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木森禅意诗精选精读》选例之三

(2010-04-09 18:47:11)
标签:

少木森

禅意诗

评述

文化

分类: 禅意诗精选及评述

《少木森禅意诗精选精读》选例之三


 

《少木森禅意诗精选精读》选例之三

            第一辑    纷纭众说

 

            6.永 恒(禅意诗)/少木森

 

几只不知名的鸟  在我窗前

好几天  她们几乎都那样

唱出一些轻音  像水滴

而后  飞走

带给这个冷冬  几分鲜活

几分的期待

 

后来  发现有几枚树叶

也很像那些小鸟

是不是  也学着这鸟儿

独独的站在那里  凝着水滴

顶着一片银灰色的天

让风景因此雷同

 

可是  窗外一直有风

不一会儿  一枚树叶落了

又一枚树叶也落了

被风吹远了

 

我知道我无法留住什么

包括曾经的小鸟

也包括这几个叶片

于是  我去拍了几张照片

风景也就成为永远的永远

 

 

                 林如求:鸟飞声杳  叶落境空

 

  “永恒”实在是个大题目。何谓“永恒”?词典上说:永远不变;永远存在。但世上哪有这样超时空的事物存在呢?因为我们现在也知道,连宇宙也不是永恒的,它是从宇宙大爆炸中诞生的,至今也不过130~140亿年,永恒似乎不存在我们所知的这个世界上。但哲学家说得比较辩证,永恒与瞬间是一对矛盾,它们是相对的,没有瞬间就没有永恒,既有瞬间,也就包含着永恒,所谓“一瞬即永恒”。这说得很抽象,永恒似乎是属于灵魂感知又将灵魂感动的神秘地带,是由短暂的时空超脱而来的精神上的一种美好。例如:爱情永远让年青人魂牵梦萦;友谊长存于朋友的心间而被称为地久天长;祝福的话儿可以永远说下去;无尽的财富可以让永生的灵魂永远也用不完……但从禅家看来,这种精神上的美好,乃至自然界的日升月落、春去秋来、流水落花、鹿奔豕突……都不过是外在的“幻象”,都是虚无的。因为禅是引导人们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泯灭人生的意义的。所以禅宗以无念为宗,除了自心本来的清净与空明外,世上一切皆幻。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心空欲灭,物我两忘的境界。

   

    少木森的《永恒》一诗,就很有禅宗的这种象外之意。全诗由三个意象组成:第一个意象是几只小鸟和鸣声——“唱出一些轻音  像水滴。”然后是小鸟飞走了——鸟逝声杳入于静。第二个意象是几枚树叶,“凝着水滴”。接着,一枚树叶落了,又一枚树叶也落了,被风吹远了——叶落境空归于无。第三个意象是没有小鸟和小鸟叫声,也没有树叶的空寂虚无的世界,(千万别误读为是冬天)那就是“永恒”。鸟和鸟声,树和树叶,都是暂时的,而静和无才是永恒的。因为,小鸟是留不住的,它终究要飞到别的地方去;树叶也是暂时的,不可能永远留在树上,而终究要飘落。小鸟和鸟声以及树叶是一个直观,一旦鸟飞声杳、叶落境空,于是时空便被勘破,禅者于刹那间顿悟到了永恒的意义。所以,那没有小鸟和树叶的凝固静止和虚无的风景才是“永远的永远”,这是禅家万境归寂的意境。

   

    这首诗从实景写到虚境,从人们感知到的现象中获得本体,在对自然的片刻感悟中,让人悟到了那作为真正的不朽者的永恒的存在。那不朽,那永恒,似乎就在这自然风景之中,然而更在这自然风景之外——所谓“形而上”者。换句话说,那运动着的时空景象,都似乎只是为了呈现那不朽者——凝冻着的永恒,也即那常住不灭的本体佛性。于是,你从中体尝到了宇宙生命的内在律动和心灵深处的空寂之乐——禅悦。

 

    以禅入诗有不同的境界。以禅语、禅理入诗固堪称禅诗,以禅意、禅趣入诗才是高明的禅诗。少木森的《永恒》一诗虽通篇没有直接谈论佛理,却充满着禅趣和禅机,颇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读这首诗,可以让你澄怀净虑,身心都融入这无言的禅悦之中。这对终日奔竞忙碌、身心俱疲的现代人来说,不啻是一方可以让心性得以休息的宁静的精神家园。

 

 《少木森禅意诗精选精读》选例之三

           7.  音(禅意诗)/少木森

 

有一个人就在电脑的背面

告诉我  她那里

正经受零下28度的严寒

最后的一些叶子也黄了

黄了的叶子  散发冷冷的味道

电脑的背面   离我好远

我闻不到那种严寒的味道

 

我只顾自说自话  我说

我这里是暖冬  树叶偶然也落着

一整个晚上  沙沙的响

可我这里的天  真的不冷

 

有时候  电脑的背面也不远

她的微笑  近在眼前

她说  逗逗你呢

这里也还有绿叶红花呀

清新的味道  过一会儿

也会让你闻到的

 

 

                    林如求:会心不在远

 

    读《知音》一诗,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日近长安远》的故事。据《晋书》记载:晋明帝司马绍“年数岁,尝坐置膝前。属长安使来,因问帝曰:‘汝谓日与长安孰远?’对曰:‘长安近。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也。’元帝异之。明日,宴群僚,又问之。对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乃异间者之言乎?’对曰:‘举目则见日,不见长安。’”西晋的首都在洛阳,离长安数百里。是太阳离洛阳近还是长安离洛阳近?司马绍的回答前后异辞:前一天答说长安近,因为从来没有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对于同一问题,第二天他又答说太阳近,因为太阳只要一抬头就能看到,而长安哪怕是把脖子抻成一根丝那样长也看不到。前一个答案自然是对的,但后一个答案也十分在理,因为就视觉距离而言,能见到自然比见不到要近。这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远与近是相对的,若从感觉上说,完全没有绝对的远,也没有绝对的近。

 

    现在回到《知音》这首诗:“我”坐在电脑面前上网,“电脑的背面”有一个“她”在与我交流。这个“她”究竟是“离我好远”,还是“也不远”?她也许就在我的隔壁、楼上楼下、同一个城市,也可能在另外一个离我很远的外省、外国、地球的另一端美国……互联网使得人际之间的交流“天涯变咫尺”,若是再装上一个视频,接上QQ,哪怕天远地远、在空间站、前往火星……彼此都能见到对方的图像。在这里,哪个是远、又哪个是近呢?所以这个远近的问题越来越变得相对性了。

   

    不过,少木森的《知音》一诗并不是在与读者讨论这个远近的相对性,而是在传达一个像《拈花微笑》那样的问题。拈花微笑的记载出自《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说的是:佛将入灭,鼓励弟子们问法。释尊将大梵天王刚刚奉献的莲花拈在手上,目视与会的百万人天及比丘众,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释尊何意。唯有长老摩诃迦叶顿悟,破颜微笑,合掌正立,默然无语。为什么?因为迦叶心有灵犀,与佛祖心通,就是“佛心相印”。既然心通,两心相印,话语已属多余,故只微微而笑。后来,佛的无上心法便由迦叶来传承。古语云:“会心不在远。”远与近,贵在两心相通,心不通,咫尺如隔天涯;苟能心通,天涯可以变成咫尺。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我们仿佛听到古人在连连叹息。其实知已、知音都在于知心。心通便无阻隔,便能心心相印,不仅能超越空间的远近,并且能感受到对方的“微笑”仿佛“近在眼前”,甚至连“绿叶红花”的“清新的味道”也能“闻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