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程仪凤并非出身豪

(2023-07-02 17:14:25)
标签:

历史、文化、考证。


 

  根据程仪凤墓志铭及其父程步蟾墓志铭内容,加之其它一些零碎资料,对程仪凤的家庭情况大概有所了解,他并不是像一些人说的出身豪门,而是出身偏僻之乡,一个普通之家。

  程仪凤出生于乾隆48年即公历1784年,也算乾隆盛世之年。家庭并不算贫穷,也不算富裕。父亲以行医治病为生,主要精于研究药理和著书,各府县有人患病,就请为其治病,并不以收钱为目的,以救人为主。解除病人的痛苦,也算不是为自己的子孙谋衣食、挣钱财,在当时的社会,能有如此宽大心怀,实为被人敬佩。为免除人们疑虑及病人的感谢之心,其父就专读书,不在行医,为以后授徒育人奠定基础。

  在其读书时,程仪凤的祖公出家外走,无法管理家庭。留有数十亩田地,致使荒芜,无法耕种。其父程步蟾就照管田地耕种,晚上则学习看书,著述至深夜。在其父34岁考补府学时,程仪凤祖公已86寿岁,祖母相继过世。由于家庭出现这些变故,其父的科举考学就没有了机会,本来其父将对其祖公祖母厚葬,可遇关中大旱,连续五年饥荒不断,生活艰难。在此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其父亲自授课,教授程仪凤学习。并叫其长子崇泗捐书,搞好家中田地,操办一切家务。并将家中住房以外的房子屋舍腾出,专门带授学生,教授知识。

  由于程仪凤从小聪明好学,勤奋用力。他博览群书,手抄经史与文辞,先儒格言等。能理解熟记,掌握其内容实质。在县学科举中,就获高等补增光生,於嘉庆18年即1808年参加陕西省乡试中榜,得举人。其父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获取学业,但其子在自己的教育下,能登览书中榜,成为举人,程步蟾甚为欣慰。从此,其父在乡四十多年,授徒育人不离家乡,就是府县大家,富裕人家,以重金聘用,都不为所动,坚决不去。当然现在无法查考到其培养的学生到底与多少人,有多少人成为了栋梁之才。但东西两村及周围的村镇所留下的秀才、举人、进士及官佐的墓碑不少,由于墓碑遭到破坏,能否判断这些人的授徒先生,已很困难。但要是出生、成长在那个年代的村庄周围的学子们,肯定他们的学识和进步与程步蟾有其联在的关系。

  程仪凤乡试中榜为举人时,年为25岁,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并未丢弃学业。并在其父的教书授徒环境下,继续深造。终在嘉庆25年进京会试、殿试和朝考高中甲榜,取进士资格。随即被皇帝点钦兵部,成为一名京官,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

  清朝的科举考试,不是今天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一个成功之仕,必须经过县试、府试、乡[省]试、会[京]试、殿试朝考等,一步一个台阶,一台比一台难。有的把科举成士当作终身大事,终身报考。清朝规定,不管你年龄多大,只要能考,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因为想谋官走仕途之路,这是唯一的选择,唯一的出路。

  程仪凤取进士恰是嘉庆25年,即嘉庆朝和道光朝转接的年份,嘉庆末年取士,就进入道光朝,这时程仪凤37岁,其父程步蟾已70岁。程仪凤取士不算早,也不算晚。清代科举最后一关取进士,大部分年龄都在35岁左右,也可以说清代科举是个漫长的难以爬涉之路。而取得进士,这是正途,有相当的人难以迈过此门槛,就花钱捐资,这属副途,毕竟是少数。也有相当的在社会变动中以豪杰、行伍出身为官职者。进士为科举最高者,大部分以取的秀才、举人、恭人而就结束了科举,有机会的谋一官职,大部分一生平平。只有取得了殿试取士,才有了入正途的资格,成为一阶官员。

  程仪凤在朝廷近二十年,由于其父年高,多次催其回乡养老。朝廷不允,再力劝下,程仪凤终于归乡养父。这个时候,是清朝道光政治、经济最为激烈动荡时期,即鸦片战争的前夜。其父程步蟾终年88岁。程仪凤葬埋了父亲,并为之守孝,后受长安关中书院之聘,主讲关中书院。传授知识,教书育徒,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育。道光初年,继母丁忧,他按朝廷规定,官吏必须守制。他守孝期,主讲蒲城尧山书院和崇礼书院,并和邑人王鼎大学士共同谋划捐资5000金和其它筹金2000金,共7000金,捐给尧山书院,他个人又分两次捐金共1000金给崇礼书院,建房舍和教室。两所书院的建设无不凝固了程仪凤的心血,并一再叮属当地政府,以及贫穷子弟上学。他并没有多少的朝薪,京官的腰包不是很满的,他们仅靠微薄的恩俸金过活。只有外放官,官职一省一地,都是肥缺,这在清朝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程仪凤就这一点的微薄收入,捐资助学、建校,他以一个文仕之心关心教育,扶植当地的教育水平,又主讲本邑两所书院,后又主讲省府长安关中书院。一生把有限的力量投入到教书育人当中,情操是高尚的,且是无私的。

      [2009.11.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