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祖母李桂善家琐记
(2023-09-01 15:12:29)
喂婆家所在老王村,在我的家乡西南方向,属于临潼县管辖(今属西安市阎良区)。我们为蒲城县属地,住地于四县交界,蒲富临渭紧邻,土地相连,村村相接。小时候去喂婆家很艰难,那个时候,没有公路,没有交通工地,就是靠两条腿。离喂婆家相距十五华里,在今天有村村通公路,家家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有的还有汽车的条件下,道路取直,路宽平整,人们感到十五华里路程很近,只要十几分钟就到。可过去年代,那真是梦,难以想象。记得每次母亲带着我,走过几个村子,就要休息一阵子。像蒲城地盘的高楼王村,张桥东街,张桥紧南边的村子。当时都有母亲熟悉的人家和亲戚,休息一下,脚能方便轻松一下。我们算是出了蒲城,过渭南,再跨过富平,就到目的地临潼地盘的关山镇老王村的外婆家。开始我爷爷抱着我,有时背着我,送我出了程家村子,顺着老路即旧时的官道,朝南走再向西拐,有时走范家,有时走党家,送我和母亲一阵子。送到什么地方?还是送到,我不记得了,但印象是送的不多。每次去王家,主要还是我和母亲一路步行,前往喂婆家走亲戚。
说来很有意思,所处四县交界,我们各家各户的亲戚朋友都有其它各县域的。这些亲戚的形成,主要是由婚配婚嫁结亲形成的,从历史到现在,就这样辈辈的延续,代代的相传。一家人来至不同的县,没有说言语不同,风俗不一就难以相处,没有这样的情况。像我们家亦是同样。我的祖母娘家就是渭南管辖的官底镇姜家村,在我们所处的程家村朝南方向,大概有七到八华里路程。曾祖母也是渭南姜家附近的肖家和华张村。我的老姨即姨奶,就是祖母的妹妹,嫁到富平县的施家镇,跨过卤泊滩,路途更远,来往及不方便。外祖母的娘家也是渭南官底管辖下的肖村,在老王村的东北方向,大概有十华里。肖村离我们可很近,也大概七八华里,过党家村一个村子就到。我的二娘属于富平管辖的南坡村,相距十华里,其子女所在也是本县、外县的,一家人的亲戚难免就是各个县的。同样,其它人的家庭组成和亲戚关系都离不开周围四县。四县相隔,并没有隔断人们的结亲和来往,以及物资交流、文化交融。都同一个县一样,和睦相处,亲情融洽。
喂婆家在老王村中排靠西,坐北朝南。其实老祖屋在其后正北的后排。南边一排,村中住户住房分三排,中间一排并不长,外爷家所住的中排房子,据说是曾二外爷的住房,他人外出,可能在外成家,房子就归了外爷居住。东头有一座古庙,是大户人家祠堂,还是一座信仰朝拜的古庙,我这个外乡人就不知道根细了。后来听大舅父说,老王村不至这一座庙,东头村外有一座,村西有一座,可惜这两座庙,我没见其踪影,也没有一点印象。估计老王村在过去年代,有大户人家,没有大户人家,怎么有那么宽厚的城墙?城墙外有很深很宽的护城河。可能是后来城墙倒塌,还是战争原因,不得而知。人们出行从西边开始进出。城墙外没有正式的道路,就是在靠城墙修一条很狭窄的土路。那个时候小,经常走在此路段,胆惊害怕。一边城墙,一边很陡很深的护城河,虽没有水,担心掉下去或者滑下去,就紧贴城墙根走,以防万一。
