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
(2024-01-24 16:30:59)
标签:
紫衣人原创作品情感教育文化 |
分类: 散文集 |
腊八节
提起中国传统节日,人们会立刻想到阖家团圆的春节、中秋节,祭祀祖先的清明节和缅怀诗人屈原吃粽子赛龙舟的端午节,还有腊八节。其实腊八节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
关于腊八节和腊八粥的由来,还有不同版本的传说故事。
一是“腊祭”。腊月是农历十二月的别称。农耕时代,进入腊月,冰天雪地,万物收藏,这个月会有冬天的围猎和祭祀,在冬至之后,以皇帝为首,要祭祀百神。用当年的五谷杂粮,混合熬制腊八粥,感恩这一年的好收成,也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汉代以前腊祭日期并不固定,汉代后将腊祭日期定于冬至后的大寒左右。汉代之后,人们使用农历,以月份为日常记录时间的时段,腊祭日就固定了下来,称为腊日。关于腊日还流传在许多古诗里。
比如陶渊明在《腊日》所写:“风雪送馀运,无妨时已和。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说我唱着歌颂的诗歌,你在旁边助兴,这美酒欢乐的状态真叫人舒适。你知道我在唱什么吗?我来告诉你,这里山中的迎年歌唱真是奇妙美好啊。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对朋友说章山有奇歌呢?因为这个奇歌,就是腊月里的祭祀迎神的歌声。
还有唐武则天的《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这首诗最能体现唐朝皇家腊日欢快的,是武则天霸气之作。腊日既然是祭祀百神的日子,皇帝自然也是神的化身。
武则天时代,虽然宫廷斗争复杂,但是唐朝开始走向鼎盛繁荣期。祭祀完,武则天开始发游园诏书。这首诗中写道,我明天就要去上苑游玩,请火速报给春天知道。今夜就让花园百花齐放,不要等到我明天去了才开!读了这首诗让人不由猜想:或许这是她变相给御花园工匠的命令,要安排好明天游园的准备。据史料记载唐朝的气温在历史上偏暖,而且自汉朝开始京城就有用地窖培育时令和反季节花开的技术。据说,第二天花园果然百花齐放,只有牡丹没有开,武则天一怒之下将牡丹贬谪到洛阳。
再有一种说法,是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经过六年苦修,日食一麻一麦,身体变得极其虚弱,有一天便饿倒在地,是一位路过的牧羊女喂他吃下一碗乳糜才得救。后来释迦牟尼发愿修成正果,普度众生。那一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弃王子地位,正是腊月初八,为成道日,所以这一天寺庙中会举行大型的祈福法会。
后人将佛成道日与腊祭日合二为一,形成了传承近两千年的腊八节。其实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
关于腊八节还有许多趣事,但人们第一个反应还是腊八粥。在这寒冷的冬天,能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散发着米香的腊八粥,真可谓郑板桥所说的“暖老温贫”。
小时候,腊八节最难忘的是奶奶熬的腊八粥。因为父母平时工作忙,童年时我与奶奶呆的时间比较长。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熬腊八粥的食材相对不多,但奶奶用自家种的小米、黄米、红小豆、绿豆、红枣和花生为我们熬腊八粥。
