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诗2015年度选》读稿手记(5)

标签:
少木森禅意诗文化杂谈 |
分类: 文化随笔 |
《禅意诗2015年度选》读稿手记(5)
剑方《一盏灯的孤独》读稿手记:剑方说:“诗的内心我永远不懂,表达因此没有止境。”就如他所说的那样,他这组诗在“表达”上就做着“没有止境”的努力。他的“表达”主要在“准确”与“出格”上做着努力。
他在《另一个》里,以诗的感觉写人格的分裂,写得颇有禅味。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只是“这一个”,可能还是“另一个”。那么,我的“另一个”是谁?他到底怎么个样呢?诗人如此写来:“我是吹口哨进进出出的人/另一个嘴巴灌铅/我对久违的朋友微笑/另一个眼睛放箭”。这诗要表达的意思,读者一定读懂了,这就是诗的感觉与表达的“准确”。然而,诗人表达词句的选用又颇出人意料。他用“嘴巴灌铅”来对“吹口哨”,用“眼睛放箭”来对“微笑”,颇“出格”,于是,营造了诗语言的新鲜感。这诗的结尾处更是妙语连珠,让读者充分感受读诗的乐趣与美感:“我经历云霞、烟鸟、江月/另一个遭遇漂浮物,目光游不到彼岸/我听见花噗地打开春天/另一个看见秋叶蜷缩/冬天老得掉光了满头青丝”。
在《若有人留下》里,诗人写道:“若有人留下,我为你作伴”。作伴就作伴吧,诗人偏又写道:“我是你身边的一个偏旁”。对“伴”的演绎既精准,也新颖,无疑使诗的语言更加意趣。(少木森)
张首滨的诗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虚实结合的巧妙、无痕,从虚里实化而来,又实中虚化而去,使诗从“不似”走向“似”,又从“似”走向“不似”。这无疑契合了禅式思维,无疑可算是一种“禅的妙悟”。他说:“我是我的一个熟人”。他写道:“有人吗?你是谁。/我是我。你干什么?/路过讨口水喝。”他先把自己“虚化”、“分裂”为两人了,还互相对答。然后,又很实在地说:“我对陌生人的回避,为的是远离是非,/隔着防盗门,我说:没有开水。”再接着就写“那一个我”喝水、说话、扭身上路,“一副旷达状”。诗人最终告诉你:“我是谁,不用问,/我是我的一个熟人。”(《我是我的一个熟人》),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禅意盎然。(少木森)
朱枫《花鸟写意》读稿手记:读朱枫这组诗,无缘由地一下子想起一首古典禅意诗:“鹤立松梢月,鱼翔水底天。风光都占尽,不费一文钱。”
当然,说“无缘由想起”或许不对,缘由该是有的,那就是:朱枫随手拈来了眼前常见的小景,缀成精致、灵动、温暖的禅意小诗。读之,自然自在,用心体验,一切尽成风光,一切尽在眼前,你可尽情享用,而不费一文钱。我犹喜《庭院杏花》,品读再三,与诗人一道,从“花开”守望到了“果出”,“收获了/一颗颗绿绿的欢喜”,却“不费一文钱”,多好!
还有《给一只山鸟拍照》里,虽然没有松梢的“鹤”,没有水底的“鱼”,那一只“在镜头里摆出各种姿势”的“爱美的鸟”,让你尽情观赏了她的好一场“摆拍”,你仍然“不费一文钱”。鸟也自在,人也自在,满禅意的!(少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