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艺批评 |
余秋雨是该承认错误的同时
http://img3.pp.sohu.com/images/2006/5/7/10/17/10b57d421b0.jpg
昨天,还看余秋雨的“秋雨时分”,觉得有一些讲说还是非常棒的。余秋雨在中国大众淡漠中国传统文化时,用他那富于灵性的笔将中国人的目光拽到传统,这是他的魅力。虽然余杰等很多评论家对其炮轰,但到底他的散文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这是我在近两年的转折,两三年之前,我对余秋雨也有一种厌恶感,觉得他太爱炒作自己。
今早看一篇博客,知道他又在央视上出了问题。他把“仁者乐山”的“乐”读成“le”。按照王力先生的说法,应该是“yao”。有观众当场指出其错误,但秋雨先生似乎对于不屑一顾。其实,这也是余秋雨的一种性格和习惯。在九十年代很多人对其批评时,他的态度如此,现在还是如此。
从常人的角度看,秋雨的这种做法有些固执,也是很可爱的,但人们偏偏不把他当常人,因为他坐在素质评委席上。若是一个已故作家,我们也可将其当成轶闻趣事,可其偏偏活着。他不但是个作家,更重要的,是个学者。这种存在就不应该如此对待学问了。
诚然,读错这个字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很多人都读错了。从汉语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将其改成“le”,因为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但是,一个大学者在别人指出其错时,是应该虚心接受的。这是对学问的尊重,是知识的尊重,也是对真理的尊重。这是一个学人的美德。
当然,我们的观众也有些得理不饶人,我认为,应该允许余秋雨先生的错误。秋雨先生也只是一个学者而已,且他后期的经历大多不是致力于学问,而在做其它的事。他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人。但观众这种围殴的集体主义事件,有些“**”的遗风。他们似乎都有一种围观者的喜悦,有一种痛打名人的渴望。这是一种可怕的心理。这种心理不仅仅我们中国人有,整个人类都是如此。当苏格拉底被判出死刑时,整个雅典的人狠不得人人都将他猛揍一顿。人类的集体狂欢和无意识使人类常常失去理性。当然,余秋雨的这一态度与苏格拉底大相径庭。我只是想说,这种围殴心理应该正视。
前一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孩子该姓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