在吃腊八粥之前,家里有一个规矩,就是第一碗先敬神灵和祖先。感恩这一年的庇佑,使全家平安顺利。然后再盛出几碗送到左邻右里家中,第二碗感恩这一年邻里的相互帮衬照顾。最后才是一家人围坐一起,先把粥送到长辈面前,祝老人健康长寿。然后各自喝上一大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后来,是妈妈为我们熬腊八粥。妈妈习惯在腊八前一天将黄米、糯米、小米、绿豆、红小豆和红枣等这些做腊八粥的食材备齐。腊八这一天,妈妈早早起床,用井水将这些食材淘洗干净。倒入大铁锅,盛上水,生火煮粥。我们兄弟三人也陆续起床,帮妈妈做点什么。一般是我拉风箱,妈妈负责往锅底添加柴禾。妈妈告诉我们,熬腊八粥挑战人们的耐力。猛火开锅后,便要抽去灶台里燃得正旺的柴火,只留一根忽明忽暗的柴火,若有若无地舔着锅底。
熬粥时,妈妈在冒着腾腾雾气的灶台旁,用大铜勺轻轻搅拌着锅里沸腾的腊八粥,那香味随着勺子的搅动向四周弥漫。我深深的吸一口气,好香啊!我们兄妹三人盼着腊八粥早点做好。当妈妈说腊八粥可以吃了,我们连忙在炕上铺好餐布,从碗柜里拿出碗筷,妈妈给我们每人盛一碗。爸爸喜欢把碗里的腊八粥弄的光滑一些,有时还像大厨炒菜一样,向空中翻腾一下,腊八粥稳稳地落在碗里,表面十分光滑,令我们羡慕不已。腊八粥在爸爸的碗里像一个光滑的球体,圆圆的。我尝试了几次,也没成功。
妈妈做的腊八粥香软、绵滑,虽然是“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数九寒天,屋外冰天雪地,屋内却热气腾腾。我们这里有“荤年素腊八”的习俗,吃着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再配上妈妈用冻豆腐、粉条,木耳、海带、蘑菇等做的大杂烩,顿觉体内十分温暖。妈妈精心熬出的腊八粥和杂烩菜,总是令我们食欲大振,每次我都会呼哧哧地吃上几碗。
不管怎样,腊八粥在儿时的记忆中,有着美好的回忆,如今我们都长大了,拥有各自的家庭,但每当腊八节这一天时,妈妈总要打电话提醒我们不要忘了吃腊八粥。结婚后的腊八粥,是爱人亲手做。爱人在腊八前一天,总要去超市细心采购做腊八粥的食材。腊八这一天,爱人用高压锅为我们做腊八粥。先将黄米、糯米、薏仁米、绿豆、桂圆、莲子、银耳、红枣和花生米等浸泡、洗干净,然后放进高压锅里煮,不一会儿,浓浓的香味就溢满厨房。腊八粥做好了,爱人自然不会忘记为我们呈现一道素菜,那就是用干豆角、山药蛋、豆腐、粉条、木耳和蘑菇做的杂烩菜。爱人是我们家大厨。吃腊八粥时,平时爱挑食的女儿,也吃得美滋滋的。一向胃口好的儿子更是对腊八粥赞不绝口!
随着时代的发展,腊八粥不一定是每个孩子垂涎欲滴的美食。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粥名“八宝粥”“皮蛋瘦肉粥”“虾仁粥”等冲击着人们的生活。甚至在腊八这一天,一些大超市和寺院前架起粥棚,免费让市民品尝腊八粥。
多少年过去了,我对腊八节的记忆都留存在奶奶和妈妈虔诚的背影里,熬制腊八粥的繁琐流程,喝腊八粥的各种规矩,组成了普通大众感恩生活的仪式感。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民谣一直在我耳畔萦绕。又是一个腊八节,家门口的观音寺在搭棚施粥,人们排队用一次性塑料饭盒领粥,顺便在餐桌上放一些零钱当随心布施。
一家一粥一香甜,一年一岁一团圆。让我们感恩时光,没有辜负每一个用心生活的人。感恩在寒冷的冬日,能喝上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不再形单影只,还有朋友和美食。
麻
