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教你成一名公民[教育闲笔6]

标签:
教育随笔少木森旧作杂谈 |
分类: 教育闲笔 |
![谁教你成一名公民[教育闲笔6] 谁教你成一名公民[教育闲笔6]](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感喟悠长】陆续贴出这一组“教育闲笔”,这文章全是旧作,十几二十年前的作品了,那时候很是年轻,当普通中学的老师,教高三的课,年年留级,美其名为“把关老师”,算是光荣的事。自己对当时的教育却有不少“受害感”,于是就有许多感喟!或许——说的只是很幼稚可笑的话!
可是,十几二十年过去,回首一看,感喟还是感喟!觉得这幼稚可笑的话还想再说,还可再说起!您说, 这,这——我们这教育怎么啦?感喟悠长啊!
闲聊中,说到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教育的问题,就想起了一个“编派”中国留学生的故事:他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与一位美国藉同学恋爱了,有那么一天他与女友压马路散步去了。路过十字路口的斑马线时,红灯亮了,他们都停下来观望一下,他发现公路上并没有来往车辆,空等着干啥?他瞅空儿一哧溜就越过了马路。回头一看,女朋友却还在认真等着,直到红灯换成了绿灯,她才走了过来。他走过去还想说一说她,让她灵活点儿变通点儿,没有一辆车就不要空等绿灯了。可是,女朋友再没有给他机会,扬扬手和他拜拜了。用他这位美国的女朋友的话说:“一个连起码的法律责任意识都没有的人,能对未来的婚姻家庭负起责任吗?”这件事触及了他的灵魂,从此以后,他过马路绝对红灯停绿灯走,模范遵守交通规则。回到北京工作后,他又找对象处朋友了,是一位中国的硕士生。有那么一天,他们也压马路散步去了,又遇上斑马线那头的红灯亮。他认真等着,直到红灯换了绿灯才走过去,而女朋友一见公路上来往车少,早已经一哧溜顺利通过了。他赶上了女朋友还想跟她说说遵守交通规则的事,女朋友却说我们分手吧!为什么呢?用女朋友的话说:“跟上你这种连一点点灵活性都没有的人,可靠吗?”
中西对比,多么生动的暴露出我们“灵活变通”所遮蔽的正是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的薄弱。我就奇怪,要说一个受教育的人所上的“政治课”的时间,中国绝对不短。粗略算一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本科、到硕士、到博士的学习课程中都有政治课,占总课程比例约在三分之一以上。为什么却连起码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都如此淡薄呢?
想起了我们教科书里一篇给人印象至深的课文《狼来了》。课文内那个牧羊的孩子,先是出于好玩,在狼没有来的时候,两次说了谎,大声喊叫“狼来了,狼来了。”大人们闻讯两度赶来驱狼救助,两次扑了空。等那孩子第三次大喊狼来时,两次被骗的成人们当然有理由认为又是那说谎的孩子的恶作剧,有理由不再理他了。结果可想而知,那说谎的孩子被狼吃了……这应该是一个外国的寓言故事,我们改编了它,并非常慎重地拿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对于孩子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很直观生动、很有效的道德教育:不能说谎,说谎会被狼吃掉的。可是,往深里一想,这是不是恰恰是我们教育模式的失败或者说欠缺呢?当孩子长大后,发现说谎并不一定会被狼吃掉,甚至在社会生活中还不断有人说谎才得到好处,得到大好处时,我们的道德教育还能不能在他的身上起作用呢?留心一下就可以发现,我们的道德教育实际上几乎都是这么明显地引入“功利”意识的,典型的模式就是:“人要高尚,要提高思想觉悟”,“人要厚道”,“老实在不吃亏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呀”。可是,实际生活中“恶人当道、好人不平安”的现象常有,这教育实效也就不能不被大大削弱了。当然,补救的办法是强调善恶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这,有一定效果,却也显出这说教本身的心虚和脆弱。
我们在人格塑造中,就是这样,功利性、说教式教育多了些,而反思式、自省式的教育确实少了些,人的自觉意识也就较难形成。比如,就是“最具根源性”的世俗化宗教意识里,我们大多为“功利性”的:我来求菩萨,管我是好人还是恶人,管我求的是赌博还是贩毒,反正我给您香火钱,向您叩头了,许下愿了,您保佑我吧!您保佑我如愿偿了,我就来报答您,多给香火钱,甚至给您重塑金身、重新建庙……这和世俗中的求人办事模式又有什么两样呢?如今我们常说“性格即是命运”,“求人不如求已”,这在国外信徒那儿似乎体现得好一些,他们在“主”、“上帝”面前忏愧,把自己的行为反思一下,请求“上帝给我力量,让我做得更好”。他们的宗教意识里当然也有“善恶相报”的内容,但这种“求已式”的“忏悔”、“反思”、“精神家园的回归”、“人格的完善”,无疑更有助于人的自觉意识的形成。
在国外,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上的教育,似乎也更多地强调直接的社会性、实用性和人格本身的完善。举一位学者说过他在加拿大讲学时见到的“雪后景观”为例吧:加拿大多雪,每一场大雪暂歇时,家家户户都有许多人出来扫雪,把自家门前清扫得干干净净。据说,加拿大法律规定,如果雪后居民门前道路结冰未清扫,导致行人摔倒摔伤,一切后果由住户承担。这法律的严明,使家家户户勤于扫雪也就容易理解了。可那扫雪的人是从不越界去扫别人的门前的雪的,真正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在我们看来,或许就叫自私了。但加拿大人不这么看,他们说这不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法律问题,如果你想做好事扫他人门前雪,其实你是侵犯他人的权利了……这种直接的社会性、实用性,其实是更易于渗透为人的自觉意识的。对他们来说,不遵守道德和法律,是一个公民的不应该的事,人格不完善的事,因而是自觉的事,而不是冥冥中会有报应的事。这种教育也会有其脆弱性,可能还有一定的放纵性,但比《狼来了》的教育,孰优孰劣,恐怕无需讨论了。
再看看两类不同的教育吧。在中国许多城市的公园、绿地,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牌子:“严禁摘花,违者罚款!”可摘花者,随意践踏草地者,仍然不少。而在国外,我们经常可以看这样一类牌子:“热爱公园的人,请让鲜花留在园子里吧!”这话并不严厉,其效果却优于我们的一道道禁令,原因就在于它面对的是有自觉意识的市民。我们的许多市民素质较好的大城市的绿地管理,如今也都引进了这种做法,而且也都开始有了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