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意诗2015年度选》读稿手记(4)

(2015-10-28 06:33:41)
标签:

佛学

少木森

禅意诗

文化

杂谈

分类: 文化随笔

《禅意诗2015年度选》读稿手记(4)

                         链接:征稿启事

            《禅意诗2015年度选》读稿手记(4

 

也牛《我看见了真相》读稿手记:“好诗是悟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这话没有错!不过,细究之,这话应该只对了一半。悟之后呢?你还得写,还得会写呀!能把那悟得的东西写出来,写得有诗性妙趣,那才有好诗。

读也牛的诗,会欣赏他的悟性,也自然会点赞他有写诗的巧劲。“在一个旧放生池里/你把话说得平静,又淡定:看透了/也就看见了”(《浅水》)。或许,我们可以把最后二句诗看着是诗人的妙悟:“看透了/也就看见了”。而为了“推出”(或说“导出”)这个妙悟,诗人必然面临一个“怎样写”的问题。你必须把悟得的东西——“道”呀“理”呀,形象化地表现在你的诗里,那才有诗,才可能是好诗。要把它形象化,读者才能读到你的“悟”,你的心,你的美。

那么,也牛如何写呢?他先巧妙地用浅近的生活语言描述:“有鱼:石巴子,黄辣丁,小红鲤/还有爬蟹/晃荡的阳光” (《浅水》)。这一描写虽短短几句,却使他的诗有了“语境”,使他的悟有了“根性”。也牛的这一组诗,基本就是这样的写法:“境”是自然的美,“悟”是心灵的美,两种美艺术地结合,就有了这一首首精美、灵性的小诗。读之,的确颇有美感 ,也颇有禅意、禅趣。(少木森)

 

 

    邵超《寺院禅意》读稿手记:如今旅游见热,寺庙也成烫手的旅游景点。于是,到寺庙的多数不再是香客,而是游客;于是,写寺庙的文字不再都是庄严的文字,还多了一些调侃,甚至反讽。这一次征集的是“禅意诗”,所以,应征者写寺庙题材的诗不少。好一些的诗很庄严肃穆,有“香客文字”的特质;也好一些的诗很调侃,颇见游客“到此一游”的心态。这,都不是“禅”,都与“禅意”无关。

邵超的这一组诗把握得好。“寺庙没有特别风景,无非看看佛,应该多看佛两眼。”也巧,我在一篇散文里这么说过。而邵超不是说多看佛两眼,而是被佛多看了两眼:“佛深沉地站在那里/盯着香客中的我/多看了两眼”。为什么佛多看我两眼呢?因为“我不是香客/香客的虔诚里面/燃着我的香火//我是游客/我恭恭敬敬地许愿/却被香客的祷告淹没”(《一座寺庙里》)。这不定符合生活的逻辑,生活里不一定是游客反倒让佛多看两眼,而香客反倒被佛轻看吧?不过,这样写符合“我”心灵逻辑,于是,就有了“思”的味、“悟”的味、“哲”的味,就有了禅意禅韵。

再读另一首:“经声佛号/晨钟暮鼓/僧人来听/麻木/俗客来听/感悟”(《感悟》)。一样的不符合生活逻辑,而符合的是“我”的心灵逻辑。你可以问邵超:“一定是这样的吗?”为什么僧人反倒“麻木”、俗客反倒“感悟”?他其实说不清的!不过,邵超也可以反问你:“一定不是这样的吗?”你也一定说不清!这里有禅意,这里有禅韵。(少木森)

 

 

杨腾辉《处世》读稿手记:杨辉腾这诗,很口语化,他是用“口语化”来写出禅意,或者说,他用口语写成了他的禅意诗。

他在《处世》一诗里,如此娓娓道来,如解禅,如布道。他要告诉你的,就是:“尘世本身并不复杂,只是人而已”。尔后,他进一步说:“我不想和你发生争执,不想/和你发生肢体冲突”;更不想“动不动就说出法律,法庭与审判台”,因为“其实在法律的面前,赢也是输了/输了更输”。

面对这诗,或许有人读出“无所作为的退避情结”这样消极的、失望的“厌世感”来。但也可能让人读得提神——只要你精神头一足,内心从容,人生有定力,自己的优长与短板自知,不与人比,不看他人眼色。那么,这“尘世本身并不复杂,只是人而已”。

如果这样读诗,精神大好,于是,阳光快乐地生活着,就如诗人所说的那样:“肉体抖了一下/灵魂被打捞回来”,“不再与谁比/自己与自己的影子丈量”(《量度》)。自己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把自己的人生把持好,那多自在,多禅意!(少木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