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粘的爷爷上了天。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我的家乡称“糖瓜”叫“麻糖”。在我记忆里,腊月二十三是个美好的日子。对过年习俗一丝不苟的奶奶,绝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环节。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奶奶让我传话:家里人都不准说赖话,因为灶王爷要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家里要进行祭灶的隆重仪式,除了供奉糖瓜,还要换灶王爷画像。把旧的灶王爷画像揭下的同时,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爷像。奶奶还告诉我关于灶王爷的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据说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因此,老百姓觉得对灶王爷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送灶时,人们在灶王爷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爷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
原来祭灶这么重要啊!我便拿了鸡毛当令箭一样奔走相告。这一天我们弟兄姐妹就小心翼翼,谁也不敢多说话,生怕一不小心,像平时那样推出嘴来就是话,赖话也随之蹦出来被灶王爷听见。
腊月二十三是奶奶最忙的一天,她要亲自准备祭灶神仪式。这一天奶奶吃素,到了晚上奶奶把餐具都清干净,用瓢从水瓮里舀水倒进洋瓷盆将手洗干净,再把爷爷买回的一大包麻糖从院子的窗台上拿回来,摆放在盘子里。双手端着轻轻走到贴有民间油印的彩色灶神爷画像前,毕恭毕敬把盘子放下,然后设了香炉、点了红蜡,焚三炷香,再取三张叠得整整齐齐的黄裱纸,点燃,膜拜。奶奶嘴里念念有词,虔诚地请求灶王爷继续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家平安。民间油印的彩色灶神爷,仿佛正欣喜地观望着眼前的香云,享受着人间美味和祭拜。祷告完毕,奶奶取下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的灶王爷烧掉,再向空中遥拜后磕三个头,对灶王作别。
在奶奶祭灶时,我一直守在她身边,不是我对祭灶感兴趣,而是我在流着口水等待着奶奶祭完灶,把供品分给我们吃。终于祭灶结束了,奶奶将灶王爷品尝过的麻糖分给我们,然后把小脚上的灰尘拍一拍,盘腿坐在炕上,笑眯眯着看我们吃麻糖。
我最喜欢吃饧圪旦儿,一股甜甜的香气,直往鼻孔里钻。再也矜持不住,把饧圪旦儿送进嘴里,反复咀嚼。那饧圪旦儿的香甜之味便迅速地散溢在唇齿之间,爽啊!一种难以言表的喜悦立时爬上了稚嫩的小脸。我鼓着腮帮子,但是只要上下牙齿相对,便会感到一种难于自拔的香甜粘软。
记得,那时奶奶远远看见我吃饧圪旦儿,便会走过来弯下身子,笑嘻嘻地问我:好吃吗?我便一边口含饧圪旦儿,一边含糊不清地回答:好吃!我还想多说几句,但一张嘴,那一口甜甜的口水就顺着嘴巴流下来,我只好吸溜一声咽了回去。奶奶看着我的吃相,仰着脖子笑不停……
我的家乡阳明堡的麻糖很有名,在小城人人皆知。每当腊月二十三,走街串巷的小商贩,扯着嗓子喊:“麻糖,麻糖,阳明堡的麻糖,快来买啊!”那响亮地叫喊声,像新春的号角,唤醒了人们过年的意识,孩子们像箭一样从家门射出来,总会央求着家人买一些麻糖。
阳明堡是中国历史文化古镇,当地人传承着老一辈人留下的手艺。我的家乡做麻糖的有好几家,但最后只留下两家,都是乔姓饧坊,是我本家的叔叔,他们都有自己的饧坊。冬天是做麻糖的最好季节,每当进入腊月,两位叔叔就穿上工作服,夜以继日在自己的饧坊忙碌。叔叔的麻糖选用优质原料玉米粉、大麦和玉谷籽,原料搭配有严格的比例,把优质玉米粉上锅蒸熟后,将浸泡后的大麦芽倒入玉米粉搅碎,经过高温杀菌发酵,用一夜时间温火熬制,把握火候,进行搅饧、拉饧、出锅、切块、冷却,这样美味的麻糖就诞生了。
