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位可敬的老村干部---程记牢

(2023-07-25 22:32:21)
标签:

历史、文化、考证。


 

在程仪凤的家乡,有一位后生,他聪明好学,勤苦耐劳,思维敏捷,做事果断,能力超群,说到做到,是一位难得的人才,此人就是程纪牢。

他出生于1940年,正值国家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年月,国贫民困,生活十分艰难。陕西虽没遭受日本人的侵犯骚扰,但在那样兵荒马乱的年代,陕西的百姓生活不可能有什么好过。那个时候,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靠其父亲推盐板车艰难度日。生活在卤泊滩沿岸的人民,尤其所处的程家村,没有一户是盐业主,大部分青壮劳力,都是靠着盐板推车,将卤湖中熬制的板盐即土盐、初盐推往渭南等地,然后由政府调拨各地,【当时的盐也属于政府管控的】推盐的工人们就靠点力气,挣点运输费用,以补家用。

解放后,程纪牢迎来自己及家庭生活的曙光,也才是他有了上学念书的机会。上完小学,考入县城城关中学。由于家父常年劳作,给身体带来的摧残,一天天加重。父亲的身体难以承担家庭生活压力,无疑给他上学带来极大影响。那个时候的中国,百业待兴,各方面条件都很差。没有交通,没有车辆。他每次去学校,靠的是一双脚腿,肩背着干饃,经常就靠着两条腿,往返于距家六十里之外的县城和家乡。为了照顾家庭,照顾父母,减轻家庭一些负担,在县城城关中学仅上学1年的他,无奈转学回到下吉中学上学,毕竟下吉离家乡要近得多,走路来往较为方便。虽从路程上讲方便多了,但也无法改变家庭的困境和艰难局面。只上半学期,他就辍学离校,回到家乡,回到家中,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这年他15岁。

五十年代中期,正值国家社会发展的时侯,城市进行公私合营、改制,农村则变为集体所有制,土地归公,农民集体入社。这个年代是个活跃的年代,火红的年代,他正所处改变千年农村土地结构及农民生活变化的年代。在当时的农村,像他上过学,又上过中学的人来说,属于有文化的人,正是变化的农村,正待需要的人才。他被选为村中的会计,一干就干到文革前,度过他十年会计的生活。正如此,他目睹了农村具大变化,经历了农村的风风雨雨,曲曲折折。

农民入社,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及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经历越多,收益越多,阅历越丰富。也使他在这些变革中经受住了各种考验,更加锻炼了他的坚强意志,和为人做事干练的搏性和韧劲,无疑对他是有益的经历和人生体验。

经过十年会计的磨练,在上级及群众的拥护下,他被选为生产队队长。因他有工作经验,有干事的魄力,他上任就充满活力,决心要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当时集体化,村中没有一件公共地方,虽初级社已将农民各户的牲畜入社,前已建造了饲养室,但每年打下的粮食存放是个问题。交公购粮,还是留备用粮,都需要存放,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在群众的支持下,决定建盖一栋保管室,即粮仓。此粮仓库房的建造,方便了粮食的存放,棉花的存放及晾晒,也使村中从此有了办公、活动的场所。保管室整个座北朝南,东西排开,一拱九间,双面流水,高台阶,砖铺地,东西两头砖拱墙挡,在当时的农村,还没有这样的建筑,属首屈一指的工程。

随后他为发展农村经济,方便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百姓谋福。在他的领导下,购买了磨面机、碾米机、弹花机等机械设备,解决了农民几千年来的牛拉石磨磨面、磨米的历史。解决了棉花脱皮、弹花的落后操作工艺,极大地改变了农村面貌,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又极大丰富了农村经济。虽已过了几十年,今天再回头,看望过去,应该说他的思维是超群的,他的所作所为是超前的。他早于改革开放的前十几年,就有这种超前认识、改革意识,是少有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造福人民,改变不适应农村发展的旧面貌、旧习惯,一直在他心中酝酿、思考。任何新生事物,都会遇到一些风雨,这很难免,不然不成为新生事物。但实践证明,他做的是对的,是改革、发展的大动作,至于这些设备、房建等的后来命运,并不是他所希望的。只是缺乏有效管理,加之人事变换,文革的影响、破坏,这些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和发展,命运随着农村的各种变化,也遭到痛惜的厄运,令人不堪回首。

他干什么工作,就要做出适合百姓需要及农村发展需要的工作成果来。他务实,不空谈,说什么,就干什么。他任生产队长两年期间,正是农村文革发展的非正常时期,他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受到批判。但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从没有私利为己,他心中是坦然的、无私的,任何人也找不出他有贪污、纳贿和私己的点滴及瑕疵。做为年轻的他,干干净净做人,明明白白做事,他坦诚布公,心底无私,百姓对他如何评价,他都是勇敢面对,并无怨无悔。他是一个坚强、又敢作敢为的人,也是值得信任的人。在上级的考察下,他走上了大队书记的岗位。一个村子好办,也有难度,一个大队,5个自然村,上千户人家,困难可想而知。当上书记,正值城市中学生上山下乡之际,无疑给他所处的大队也分配了几批次学生。刚开始,下乡学生初到农村,还不知以后向何处发展,学生都散住于各村及农民家中,针对这些问题,他感到这不是个办法,对学生难以管理,另对学生的劳动、生活造成困难和不便。毕竟是城市中的孩子,没经过苦中农村的生活。为了照顾学生,他率先在各村建设学生住房,条件都要比农村房子要好、要结实,基本都是砖瓦结构,让学生们感到身处农村,但生活、居住、环境要优于农民一般生活标准。后又建起集体知青点,居住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和提高,还有活动室,体育设施等。为稳定知情情绪,安心他们上山下乡,起到一定作用。

