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的禅意:2016年度禅意诗选读》初选作品(12)

标签:
2016年选禅意诗少木森文化万重山杂谈 |
分类: 禅意诗精选及评述 |
链接:征稿启事
《读出的禅意:2016年度禅意诗选读》初选作品(12)
且听风吟(组诗)
万重山
【读稿手记】诗人万重山这一组诗,并没有一首首直接写“回家”情结,却一首首让人读出“回家”情结。比如,《瓢虫或其他》如此写来:“没有那么多的诗/也没有那么多诗的天空/我的缘分/正/渐渐被逐出归途/而你,只想拒绝花香/拒绝渴望的靠近/在春风又度的左岸/以一枚漂泊的票根/试图安葬我的眼睛”。诗题与诗句都没有直接写“回家”。我的一位朋友,知名作家海迪,却一下读出其“回家情结”,海迪这样评说:“不得不说好。有一种缠绵悱恻,有一种来去两难。我们以前总是说,不如归去,大约是这种意思吧。”
海迪点到一个关键情结——不如归去!我觉得这也是诗人万重山一整组诗的关键情结,我们不妨选几首诗简洁分析一下——《诗蝉》说:“我一路走来一路吟唱,为自己的天空点赞/在一个苍茫季节的尾端/不意被伊人/捎带到远方”。你看,从“自己的天空”即自己的家园走出了,“不意被伊人/捎带到远方”。迷失于伊人,迷失于他乡。于是,有了《日子》的咏叹:“躲在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暗自神伤/那些纷纷坠落的旧时光/没有风/也照样被风干”。真如海迪兄所说“有一种缠绵悱恻”,感人至深。接着,诗人万重山正面写《回家》了:“而她,永远在路上/独自过着亲山临水的除夕/她知道,她敌不过梨花之落/浩大的春风,将把她卷入另一场雾霾中//这,世间最纯净的女子/最终弥漫成/我指尖的灵魂”。这是写回家,其实也是写“回归之难”。
这些诗句让我想起了明代高僧憨山德清的诗《偈颂》:“滚滚红尘古路长,不知何事走他乡?回头日望家山远,满目空山带夕阳。”这滚滚红尘路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人迷失其中,到处漂泊,远走他乡,日久时长,逐渐把他乡当故乡了,虽然有时也会回头望望故乡家园,可那家山多么遥远,只让人在夕阳下,满目空山,怅然若失,回家多么难啊!
禅者言家,是有深刻寓意的,那就是精神家园,就是每个人的澄明自性,回归自性,是一个人一辈子不断修行的事。禅宗的哲学框架,简单概括就是“四论”:本性论、迷失论、开悟论和境界论。在禅宗看来,人的本性澄明;然而,人在红尘中生活,往往在尘缘物欲里迷失了自己;所以必须修炼开悟,找回自已;一旦修行有成,一日顿悟,自然本性发扬光大,自性澄明,成佛都可以了。历代禅者与文人,都喜欢用“家园故乡”与“游离他乡”这两个意象来拟比禅宗四论,人的本性澄明,即是人在温暖家园。而人不易守住本性,逐物迷已,于是,就从家园出走,流泊他乡,反认他乡是故乡。所以,禅者引导人千般万般锤炼与修行,无非是要唤人回家,回归自性,回归精神家园。修行人一日顿悟,一旦回归,则是归家稳坐,自性澄明。可以说,诗人万重山这一组诗体悟的正是禅宗的这一些哲理禅意。在诗人看来,如果能够回归精神家园,守望精神家园,那是何等的境界呀?“阳光刚好/睡莲还睡吗//在可有可无的星空/我像一滴露/聆听枯荣的岑寂和/悲悯”(《禅》)。
我这样读,不知道是否读出了诗人万重山的创作本意或其不自觉隐于诗句中的情绪与潜意识。呈于诗人与读者面前,诸君正教。(少木森)
诗 蝉
我的声音是黏连的
带着斑驳的日影,和吹弹可破的痴念
我一路走来一路吟唱,为自己的天空点赞
在一个苍茫季节的尾端
不意被伊人
捎带到远方
回 家
而她,永远在路上
独自过着亲山临水的除夕
她知道,她敌不过梨花之落
浩大的春风,将把她卷入另一场雾霾中
这,世间最纯净的女子
最终弥漫成
我指尖的灵魂
日 子
擦干字里行间的殷红
你何尝不是这样
躲在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
暗自神伤
那些纷纷坠落的旧时光
没有风
也照样被风干
禅
阳光刚好
睡莲还睡吗
在可有可无的星空
我像一滴露
聆听枯荣的岑寂和
悲悯
鸟笼理论
窗帘拉上
不问外界花香
窗帘拉开
你就是我的
万里江山
瓢虫或其他
没有那么多的诗
也没有那么多诗的天空
我的缘分
正
渐渐被逐出归途
而你,只想拒绝花香
拒绝渴望的靠近
在春风又度的左岸
以一枚漂泊的票根
试图安葬我的眼睛
原载于《厦门文学》
作者简介:万重山,原名甘忠国,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时报》、《萌芽》、《青年文学》、《微型小说精品》、《文艺生活》、《当代文苑》、《诗歌报》、《书屋》、《福建文学》、《福建乡土》、《厦门文学》等10多种杂志以及多种报纸文艺副刊,以中短篇小说和诗歌居多。短篇小说《盛葬》被列入“中国现代文学精品文库”、现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