两位叔叔的麻糖在我的老家都很畅销。尤其是其中一位叔叔已把手艺传给儿子了,而且他的儿子开了网店,并且凭借网络平台把家乡的麻糖推销出去,前来购买者络绎不绝。后来,“忻州广电网”还专门进行采访报道,两位叔叔的麻糖都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乡的麻糖有莜面麻糖、酥籽麻糖、饧板、饧圪旦儿。还有圆溜溜的糖瓜,我们老家叫糖圪旦儿或者饧圪旦儿,白里透着淡淡的黄,间隔有序的花纹,清晰而又别致,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是年轻人的首选。而莜面麻糖,含在嘴里即化,适合老年人的口味。
总有一种习俗,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总有一种情愫,根植于血脉,让人无法释怀。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从这一天就拉开了过大年的序幕。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剪窗花、写对联、蒸白馍等,辞旧迎新,过个好年。
今天就是腊月二十三,我专门买了家乡的麻糖,并与几位朋友一起分享。但我的思绪仍停留在儿时的祭灶中,仿佛奶奶祭灶后分给我们麻糖,我正与家人一同品尝传统中甜蜜的味道。这些麻糖承载了多少人的记忆。像路标,在似水流年里,让我们在回望时,找到家的方向。
写对子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农村文化人少,会写毛笔字的人更是寥寥无几。父亲从小在爷爷的熏陶下,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一进腊月二十三,家里进进出出的都是来找父亲写对子的。母亲刚送走前院的大娘,又迎来后街的婶子,她们都拿着一小捆红纸。有的大娘婶子已按自家门框的大小细心裁好红纸,告诉父亲哪个是大门的,哪个是家门的,哪个是猪圈的、车马的,哪个是灶王爷的,然后把捆好的纸交给父亲。还有一些叔叔伯伯没有去裁剪,而是把大红纸直接放在我家炕上就走了,等着大年三十那天来拿。妈妈总是热情的迎来送往,让姐姐把红纸记上名字。
除夕前一天,爸爸把饭桌放在大炕上,从抽屉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大红纸,铺在炕上,反复对折用手指比划着量好尺寸,然后把准备写对联、横批、福字和小条幅的红纸叠好,与炕沿边放成一线,用手按着纸迅速地撕下来,撕下来的红纸竟然比剪刀裁还整齐还快,然后,父亲开始在炕桌上写对子。
父亲在撕纸的时候心里就琢磨好词儿了,抓笔蘸墨汁挥洒自如。我和弟弟坐在炕上帮忙。每写好一幅,我们一人抬一头摆放在大炕上。上联、下联、横批和福字,父亲吩咐我们小心放,墨汁未干,不要相互粘了。姐姐则帮着父亲研墨。常写的对子都在父亲心里装着。不一会儿,炕上摆满了对子:“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人寿年丰”,这是大门对子;“儿孙满堂同安康,世代全家共吉祥,横批:合家欢乐”这是外屋门口对子。“金鸡满架”“肥猪满圈”贴鸡窝和猪圈上,“果实累累”“开花富贵”贴在梨树和苹果树上,“春色满园”是贴在窗户上,“旺气冲天”是给旺火准备的,“抬头见喜”“出门见喜”“五谷丰登”是给屋墙、院墙和挂灯笼的地方准备的。这时,奶奶提醒给灶王爷写对子,父亲拿起笔,一挥而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灶神之位。
父亲拿自己家的对子热过手后,就给邻居家写。这时父亲找来自己平时抄对联的一个笔记本,也算是对联集锦,认真地翻看,然后挥毫泼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天泰地泰三阳泰,家和人和万事和”“春临大地百花艳,节至人间万象新
