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的禅意:2016年度禅意诗选读》初选作品(26)

标签:
少木森2016年选禅意诗戈三同文化杂谈 |
分类: 禅意诗精选及评述 |
《读出的禅意:2016年度禅意诗选读》初选作品(26)
牧羊及其他(组诗)
戈三同
【读稿手记】禅是什么?依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见解:“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以此来读戈三同的《大雪》颇见禅的机趣。“当落在枯草上的雪,落在羊/仿佛安了马达的卷舌上/羊从里到外,就全白了”。雪是动的,羊也是动的,甚至那羊舌头“仿佛安了马达”,是极动的。然而,那雪落在羊舌上,让一只羊全白了。这样的意象怎么读,都是静的、寂的,是动中的极静,空寂而悠远。“雪还把山峦/渐渐染成更大一群羊”。这样述写,也可见动中的极静和静中的极动。还有那个站在雪地里的牧羊人,一动不动地让白茫茫的雪落身上,像是谁堆的雪人,是极静的。而极静之中,那两只黑眼球转动了一下,便产生了静中极动的机趣与禅意。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以心念不起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戈三同的《牧羊人》似乎试图述写这种“对境无心”的境界。草地上的牛羊,山巅上的马,一头雄视四野的大蒙骜,都是他家养的,对此他自然有喜乐心意。甚至,天空上悠来晃去的几朵云,好像也是牧家养胖的。对此境时,喜乐心意也油然而生,然而,这心意可谓悠远飘逸,不尘不染,“哦,牧羊人,盘坐在石头上/只欠了欠屁股,他养的无边空廓/往前又挪了挪”。这种境界,就是禅的境界。戈三同把个人修炼的体悟心境融入对牧羊人的述写中,使这诗化的牧羊人形象透闪着一种禅光佛影。
禅意诗往往这样——既让人觉得机趣灵动,又提供了观察事物的深邃哲理观照,而且往往是理事互照,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一切都如同天珠交涉,互映互证,融彻贯注。“水洼是安静的/水洼又是涌动的/水洼在低处其实存留不了几天/但现在它是存在的//风没有一刻停止对水洼的吹拂/阳光也没有停止蒸发/水洼还没有足够的能量抵御这一切/水洼还不是湖//几滴雨打在将逝的水面上/天空和鸟影荡漾起来/对于蚂蚁飞虫和微小的众生/水洼又是波澜壮阔的”(《小水洼》)。你或许读不出哪一句在专意说理,但整首诗读来,的确,理在其中,理趣充沛。可以说,在这诗中你能发现事物高度有趣,却又感到文字似乎不足于表达,于是,就以文字留白方式,让其空阔。而填补那空阔处,使得空阔处充盈饱满起来的,恰恰就是“理”,是文字前后的理趣与禅意。(少木森)
牧羊人
草地上的牛羊,山巅上的马
一头雄视四野的大蒙骜
都是牧家养的
天空上悠来晃去的
几朵云
好像也是牧家养胖的
哦,牧羊人,盘坐在石头上
只欠了欠屁股,他养的无边空廓
往前又挪了挪
当落在枯草上的雪,落在羊
仿佛安了马达的卷舌上
羊从里到外,就全白了
雪还把山峦
渐渐染成更大一群羊
那个牧羊人一动没动
似乎静等,把一场白茫茫的大雪
穿在身上
那两只黑眼球
转动的时候
很谁像堆雪人,摁上去的
路边,一头牛
在啃尽一蓬张扬的秋草后
晃晃悠悠,卧下来。它溅起的飞鸟
是打在这个秋日脸上,稍纵即逝的斑
大地是空阔的
牛腹是空阔的
其实秋天,才是一头巨大的牛
沉稳、壮硕、线条粗犷
它散发出的体香,无比辽阔
远远地,草坡上几个来来回回
忙碌的人,像几只飞虻
叮在牛脊上
小水洼
水洼是安静的
水洼又是涌动的
水洼在低处其实存留不了几天
但现在它是存在的
风没有一刻停止对水洼的吹拂
阳光也没有停止蒸发
水洼还没有足够的能量抵御这一切
水洼还不是湖
几滴雨打在将逝的水面上
天空和鸟影荡漾起来
对于蚂蚁飞虫和微小的众生
水洼又是波澜壮阔的……
山上的石
那些突兀又遍布山坡
让登山人的脚
躲闪又绕开的怪石
横陈如兽
现在是下山的时候
那些怪石
好像
根本不是怪石
它托住我们
一路的闪失和踉跄
像伸出的手
搀扶着我们走下山来
艺
羊头很好吃
如果兴致不减,把啃净的羊头
稍加处理嵌于墙上,是一种艺术
而羊,一辈子都在低头吃草
想不到,会有一天
站在某个高度,让人仰望
就像平时
羊用这个高度
频频仰望我们
个人诗观:诗歌喜安静,拒绝一切浮躁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