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歐土蓮花
歐土蓮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168
  • 关注人气:1,23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村俗语之·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2025-07-29 09:05:44)
标签:

欧土·莲花

乡村俗语

早餐

杂谈

分类: 随笔·乡村俗语
        乡村俗语之·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本图来自网络,谢谢!)
      上次“出差”回来,还没有进家门,就在那三岔口的“贵州牛肉粉”店里吃了快餐——老板娘,一个萍乡媳妇,看着她从一个小姑娘模样青涩的小妈妈一天天变成了饱满红润的中年少女,还说怎么好久不见我——几乎每天上午的照例买菜,路过看到她在店门口的灶台为食客煮早餐,氤氲的水蒸气里散发着诱人的调料麻辣鲜香,总令我不由自主地看一眼那个浑身上下透着青春与劳动美的“治保主任兼伙夫”——老板娘兼厨师长。有时恰好目光相遇,还会道一声“生意好”之类的招呼。这次出长差回来,还在路上就想着是不是先去她那里吃个快餐在回家——家里不要说没有柴米油盐,就是锅碗瓢盆都收拾在储物柜里等,也一时难以整理出来“埋锅造饭”。不料的士拉我路过一家快餐店,于是便顺道吃了个最省钱的快餐。
    次日出门买菜,还在盘算是先进店吃一碗早已在味觉里蒸腾起来了的“贵州牛肉粉”、还是先交待老板娘煮好等我买完菜回来吃?这样就不用操心吃刚出锅的那个“热辣滚烫”了。谁知我还没有拿定注意,就到了能看到灶台的转角处,怎么干干净净的、不见了这看惯了十多年的灶台?抬头看到的是“某某管道”的崭新招牌,顿时感到冰冷又僵硬!我不知道该做怎样的感慨?禁不住想起高中时学过的“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乡村俗语之·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想当初这“贵州牛肉粉”跑火的时候,不仅食客要在店门店盯着寒风排队,有时还得再店门口临时加桌子。在寒冷的冬天,来一碗热辣滚烫的“牛肉粉”,整个上午的班都相当的有精神——因为相对比其他的价高一些,路过吃早餐的多半是小城有班上的体制中人。那时有一个场景非常的有图有真相,甚至令人不由自主地驻足——一个身强力壮的伙计,就在店门口的人行道上,若无其人地用斧头奋力地看剁牛腿骨。之所以叫“牛肉粉”,不仅有牛肉片(尽管薄薄几片),更有这“原骨原汤”。就是在“异情”的这几年,这“夫妻店”还逆势而上——把隔壁的门面都打通了,开启了小城“自助快餐”的先河。比起小城传统的快餐来说,真的经济实惠,自然更有市场。谁知道“异情”过后,首先是这“13元每人次的‘自助快餐’”渐渐萧条了,退出了隔壁那门面,打工的大妈也没有了,哪知道退守的“贵州牛肉粉”也不自觉地门前冷落鞍马稀了,最明显的是店门前斧头剁牛腿骨的风景不再了。不过这次猛然发现“城头变幻大王旗”时,也注意到斜对面的“肠粉店”也销声匿迹了,倒是三步之外的“三斤包子”还有相当的顽强精神。不免疑问,是不是这更便捷、更经济的“三斤包子”见缝插针似挤进这三岔口,加速了这两家早餐店的兴衰?
    乡村俗语之·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经济学理论说,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排档,当其营收跌破了临界线时,如果不是“非法营运”,关闭或倒闭是必然的、也是最合理的选择,因为没有一个正常人会真的“赔钱赚吆喝”。大城小市的各色小店,只要它还每天开着门,就说明它还有营利水平,只是多少而已。或许是理论教育过于理论了、还是我从来没有做过真正意义上的生意?不知这生意经到底该如何念。一方面注意到小城这几年,一些顽强的店倒闭了,一些脆弱的店也关门了;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一些不声不响的店却安安静静地面对顾客从容不迫。最不理解的是,一些看上去平淡无奇的大店小店,走过路过,基本上看不到有人驻足,更不要说出入或讨价还价,怎么就那么“沉得住气”?既没有“清仓挥泪大甩卖”,也没有“旺铺转让”?当这个“疑问”被质疑时,总有人给出合理又合法的解释:
    俗谚哇“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如果真冇钱赚,什么大事主也亏不起——门面租费这么高?还不要说现在的工资都不低。
   乡村俗语之·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所谓“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字面上个个都懂。但细究起来,总感觉那不是修辞意义上的“夸张或形容”,而是市井笑谈的“吹牛皮”。有一股“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现实中,却是有一种“特种行业”或“特许行业”的“小店”,十天半月,甚至几个月才开一单,却能维持着小店半年、乃至一两年的“营利水平”。那不是买卖,而是交换。地球人都知道,心照不宣。当然也有一些行业,看上去也不需要“特许”,例如眼镜店、牙科之类,即使最偏僻的小县城,都如大街小巷的银行门点随处可见。平常这种门点哪家不是门可罗雀?可这些大店小店,很少有“旺铺转让”的情况,反正在我生活了近30年的小城,没有目睹一家“另有发展”去了。料想这些店的生存法则,就是市井人物羡慕的“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吧——行业同盟,冇亲戚朋友地狠宰顾客!
    乡村俗语之·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其实这些可以“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准霸王店,其真正的活路,外人怎么能够了解或理解呢?30年前的一个小县城,眼镜店、牙科诊所或中药铺,不过两三家,而现在,少说也有十几家,还不包括县城下乡镇所在地的小镇上,而人口的增量或聚集,很不明显。认知限制了一般人的想象——他们这可以“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这又是如何做到的?
    一个人可能因为损坏等原因配几副眼镜;老人寿命越来越长,牙未必也长寿;......但一个再不差钱的谁,可能变着花样吃早餐,也不可能阔气地吃几个早餐啊!一些早餐店,没开多久就关门了,开得久的也另起炉灶了,都见怪不怪。但也有些早餐店,硬是马路不倒我不倒,春夏秋冬一天天的烟火气熏着路人,谁说这不是小城的生活榜样呢?乡村俗语之·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本图来自网络,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