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与历史(再说禅意24)

标签:
少木森禅意诗杂谈 |
分类: 文化随笔 |
现如今,诗界时兴“新诗百年”、“百年新诗”此类话题。一位诗友来约,说他将编一本《百年诗品》的书,入选诗人每位提供一首诗加一个“创作谈”,以供品读。我如约给了《渡头》一诗并加上一个已在刊物上登过的原有“创作谈”。
几日后,诗友回复说:“诗不错,就它了。创作谈最好换过,说得太实了,还在生活层面上说。能否在文化层面上说?兄的诗有古典风,说说这方面更受欢迎。”
遵友人此嘱,我新写“创作谈”,或许这不是我当时写此诗时触发我的那个“灵感”,但细细一想,它还真是我这诗的真正“营养液”,没有这些文化背景、文化营养液,一定不会有我这一首小诗。现把两个“创作谈”和《渡头》一诗都呈献于此,除搏诸君一粲外,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以此而对“禅意与历史”做一番思悟!
我觉得,这多少有点儿悟性在,有点儿禅意在。
依友人这话,我搜肠刮肚地想好一阵子,终于想起了台湾大诗人余光中的一个说法:读诗的人有三种,读者、学者和诗人。读者读诗如赏花,看个高兴就行;学者读诗如寻美,一定要找到美,还要能说出究竟;诗人读诗如找妻,欲与之共同生活,还共同促进(余光中语的大意)。
好,想到这一层就好办了,我循此再想下去,就想起了苏东坡那首极著名的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它还真是我这诗的真正“营养液”,尽管我写作时不一定想到它,但它做为一种文化底色,始终在影响着、滋润着我写作。没有这诗的滋养与启发,一定不会有我这一首小诗。一句话,多读“百年外”的诗句词句,或许写出来的句子就可能像诗句,更高一点企盼——那就是让自己写出的诗句真带上点儿古典味。
《和子由渑池怀旧》/宋·苏轼
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渡头》(禅意诗)/少木森
远行的人远在秋雨里了
就像一只鸟雀飞去
争渡
却是
也许
辨认你所走的方向
你的心情
然而过去的历史早已忘却
一只鸟飞回渡头
是不是原先远去的那一只
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