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的禅意:2017年度禅意诗选读》初选(10)

标签:
少木森禅意诗文学/原创年选杂谈 |
分类: 禅意诗精选及评述 |
《读出的禅意:2017年度禅意诗选读》初选(10)----
所有的生物都逃脱不了时空的束缚,人自然也如此。所以,人免不了要探究时空的问题,于是就形成了人类的时空观。就诗人的时空观来说,往往是通过直觉性的体悟,超越俗常的时空思维,与天地古今相融相通,从而内化为人的主体超验的时空万物和时空境界,极具主体性、超越性和直觉性的特点,因此,“穿越”就成了其常用的方式,依着诗情诗境,更依着诗人此情此景中的主观体验,古今中外任其穿越往返,自由逍遥,飞扬着情绪与思絮。
蒲阳河《五月的桃园》正是如此!它——够“穿越”的!“一场盛大的花事/隐匿。唐诗/打马驰回长安/宋词,坐轿退入汴梁// 枝桠间,鹊鸣穿过/愈发肥厚的绿色/不时掀开,民国的衣角”。时间上,一会儿是唐朝,一会儿是宋朝,一会儿又是民国了;空间上,一会儿是长安,一会儿是汴梁,一会儿又该是南京或北平吧!其实,诗人只在桃园里,只在五月的桃园里“参悟时空”。这么说吧,诗里时空的穿越与转换,完全只是想象,要传达的往往是诗人的情绪与思想。诗人如此借助诗行的驰骋穿越来表达自我感受和主观情感,说到底是一种抒情和释放。但愿——释放后就平静平和了,就如诗人所参悟的那样:“人世间的五月,一条/参悟的时空小路,日子/正从青涩走向成熟”。
蒲阳河这一组诗对“时空的参悟”,除了借助“穿越”外,还借助“追忆与默想”而参悟着时空。诗人面对“枯草”,诗绪飞扬,追忆着:“这只是岁月的一缕白发/亦或是时光的一次轮回”(《枯草赋》)。诗人同时也默想着: “或许没有开过一朵花/枯黄的草茎/依旧挺着往事的烟云/散发泥土的芳香”。“尽管没有长成一棵树/每一条根须/依旧藏着生活的风雨/系牢成长的年轮”。这追忆,这默想,透出的是时空不二、物我合一的哲思,抒发的是沧海桑田、眼底乾坤的情怀。而后,诗人如此说:“谁能看透冬天的假寐/谁能听懂春天的醉语”。诗人最终要表达的或许是对时空阻隔的遗忘,心平气和,不记春冬,从而抵近禅意。
蒲阳河写时空,其实与许多人一样,就是把时间与空间纠缠起来写,以时间换空间,或者以空间换时间。总体上他还是写得比较顺溜,比较无痕的。你看,他写时间——“四月”,是以池塘(空间)来置换的,蛙鸣、水面、柳絮、暮色,这些都是空间,但置于“四月”这时间来写,就有了特别的诗情画意,甚至是禅意:“只有蛙鸣/浮在水面上/高声部/像飘飞的柳絮/低音处/似垂落的暮色”(《四月的池塘》)。尤为可贵的是,诗人不只满足于此,他继续抒写时间,但仍是与空间纠缠着来写:“远处”——这是空间;“杏花开了/桃花开了”——这既是时间,也是空间……就在这样的空间与时间的纠缠中,诗人推出这样一些有禅意的诗句:“还没有一棵草/能拱破/这柔软的池面/曾经的/那叶荷呢/是否正在/用纠结的淤泥/磨砺/一只尖尖的角”。这个“用纠结的淤泥磨砺”的一只小荷的尖尖角,真给人清新与禅意的感觉。(少木森)
附:蒲阳河《五月的桃园》(四首)
五月的桃园
一场盛大的花事
隐匿。唐诗
打马驰回长安
宋词,坐轿退入汴梁
枝桠间,鹊鸣穿过
愈发肥厚的绿色
不时掀开,民国的衣角
多少相遇,又一次
结成一颗颗青果
人世间的五月,一条
参悟的时空小路,日子
正从青涩走向成熟
四月的池塘
只有蛙鸣
浮在水面上
高声部
像飘飞的柳絮
低音处
似垂落的暮色
远处
杏花开了
桃花开了
还没有一棵草
能拱破
这柔软的池面
曾经的
那叶荷呢
是否正在
用纠结的淤泥
磨砺
一只尖尖的角
北方的四月
天愈发薄了
一夜的雨声说些什么呢
飘落的花瓣
是春天寄出的信笺
雨做了快递
冒出的嫩芽
是泥土说出的话语
雨打破了僵局
清晨的鸟鸣
不染一丝尘埃
洁净的
如昨夜的雨
洗尽夜色后
挂在天际的晨曦
枯草赋
这只是岁月的一缕白发
亦或是时光的一次轮回
或许没有开过一朵花
枯黄的草茎
依旧挺着往事的烟云
散发泥土的芳香
尽管没有长成一棵树
每一条根须
依旧藏着生活的风雨
系牢成长的年轮
谁能看透冬天的假寐
谁能听懂春天的醉语
原载于《诗词》2017年第3期
诗人简介:蒲阳河,原名杨文彪,男,1970年出生,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中国作家》、《山东诗人》、《荷花淀》、《新诗大观》、《当代汉诗》、《辽西风》等多家报刊。有诗集《静静的蒲阳河》出版。
诗人诗观:我在诗歌里喜怒,哀乐,思索。诗在我心里生动,形象,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