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西安文古斋
(2023-09-16 17:57:08)
标签:
历史、文化、考证。 |
西安的文古斋,今天的人们已经不知晓了,能有记忆的应是七十年代以前的人,应还有点印象。我记忆中的文古斋,还是在五十年代初期,不知三四岁,还是五六岁,应该三四岁。父亲在文古斋上班,母亲带我也就住在文古斋里面。大人上班,小孩就在店门外的台阶上玩耍。对面就是高大的鼓楼,因西大街对面有树木,后有房子,小孩子可能看不到鼓楼。但东边的钟楼,很明显,一眼就可看到。文古斋坐南朝北,即在西大街南侧坐落,门朝向北,在竹芭市北段右侧,即竹芭市与西大街丁字口东侧,现在的彩印市场位置。
文古斋顾名思义,就是经营文化古董的商号。父亲解放前就到了西安,时间应是1945年至1948年间。父亲原在家乡的卤泊滩北边,属于富平地盘的施家镇当相公,商号是南坪以西吴家村人为老板,在施家镇经营布匹生意。去年和呉姨通了电话,即施加镇商行吴老板的女儿,父亲在施加镇时,她应还小。她说她父亲1941年去世,你父亲就在她父亲的商行。商行在她父亲去世后,就交给了她小叔继续经营。那父亲还在施加镇继续工作。旧社会当相公年龄就是12、3岁,按今天说法就是学徒工。施家镇有我的姨奶家在镇上居住,父亲从小就在施家镇谋生,时间大概在1938年左右,干了好几年,大概在1946年左右,被渭南固始镇一个商行老板看中,把他挖到了固始镇。这个父亲亲自讲过,说过。在施家镇时,经常拉货,要到张桥镇赶集。因是同行,固始的老板也经常在张桥镇设点,同行都熟悉,都面熟。六七十年代,具体时间忘了,父亲还在张桥看望张桥镇上熟悉的人,熟悉的老板。后来东村的世信爷,把父亲带到西安,还没有给他找上事情做,就把他寄托在涝巷四方块三号的一个山西平遥人那里。这位山西老板名叫王凤山,经营文化纸张、烟酒等,就要把父亲留在他的门店干活。这个店就在涝巷中间四方块紧北边东西排列的大房,靠西头位置,店名叫“春秋长”。从此,父亲就于文具纸张等结下了一生情缘,一直到退休没离开商业部门。解放后工商业公私合营,父亲就到了文古斋,记得应是一九五四年前后,但有文件说是全国公私合营是一九五六年。估计父亲到文古斋早,算工龄才从五六年算,过去的不算,那文古斋应是私人经营的商行。刚解放,文古斋不可能更名,按说是一个老字号商行。那个时候小,看见文古斋门面也宽,进门也深,房内有两层。店门前有几层的台阶,门面及房屋建筑还是很讲究的老房。六十年代初,父亲调到南大街国泰文具店,就很少去西大街了,不知是西大街拓宽,还是钟楼饭店西边建新的房子,文古斋就被拆除了,将这一老字号的文化经营铺子,在西安永远的消失了,深感遗憾和可惜。
文古斋不在了,但父亲并没有离开文具纸张体育经营行业,文革后期,大概1970年前,父亲离开南大街国泰,调到了南门外的南关文具店。随即陕南三线建设开始,陕西财贸系统抽调职工,组织支援大军,奔赴陕南三线建设前沿,供应生活物资。父亲他们任务在旬阳县,服务对象是铁路兵部队。那个时候有分工,我后来所在的铁路建设单位,建设阳安县,铁道兵负责是襄渝线。支援三线建设三年左右,任务完成,财贸系统支铁职工回到西安原单位,又开始新的生活。在这段时间,父亲所在的南关单位,由于八十年代初,七十年代后期,西安要在南门外建筑陕西体育馆。因在西安,还没有一栋室内体育馆,就在南门外显眼的地方,建一所像样的体育馆。父亲的单位就要拆除南迁,改在南稍门十字东北侧位置,不过这个时候,父亲已经退休,二弟正赶上接班,在新的文化单位就业,也干到退休。并一直为公司做着贡献,退而未休,发挥着余热。
2020年10
2023年9月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