”等,父亲趴在炕桌上,手握毛笔从上到下不停挥毫。妈妈和姐姐把送来的红纸按人家的要求裁好,捆好,放在父亲的炕桌底下。姐姐一边研墨,一边给父亲读对联集锦上面的好联句。写完一家的,就和父亲再找另外一家的,看看哪个句子最适合人家用。而我记得父亲写得最多的一幅对联就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对联写完要等墨迹干了才能收起,这时,我家炕上、柜上、饭桌上、地上,到处都是红红的对联。读着那些对称工整的联句,闻着淡淡的墨香,心里十分喜悦。
来我家写对联的人,大都拿红纸,有的还带着一小瓶子墨汁,也有的只有红纸,还有的没有红纸,父亲仍笑眯眯的为他们写对子。父亲每年的年货中都少不了多买几张红纸,而且每年都要多写几张“福”字,送给那些买不起对子或者买少了对子的人家。
后来,我上高中了,全家人一起搬进县城,住在父亲单位的宿舍里。每当年底,父亲仍写对子,而且用不同笔体,隶属,楷书,魏碑还有篆字。父亲告诉我,除了魏碑是从爷爷那里学的,其他全靠自学摸索。那时,爷爷也给村里人写对子,而且奶奶乐善好施,迈着颤颤巍巍的小脚迎接一个又一个来写对子的邻居。当邻居在奶奶家等对联时,奶奶就用砖茶茶水招待他们。我喜欢父亲的隶书,而且还偷偷学了,但蚕头雁尾总也写不好。我还喜欢父亲用篆字写的梅花的“梅”字,一直挂在客厅里。父亲除了年底写对子,平时还喜欢把自己的书法作品装裱了挂在客厅里。父亲还在自己的小院墙壁上用不同的书体写了让我们励志的句子。我最喜欢的是他用隶属、楷书和魏碑三种笔体写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春天时,妈妈在小院的砖缝间用指头抠开土,撒上鸡冠花、步步高和海纳花籽,然后经常浇水,晒太阳,慢慢地花儿开了,五颜六色的,再配上父亲用毛笔写的文化墙,别有情趣!
后来,我结婚了,婆婆家的对子是老公写。老公的硬笔书法在大学获得过一等奖,没想到他的毛笔字也不错。每当腊月二十三后,左邻右舍找老公写对子的人站了我家一地,婆婆热情地接待他们。我给老公打下手,他挥毫泼墨,我慢慢研墨,后来,干脆给他买了“一得阁”墨汁,配齐文房四宝,写起来更方便。
这几年年底,单位的“一枝笔”德哥为我们义务写对子。我们买上红纸,德哥拿来自己平时用的毛笔和“一得阁”墨汁,在办公室为我们即兴书法。几个同事围着他,像是在欣赏一场精彩的技艺表演,简直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还有一位是“忘年交”刘英老师,我与他相识十几年了。他的文学修养深厚,书法功底坚实,精通摄影,擅长篆刻。我对他的篆书情有独钟,刘老师赠送了我几幅字画,我一直收藏着。刘老师说篆字看上去稀奇古怪,但令人玩味无穷。“凤质龙文光华相映,景风淑气仁寿同登”是刘老师宅弟的门联,高约2米,宽0.27米,红底黑字,行书挥毫,很特别。刘老师告诉我这叫对板,是把联句刻在木板上的对联,而且经过特殊加工打磨雕刻上漆而成。我觉得,这样端庄大气的对板,在春节期间,再配上旺火、窗花和喜字灯笼,节日的欢乐祥和气氛定会弥漫在每个人的心头!
2018年腊月十八父亲去世了,泪眼朦胧中,看见刘老师和文朋诗友们冒着严寒前来吊唁,我非常感动!尤其是刘老师送来跟诗人玉姬合作的篆书挽联“魂赴瑶台不见人音容宛在,雪飞玉树归来鹤浩气长存”,让我潸然泪下。
现在,集市上,超市里,各种花哨的福字和寓意过年吉祥的物件饰品越来越多了,而且烫金的红纸金字对联在冬日阳光下,发出熠熠的光芒,挺惹人喜爱。还有一些单位、商家赠送的对联、福字和台历,形式多种多样,越来越精美。每当年底,家家户户门的对联也越来越精致了。虽然对联这样的习俗保留了,但参与的方式却完全不同了。
不知怎的,我还是怀念孩提时的大年三十,怀念那种散发着墨香的对联,怀念一群人站在一副对联前慢慢品读、揣摩的感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