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崇高教育的尴尬 [教育闲笔1]

(2018-04-01 06:06:55)
标签:

教育随笔

少木森

旧作

杂谈

分类: 教育闲笔

 崇高教育的尴尬 <wbr>[教育闲笔1]


【感喟悠长】今日起贴出这一组“教育闲笔”,这文章全是旧作,十几二十年前的作品了,那时候很是年轻,当普通中学的老师,教高三的课,年年留级,美其名为“把关老师”,算是光荣的事。自己对当时的教育却有不少“受害感”,于是就有许多感喟!或许——说的只是很幼稚可笑的话!

可是,十几二十年过去,回首一看,感喟还是感喟!觉得这幼稚可笑的话还想再说,还可再说起!您说,这,这——我们这教育怎么啦?感喟悠长啊!

 

     崇高教育的尴尬 [教育闲笔1]

少木森

    在《中国青年》上读到张超俊一篇文章,极短,却也极妙,全文抄录于此:

 

    语文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叫《2020年回母校》,要求大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一个男生是这样写的:“2020年秋天的一个上午,我坐着卡迪拉克房车,带着美丽的女秘书,揣着大把大把的票子回到了母校。我干嘛去了?捐款去了。校长带着全校师生夹道欢迎我的到来。我看见,校长的脸笑得无比灿烂,就像秋天的红苹果……”

    老师阅完作文后,把男生叫到办公室面谈。“你要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观!”老师教导说。

    那位男生于是重新写了一篇:“2020年秋天的一个上午,我骑着一辆‘嘎嘎’作响的自行车回到了母校。我干嘛去了?请求赞助去了。校长的脸色很不好看,只有语文老师善解人意地递给我一张50元的人民币,并且鼓励我自学成才再就业……”

 

    学生这么一重写,我们的阅卷老师是不是满意了呢?不好说吧。是的,不好说!

    我们的学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了这样的本领:捡老师、家长等大人们想听的、允许说的来说。所以,要他们写,常常会有这言不由衷的作文,比如什么远大理想,拾金不昧,等等,从小学起,每位学生都能写出一套套;要他们说,还会有许多慨而慷的言不由衷的演讲,会有许多“漂亮话”、“崇高话”……

    要说教育的基本任务不外乎“教与导”,也就是要让学生增长知识,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吧。用一位著名教育学家的话说:就是“给学生以见识,给学生以人生理想、人生激励”。那么,怎样才能长见识呢?除了接触社会,联系实际来读书,别无他途。不要指望关起门来,远离社会,与社会脱节,终日拿一些“漂亮话”、“崇高话”能培养出学生的理想与见识!就“激励”而言,也不例外。正面的引导当然是重要的,但真正能对人起到“激励”作用的,是那些实在而可信的现实,以及对现实具有概括意义、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理想,而不是别的,不是脱离现实的假话、空话、大话、漂亮话。 

    但是,我们的老师要说真话很难,有人会指责你庸俗。会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哪能整日淹没于庸俗的现实中”,哪能说一些“低俗”的话?比如这位批改作文的老师,或许他也欣赏、羡慕能够“坐着卡迪拉克房车,带着美丽的女秘书,揣着大把大把的票子回到了母校捐款”的学生吧!但他不能说欣赏,不能让那样的作文“过关”,他得说一些“正确的理想和人生观”之类的“高尚话”教育学生。哎,这下可好,学生干脆“低俗”甚至“颓废”到底,准备在二十年后到学校请求“救济”,噎得这“不低俗”的老师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就是这样,让老师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再说,现行的体制也在促使老师做为教育者自身品格的虚假和不真诚。一面教育学生理想高尚、诚实信用,一面又为迎接上级检查,不惜发动学生集体弄虚做假;或为拍电视出镜头而导演虚假采访,鼓捣虚假新闻,背诵虚假台词……

    我们的家长要说真话也难!因为他们望子成龙心切,哪怕自己心中常有一些“低俗”的想法,也常有一些“低俗”的行为,他们也会尽量在孩子面前说些高尚的话、表现得高尚些,孩子越小他们就越是灌输那些漂亮而崇高的东西。现有教育督导检查体制,也时常要家长配合,鼓捣出一些崇高而虚假的东西……

    结果是,孩子在渐渐长大了,辨别能力在不断增强,见到了老师、家长日常生活中的言行相悖,教育信用也就渐渐瓦解,“高尚的理想”又能维持多久呢?!记起一次省级教育理论研讨会上,一位专家说的一个“理想递减”的公式,他说:上幼儿园时的梦想是当总统,上小学梦想当部长,上中学梦想当市长,上大学梦想当局长,大学毕业二三年后只想当家长了。话或许有些偏颇,也不好听,却是那样意味深长!如今,是有不少教育有心人看到这个问题了,注意到这种“崇高教育”,其实说难听了,是一种“伪崇高教育”,它可能导致““二重人格”的产生,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久而久之,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话了,进而是什么都不信服,什么都不在乎,不往心里去,还能真有理想与坚定的的信念吗? 

    还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孩子与社会的隔膜。“大人们”先是以“崇高”、“漂亮”的话,导致孩子不知不觉中“脱离了现实”,把现实美化了、崇高化、诗意化了。而渐渐长大后,他们会听说或直接接触到一些并不美好、并不崇高、并不诗意,甚至可能是残酷的、低俗的、甚至是肮脏的社会现实。他们迷惘了,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呢?为什么不能纯净如校园、纯净如家园呢?紧接着,“大人们”也在担心着:纯洁、没有社会经验的孩子步入社会,怎么能适应这个社会呢?于是就开始告诫孩子们:社会很复杂,学生生活相对简单,你们要有思想准备啊!这才开始一遍遍道说出社会的许多阴暗面来了,言之凿凿,似乎这社会到处是腐败,随处是陷井,这就又在孩子未步入社会就先被吓一大跳了。高尚的人哪里去了?高尚的理想都哪里去了?孩子们也就心虚虚地认为:社会太复杂了,我这样一个长期以来从家庭到校园两点一线地生活着的人,能够适应这么复杂的社会生活吗?孩子们对于社会的理解也就是隔膜的了,防备别人、保护自己的心态遽然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隔膜就进一步加深了。

    其实,迈向社会的那一步真的很令人恐惧吗?未必。当然,这需要我们警惕那种“教育与现实脱节”的倾向,我们才有可能从源头上消除孩子与社会的隔膜,或许也才多少可以避免“理想递减”的尴尬吧!

(是一篇长文的一小节,发表于《教师博览》2007年第3期)


这是"禅意少木森"公众号,长按下方二维码,请关注!

         以禅眼观物,以诗心生活


        《读出的禅意:2017年度禅意诗选读》征稿启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