外爷家同辈弟兄四个,大外爷王振荣和大外婆及二外爷王标亭及两个二外婆,应该是大外爷和二外爷分家,将老房子一分为二,大外爷住东边,二外爷住西边。三外爷王志奇住在后排的最东头,房子还可以,也宽敞,条件尚可。大外爷好像做过小买卖,记得小时候经常去大外爷家玩,他们没有小孙子,他们年老就喜欢小孩子,我也就经常去。他们家到处都零乱的摆放着小孩玩具,就是今天所说的小泥人等,涂了红红绿绿的颜色,也使我记忆深刻。他们为人和善,本分实在。子女多,成活率不高,在旧社会那样恶劣的生活条件下,日子很艰难。最后只剩一个儿子,绰号“大炮”,我就也叫大炮舅。高大个,一身蛮劲,人更老实、憨厚,没有文化,只有力气。由于太老实,婚姻一定很难解决,后婚配一不正常女人,生活没有什么改变,难以和一般人相比。听说大外爷还有一两个儿子,被抓壮丁,都死在外乡,其中一个死在洛阳的战场上。二外爷王标亭,我从小就知道早年参加胡励笙的国民二军,他先是在耀县谋生,在耀县跟着胡励笙闹起国民革命,我后来对国民二军有兴趣,就注意此方面的信息,得到二外爷虽在胡励笙的二军,主要是在岳维军部下,当然岳维军也是胡励笙手下一员大将。那个时候和母亲经常走亲戚,去王家必去几个外爷家看望他们。二外爷家印象深就是二外爷有两个夫人,即两个二外婆,大了后才知,二外爷跟随胡励笙北伐东征时,和冯玉祥打击北洋军阀及奉军,后把清末期皇帝溥仪清理出皇宫,后作战失利,带着在河北的二外婆,逃回陕西。后二军重振旗鼓,胡励笙督军河南,不久病故。岳维军接替胡励笙督军河南,岳维军再三叫二外爷重军,希望东山再起,协助岳维军从政。二外爷感到战争残酷,谢绝再没有出山。生活所迫,无法度日,就去三原找于右任接济。回乡的他,再不像他当初领兵当旅长的风采,回家骑着战马,一排的护兵警卫威风凛凛,真是落架的凤凰不如鸡,不是当年了。话又说回来,没有出山,走对了一步棋,要不和岳西峰一样,命归西山。在战乱的年代,难以逃脱,难以自保。回到家乡,妻儿子女,一家团聚,也是幸事。后年老体弱,隐居老王村,一直到老,度过了不一样的人生。三外爷王志奇在外,可能在关山镇做生意,生活条件都尚可,日子也不错。我的外爷排行为四,名叫王振英,小时候就知道他在富平上学,曾和国家某领导同校,后来外爷一直在富平和临潼交界的地方教书育徒,一直到解放,新的形势,新的生活,旧的教育模式就难以适应了,就辞校回家务农。生命到八十多岁。小时候经常在外婆家生活,看见外爷家书籍很多,都是黄纸线装的善本。那个时候没有放书的书柜,看见的尽是满屋子土墙上,满腰窝子、灶窝子都是书,有些还捆扎着,衣柜上也有,反正能放书的地方,都满满的堆放着。听外婆说,还把许多的书叫别人拿走了还是送给人了,那个时候书不值钱,尤其旧时代的书,就更得不到爱惜和有效的保护存放。我虽年小,但也翻过一些书,因看不懂,就没有多大兴趣。后来对古籍善本有兴趣和爱好时,回老家询问三舅父外爷的那些书的去向,心想可能书都在,那怕少量部分,可惜都没有了踪影,很难发现一本。无限的可惜,永远的失去了这些珍贵的古籍文献。
老人都仙逝了,唯一年龄小的三舅父王百胜,也与前三年去世,寿年八十。还想和他多交流,利用网络,帮他找找他的总后汽车九团的老战友,都没有实现。大舅王百昌一家人在八十年代初,因舅母属于白俄罗斯人还是中国人后裔,还不太清晰。舅母的母亲当时还在苏联,两个妹妹居住澳洲的悉尼,也叫他们过去。将近十口人,从新疆移居澳洲。时间之快,将近四十年,现老人先后已离世,离开了我们。大舅健在时,只要有时间,有可能,都要返乡探亲。身在外,家乡还是留恋的,因有他熟悉的土地,和恋恋不舍的乡情、亲情。
2020、11、27早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