐朝的毛笔及制作技术。据空海献给日本皇帝的《狸毛笔表》称:
狸毛笔四管……昨日进止,且教笔生坂井名清川造得奉进。空海于海西所听见如此,其中大小、长短、强柔、齐尖者,随字势粗细,总取舍而已。简毛之法,缠纸之要,深墨藏用,并家传授。讫空海自家试看新作者,不减唐家。【12】
唐人传授给空海的毛笔技术主要包括挑选毛料以及缠纸法。据空海所载,文中未提及散卓法等其他方法,可见,缠纸法当为唐代制笔最普通的方法。
就毛笔本身的制作工艺而言,毛笔的形制及技术经历了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而晋唐则为发展的一个成长阶段。缠纸法可以固定笔根,主要在于塑形。【13】正如(传)王羲之《笔经》所云:“以麻纸裹柱根,欲其体实,得水不胀。”【14】在无心散卓法创制以前,由于原料限制及工具简单,为了合理塑造出毛笔的圆锥形体,人们不得不借助于外在的手段来弥补笔根的厚度。于是,缠纸法应运而生。客观的需求也是促使缠纸法产生的重要条件。唐代雕版印刷术尚不发达,书籍主要依靠抄写来传播。加之,唐代科举制度将书法列为考试科目,对楷法要求颇高。这些实用的需要自然对毛笔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其一,由于抄写量巨大,笔锋容易磨损,毛笔的更换频率很高。为了节约成本,人们自然选择了换笔头不换笔管的“退笔法”。【15】换笔头则要求笔头易拔易插,因此不能用漆等黏性物固定笔根。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何在不用黏性物的条件下固定笔根?于是,人们选择了用麻纸或丝绢裹住笔根深深地插入笔管以便固定笔头。其二,为了省力与快捷。唐代尚无高桌椅,人们多席地而坐。抄书时,手往往完全处于悬空状况,为了对付超常的工作量,迫切要求笔头硬劲而有弹力以便省力。因此,麻纸通常把笔柱的大部分裹住,而仅仅保留很少的笔尖部分书写。而且,与以前的制笔法相比,被数十重麻纸裹住后,毛笔的蓄墨量有所增加,书写的时间增长,书写效率有所提高。其三,笔头硬劲还在于可有效控制笔锋使用范围,能写出遒美有力的楷书,以便书写的精美与工整。《笔经》称裹麻纸目的在于“欲其体实,得水不胀”。【16】意即便于笔头牢牢固定在笔管里,并且利用麻纸或丝帛较强的吸附功能吸收笔端多余的水分,既控制了墨水的快速下洩,又防止了毛笔的臃胀而失去弹性,更利于书写。【17】
三、“出锋太短,伤于劲硬”
由于有心笔采用缠纸绢的制作方法,笔头短而尖锐,蓄墨量较小,使用范围有局限性,尤其书写行草书时不能肆意挥洒。笔心缠纸导致大幅度的提按、顿挫不灵便。柳公权曾评价鸡距笔:“出锋太短,伤于劲硬。”【18】因此,唐以前的书风多具有有心笔的痕迹与影响,而这是唐以后散卓笔无法表现出来的。宋朝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说:“熙宁后,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19】可见,有心笔逐渐被无心笔代替的现象。从晋唐书法墨迹的分析,可以推知有心笔短而硬的特点。结合正仓院的有心笔实物分析,由于缠纸裹得紧,尽管吸墨量有所增加但是仍然与宋以后的散卓笔有差距。据此,可以推知,有心笔是一种吸墨不多,转侧不太灵便的劲毫笔,其优点在于解决了硬挺的兔毫原料偏锋及腰软问题。晋人王珣《伯远帖》可能为这种毛笔所书。徐邦达认为《伯远帖》的笔触特点为“后世书中所没有见过的,是最为特异的了”【20】,尤其是他认为“折笔处往往提起再下”【21】的动作分析很是妥帖。从隋智永的《真草千文》的墨迹分析,楷书部分有些捺画以及钩画顿笔处有贼毫冒出;草书部分墨少行笔时常常出现笔画开叉的现象,也是由于短锋缠纸硬毫形制特点所造成。“唐代《祭侄文稿》、《张好好诗》、怀素《苦笋帖》等,大都是使用一种坚硬而看来吸墨不太多的有心笔。”【22】《祭侄文稿》最为典型,尤其在重顿收笔处多有破锋开叉的现象,在后文将有分析。《张好好诗》用制作精细的熟麻纸,笔法厚重而硬劲,颇多叉笔,枯笔收锋时多为散锋,当为硬毫短锋笔所书。这是唐代用笔以及用纸的时代共性特点。有心笔在使用到其缠纸处时,即达到物理极限,其墨迹与现代笔用到笔根的效果差不多,原因在于笔根处勉强靠动物毛表面在纸张上摩擦出笔体内墨液,所形成墨迹效果往往开叉、枯涩。