五个自然村,比较分散,南边两个村,有一个学校,北边三个村,有一个学校。虽两所学校历史悠久,培育了不少学生。随着农村土地使用、教育变化等因素,将两所学校合并,已是趋势所至。将中心学校放在一个学校都不合适,合并于南校,北边三个村子孩子要跑远路,合并于北校,南边两个村子孩子也要跑远路。为了整个学生上学方便,在南北村中的中间地带新建新校,将老师集中,将学生集中,发挥教师集中资源优势,节约经费都是莫大好处的重大举措。76年动工,77年学校建成,至今还发挥着教书育人的作用。在书记任上,他并没有放弃发展经济的梦想,他利用所处盐滩的便利条件,他办大队集体经济的硝场,用盐湖的水晒产芒硝、元明粉。这些化工、医院及国防建设的原料,至今销往各地,支援国家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只是硝场已不属于大队集体所有,他感到很惋惜。社会的变化,改革发展,有些事难以预料,任何人也难以改变,但只要是为公,为百姓谋利益,把发展经济当做大事来做,永远都不会错。如果继续干下去,做下去,把发展集体经济当做大事来干,农村面貌何愁不变,何愁不改观。后来才有了公社所办的硝场,比他办大队的硝场晚了许多。他建大队部、办林场、建知青点,笔笔都是重笔,项项都是重彩,件件都具有影响力。林场建设,根据他原来设想和计划,把林场建在铁路北边,因道北所处卤阳湖岸边,地势高,又不平坦,属于丘岭地带,粮食种植难以浇灌,庄稼难以成长,旱原地貌特点,只能根据地势、地貌,发展合适的种植业,把难以耕种的高低不平的丘岭,用人工或者机械,将之推平拉展,种植树木、果木,发展林业,增加农民收人,使农村经济发展另开新径,土地面貌有所改善,又可以改造自然,何乐而不为呢?应该说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宏远设想,最后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实施,没有落实,将林场建在后来大队部所在的地方,也不了了之了。

西韩铁路的建设,占用了村中许多土地,大挖方造成的堆土,堆积在铁路两边,属于生黄土,难以种植粮草木,又占用了大片土地,造成土地减少、荒芜,粮食难以耕种。在向上级反映及领导下,决定将铁路两边不能耕种的土地,给南边两村平均分摊一些,把他们的土地来置换一些,以减少北边村子的损失。一村已解决,只剩南村的东村一直未解决好,后由于南村东村的不同意,不知嫌路远,还是好地换了不毛之地,有反悔和不同意之意,也造成两村人多年的恩怨和不和,为此甚动过手脚。做为程纪牢来说,他夹在中间,两头受气,都认为是他处事不公,工作没做好的原因,殊不知,置换土地,是在公社的领导下实施的,并不是他个人所为。

他的父辈弟兄三人,有伯,有叔,其父为家中排二。三叔程志娃,解放前被拉壮丁当了兵,出去再也没有回来,不知死活,也未留下子女后代。据知战死在抗日前线的中条山战役中。中条山战役,是为阻挡日军南犯和西进陕西的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战斗,守卫中条山一线的是杨虎城的原十七路军,后改为第四集团军,总司令为杨虎城得力干将孙蔚如将军。赵寿山为38军军长,李兴中为96军军长,开赴中条山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这些三秦子弟在中条山抗战中,浴血奋战,英勇抗日,为保卫中华,保卫陕西及西部大后方做出了巨大贡献。三秦儿女血洒中条,战殉在抗日最前线,这是三秦人民为中华民族所作出的牺牲,是三秦人民的骄傲。这支国民党军队,实际是被共产党掌控的爱国军队,后大部分都在反共前线,举义旗,拉部队,投奔各解放区,成为人民军队。他的三叔虽牺牲于战场,连尸骨及姓名都未留存,但事迹与功勋,永远留存,历史永远铭记,永远值得后人纪念和书写。

程纪牢的上辈人中,还有一人,应是他的门族中叔叔,名叫串喜,不是他父辈的亲兄弟,可能是他的老爷的那位留下的后代,因他的父辈弟兄只三人,爷为一人,串喜只能是老爷中的一位的子女。他生活困难,一人生活,无家妻儿女。后搬到高楼村居住,后又搬回,和他们家住在一起,生活了好多年。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人生,程纪牢也不例外,由于机会难遇,使他失去外出工作的机会。人常说,人才在民间,广大农村辽阔,是藏龙卧虎之地。纵观中国历史,有多少豪杰、英雄,文人、贤达来自农村。中国历史演变,朝代更替无不有农苦田地中走出来的皇帝达贵,一旦他们有机会,就能演绎出光彩的人生和历史大戏。程纪牢虽难以和这些历史人物相比较,因时代不同,机会不同,但他如有工作的机会,给他一片天,如有伯乐相马的人,给他机遇,他一定在他的工作的岗位上,写出精彩,写出辉煌,因他是个能干的人,有魄力之人,是一个说少多干和敢于挑战的人。  201303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