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与读书(再说禅意35)

标签:
少木森禅意诗文化杂谈 |
分类: 文化随笔 |

不管日常事务有多忙,几乎每一天我都要抽出时间来读点书或者写点东西。当读书或写作不太功利时,它们就变成一种放松,一种消闲的享受。在这样的时候,我就常亦真亦幻地感觉到自己头顶的天空很静谧,很蔚蓝。我为此写过一篇短文,有这么一段话——
无论你生活中有多少磕磕绊绊,多少不尽人意,只要你放松自己,明心净性,任微风轻柔抚摩你的全身,任郊野空气清新着你的呼吸,所有的烦恼都飘飘缈缈了,你心灵的世界一下子变得纯净而透明。
我想,这种放松一定意义上恰恰是“心性”的冶练。你是喜是悲,或烦或累,在这里一概被淡化了,一概走向轻松淡泊。此时,你虽不养鸟而可能鸟语盈耳;虽不种花而可能花香扑鼻。你会不由自主走向自己情感世界里最为清新的一隅。如何永葆这清新呢?我想,不外乎于安详之中时常审视自己不灭的良知,无非份之想,无强人之难,仰则无愧于天,俯则不怍于人。得之失之,顺应自然;成败毁誉,泰然处之。心,如一泓活水,清可鉴人……倘能进入如此境界,哪怕“心难常无事,心难常清”,只是暂时性的放松或躲避,也确会去掉许多无谓的烦恼,久而久之,或可培植起人生一种从容而自由、诚恳而笃实的作风和气质。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呢?梁实秋先生如是说——
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者必定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薰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身陷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
古往今来,确有一些人心境博大,正气充沛,智慧浩荡,德懿圆满,素来心中充满阳光,我们羡慕他们,羡慕他们的人生境界。我们不妨放松放松自己,从事务中暂时摆脱出来,想想他们,读他们的书,读他们的传记,读他们的人生,与之神交,甚至努力让自己效法他们……唉,这样想想挺好,此刻,我们和他们一样了吗?像一轮太阳,暖融融光灿灿坦荡荡了吗?尽管季节正冷雨霏霏……
然而,有的时候,读书时也有迷惘,读书也为麻醉自己,一如约上一群意气相投的人把酒唏嘘,感喟世道人心,其实也以一种方式安适自己的灵魂。特别是面对太快的发展,人有时摆不正位置,心里惶惶,心里不安,无所适从。这——更需适时读点书,诚如适量喝点酒一般,放松自己,安适灵魂。
夏目漱石曾说他喜欢静下心来读点诗,读那些使心灵暂时脱离尘俗的诗。他还说,与朋友小酌时,一道读诗咏诗,更是一种愉悦,一种安适,可以一种尘俗生活的方式而暂时脱离尘俗。这种生活方式禅意悠悠,这种人生境界意味悠长。读夏目,而有了我的禅意诗《读书的姿势》!倘能“尚友”夏目,得其境界之一二,何等之功德也,何等禅意也,何等之愿足也?!
读书的姿势(禅意诗)/少木森
读书为了沉醉自己
一如
暮色苍茫
雨帘
隐没的树影
虚饰的花也见不着了
归途的众鸟
仍在向前奋飞
假如你在字里行间
所有人生姿势
也许就如你在哪一天对我耳语------
风吹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