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书香·少年时》后记

标签:
转载 |
http://s7/bmiddle/001DiGUzty6FqT9brwOb6&690
《书香·少年时》后记
我从小喜欢书,工作后,所在的《中国新闻出版报》,又是一份报道书的媒体,可以说,天天和书打交道。三年前,工作调动,也没有离开书。收录在这本书里的文章,大多和书、报、刊有关。
大致分为五辑。第一辑,是作家印象记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多是有感而发。写他们之前,一般要做很多功课,这样才能写到位。我不敢期待,写了他们,就读懂了他们,但是,我也不希望,被写的人看过我的文章后,还说我没有读懂他。
第二辑,写了我敬佩的十位大家。当时,是应浙江《小学生时代》杂志之约,为小学师生所写。我尽量写出他们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写这组文章,也是向他们致敬和学习的过程。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成功真是有理由的。不管岁月变迁,他们的精神不朽。
第三辑,主要是我读书、买书生活的文章。为自己写,写自己,我最喜欢写这样的文字。我2012年出版的《喜欢书》,也多是这样的文字。写的时候,没有想着要发表,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无拘无束。
第四辑,应约为朋友或报刊书写的文章。就写作来说,儿童文学是我的主业,已占去了我工作之余的绝大多数时间。所以,我很少答应写评论的文字,因为,我要认真读书,我写得很慢。但是,我如果应诺了,会尽力写好,不能说每一篇都竭尽全力,但绝对是用心的。我想我如果随随便便,看的人一定会感受到轻率。那样的文章,我不喜欢。
第五辑,是十多年前发表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书情周刊》及其他媒体上的文章。2001年春天,《书情周刊》编辑冯威、谢光军希望我在他们的版上开专栏,每两周一篇,让我受宠若惊。我那时大学毕业没几年,只是喜欢书,文字还很幼稚,他们看重我,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本来我们商量好了专栏名字,后来领导没同意,专栏就一直没有名字。这样的文章大约写了四年。
我的大学同学刘晓璐当时还在《南方日报》读书版做编辑,他们有一个专栏,叫“三地书情”,从2002年起,约我写北京的图书情况。后来,李贺接替他的工作。这个专栏好像也写了两三年。还有河南《大河报》读书版的赵瑞莹,应该是从《南方日报》看到我的这些文章的,她也约我给他们报纸写。所得稿费都用来买书,真是“卖文买书”。
书里的这些文字,也有朋友称它们为书话,于我来说,更像是一棵长满书的大树落下来的叶子,一片一片。感谢海天出版社和编辑李向群老师的不弃,使我终于有机会,把它们聚拢在一起。我读书不多,写得更少,明眼人一看这些叶子,就知道连着的根系并不发达。但毕竟是一棵树,挺立在那里,诉说了我的成长和经历,我有勇气把它们展示出来,是我还想通过施肥、浇水、修枝、剪叶,让这棵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我真的希望,将来写得再好一些、再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