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同花——雷同着开[教育闲笔4]

标签:
教育随笔少木森旧作杂谈 |
分类: 教育闲笔 |
可是,十几二十年过去,回首一看,感喟还是感喟!觉得这幼稚可笑的话还想再说,还可再说起!您说,这,这——我们这教育怎么啦?感喟悠长啊!
遗憾的是,我没有读过她的《肉体与灵魂》全书,无法了解她的全部观点,如今从其他材料中得其人生经验与感悟,只能算是片鳞只爪罢了。然而,即便如此,她所说的“最大优势”竟然是因为“没有上过商学院”,读之,足可让人感喟!
联想到这样一些社会现象了:许多我们所熟悉的文学巨匠中真的少有科班出身,体育界的球星也多不是“学院”培养出来的……一位体育记者说过一句颇为尖刻的话:“体育学院里没能培养出‘球星’来,但却输出了不少喋喋不休的足球评论员”;一位作家也一语中的地说过这样一句话:“中文系学生的文学创作,大多失之于循规蹈距。”这不正是说,“球星”的优势、文学家的优势恰恰在于没有受到“正规的学院教育”吗?就像罗迪克这样成功的商家,恰恰得益于没有上过商学院!
按罗迪克的观点,似乎上了商学院就没有了激情、爱和关怀。这样的观点,可能太极端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某些教育行为是抑制创造创新,或者有害于创造创新的。
在第4次全国少代会的“创新小能人论坛”上,天津小代表出语尖锐:“老师怎么讲,我们怎么听,学生不过是copy(复制)一下课本。”“语文造句都是整齐划一的。有一次老师说月考很可能要用‘拾金不昧’造句,让我们背一句话:‘我拾到钱包交给了老师,老师夸我拾金不昧。’结果外班老师判完卷说,你们班遇到财神了,50个人都捡到了钱包,连捡钢笔的都没有。”孩子希望成人给他们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而绝不是这样“填鸭”式填充他们的创造思维空间,折断他们想象的翅膀。
陶行之先生早就说过:时时都是创新之时,事事都是创新之事,人人都是创新之人。成功的教育,应该懂得启发受教育者的心智,去创造,去创新。
曾经,《学习的革命》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走进一个个家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教育存在着弊端,他们急切地寻求一个个改良的方案:素质教育、减负、课程改革等等,还有了一些专门的教育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等等……但这一切并不应该是刻意而为的一种形式,记得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听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闻”,某地教师开“启发式教学公开课”,一开课就这么问学生:“谁能告诉我‘春风杨柳……多少条?’”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万千条!”教师又问:“那么,‘六亿神州……什么尧?’”学生喊破天似地答:“尽舜尧!”这样的教学实在是对启发式的一种歪曲、误解,甚至亵渎。不幸的是,这实在已经不仅仅是个笑话,而恰恰是我们某些启发式教学的典型概括。再看一个例子吧:国外教育专家来某地进行艺术教育交流,在一节低年段的图画课上出了一道题,让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画“圣诞节”。全班51个学生无一例外地画了圣涎树,只是树上悬挂物和颜色有点儿不同罢了。专家又出了一道题让孩子们画《我们的国家》,这可是一个不容易画的题目了,孩子们不知道该怎么画,最后还是老师启发说:最庄严最神圣的是什么地方呢?于是,孩子们都画了天安门。这种高度的统一雷同和没有创新意识,让国外教育专家十分吃惊。一位国外专家事后说:“以前,我对中国有高度统一的思想是抱怀疑态度的,没有想到,原来有这么雷同的教育”。而我们的一位专家戏谑地说:不是说儿童是花朵呀!那不成了“雷同花——雷同着开”啊!
还给学生一个纯净的天地,让想象的翅膀自由地、激情地飞翔吧!
这是"禅意少木森"公众号,长按下方二维码,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