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少木森禅意诗评述文化 |
分类: 禅意诗精选及评述 |
31.树与风(禅意诗)/少木森
那棵银杏树似乎静默了
一树黄叶在微风中
自己稀稀疏疏的落叶声
让我迷上一种
叶的淡定味道
不过
就匆匆过去了
只听见
那些热热闹闹叶碰叶的声音
或许
毕竟有风
也许这时
而那些多事的风
最多是一种助阵呐喊
最少也是一种助阵呐喊
少木森的诗常有些意念超出物质世界的常规,这也许就是禅意。据我了解,对于少木森的诗,喜欢的人就非常喜欢,不喜欢的另有一番说道,本来萝卜青菜各人所爱也无可厚非,我只是想说,少木森的看似简单、甚至略显传统的文字里有一种悟。看少木森的诗要有一双内心的眼睛,要带着“悟”,“禅”本身就是灵界的东西。我对禅没有研究,我比较喜欢西方的哲理,我读过《圣经》,那是一本拒绝用人的理性去解读的书,我因此也能触类旁通地读少木森的诗,愿在这里将我悟到的一点东西,和看到这首诗的人共赏。
我非常喜《树与风》这首诗。其实,少木森的诗,每一首都有一幅图藏在里面。此刻,我看到了那棵银杏树,看到了它的静默,连自然界所有的声音都是静默的。我还看到了风,我用第三只眼睛看到的。这首诗以“树与风”为标题,树是可见的,可是,风,有谁见过风?通篇都围绕着树与风,谋篇布局看似简单却却隐含了深意。树与风,就是虚与实,虚实相间是生命的奥秘,树与风就像人的肉体与灵魂。
诗的第一自然段,从“静默了——倾听-——稀稀疏疏的落叶声—-叶的淡定”这是从外界的静一直写到内心的静,从一系列的量变到最后的质变。第二段有“风声突然响起来”的句子,从静到动,一下子让这首诗有了张力,也因此有了美感。接下来第三段:“也许这时/树倒更像是树/而那些多事的风/最多是一种助阵呐喊/最少也是一种助阵呐喊”使人豁然开朗,把读者带到了禅的境界。这第三段因为风的助阵呐喊,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看起来还是动感的,其实已经静了。这首诗,从第一段的静,到第二段的动,再到第三段的静,这样一个回归零度的过程。“树倒更像是树”这就已经点出了和第一段的静不同,更像是树了,虽然被风吹得摇摆不止,但它其实是静的,不静的只是你的眼睛。更像是树了,就像一个经历了生死考验的人,其人性的光辉使他更像一个人了,一个大写的人。这是一种质的变化,是更高境界的静。这首诗写的很妙,静与动是那么的自由,那么的蹊跷,又那么的自然。
我觉得这首诗更妙的地方是我无法解读的,只能意会。
32.做一件事(禅意诗)/少木森
一个人一辈子
能把一件事做好
就很了不起
那是一个弥留的人
庄重的话
说过之后
把他这一件丧事做好
而后
别的一些事
最近刚好看了朱以撒的散文《隔岸的花树》:“……想一想人之生、人之死真是一件麻烦的事,尤其是死,让许多活人停下手头的工作,折腾数天。尤其是一些大官僚之死,整个过程就是一场大铺陈,说到底就是表现给活人看……对已经走到彼岸的人的送行,简单,再简单些,应该像英国教会在殡葬仪式上所用的语言:‘来自泥土又归于泥土,来自灰尘又归于灰尘,来自粉末又归于粉末’,既然如此自然而然,也就毋须如此多的工序。”我想拿这段话来填充空白处,因为诗人的作品发表之后就不再属于诗人了,我指的不是知识产权问题,我说的是读者品读一篇文章,本身就是一次再创造,且与作者无关了,正如我的这篇诗评。
由此想来,这件麻烦的事要做好确实不易,必须是“众人忙着”,
“而后
诗人少木森这些留白的文字,永远高过夜晚的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