“唐人万岁通天摹《王氏一门法书》中好多粗肥的字,还表现出开叉的笔划,就是因为诸王书原迹用硬笔又吸水不多的缘故,如果用无心软笔,定然不致如此(其中晋与唐也还有一些不同处)。这显然和宋中叶以来米芾等人写得丰满、肥润、圆熟的书法,如米芾书《复官帖》所用的较软的笔是大不一样的。”【23】徐邦达还依照有心笔的特点断定《大道》、《中秋》等墨迹应为后人的临摹本,而不是晋代短锋硬毫笔的笔法特点。这两件墨迹笔柔润、婉转,笔头吸墨较多,毛笔重按书写时不开叉,应该为米芾的临本。由此可见,工具的特点以及性能对于书写风格有较大的影响。由晋唐墨迹有心笔笔触的分析对于我们鉴定书法的断代以及理解临摹晋唐时期的书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释:
【1】宋·周去非撰《岭外代答》卷九,清乾隆道光间知不足斋丛书本。
【2】傅芸子著《正仓院考古记》,辽宁教育出版社,二年版,第四八页。
【3】马衡《记汉居延笔》,见马衡著《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华书局,一九七七年版,第二七六至二八页。
【4】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全四册),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版,第八七二页。
【5】唐·释齐已《寄黄晖处士》,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州古籍出版社,二八年,第四二六三页。
【6】宋·吴曾撰《能改斋漫录》卷十四,清刻守山阁丛书本。
【7】南京市博物馆《江苏江宁县下坊村东晋墓的清理》,《考古》,一九九八年第八期,第五一页。
【8】傅芸子著《正仓院考古记》,辽宁教育出版社,二版,第四八页。
【9】马衡《记汉居延笔》,见马衡著《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华书局,一九七七年版,第二七六至二八页。
【10】此文献当不晚于唐代,同上。
【11】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二,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12】清·陆心源编《唐文续拾》卷十六,清光绪刻本。
【13】根据笔者与江西进贤制笔专家李小平谈话记录。(二一年七月在进贤县淳安堂作坊访谈。)
【14】林渊、王铁柱等编著《历代文房四宝谱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第三一页。
【15】汉末西州士人崇习张芝书者“十日一笔,月数丸墨”。又智永“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满”。见唐·张彦远撰《法书要录》卷三,明刻津逮秘书本。故马衡以智永所用的退笔“犹是汉以来相承旧法也”。
【16】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一,清光绪十万卷楼丛书本。
【17】王学雷《东晋束帛笔头考》,台湾《故宫文物月刊》,第十九卷,第五期。
【18】宋·吴曾撰《能改斋漫录》卷十四,清刻守山阁丛书本。
【19】宋·叶梦得撰《避暑录话》,卷上,明津逮秘书本。
【20】徐邦达《古书画鉴定》,林舒等选编《名家谈鉴定》,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
【21】徐邦达《古书画鉴定》,林舒等选编《名家谈鉴定》,紫禁城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
【22】徐邦达《谈古代书画鉴别》,故宫博物院院刊,一九七九年第二期,第六至八页。
【23】徐邦达《谈古代书画鉴别》,故宫博物院院刊,一九七九年第二期,第六至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