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村俗语之·弟兄各一家

(2024-01-24 20:44:01)
标签:

乡村俗语

弟兄

杂谈

分类: 随笔·乡村俗语
      乡村俗语之·弟兄各一家

      就如穷人,无法理解豪门恩怨,富人也不懂寒舍炎凉。无论是不差钱,还是钱很忙,归根结底,都是钱惹的祸。这几年的乡村仿佛一夜之间时兴一种办酒席的方式,总结起来就是“异地做酒”。“做酒”者,有喜事而置办酒席,最初或最朴素的含义应该是一家有喜事,亲戚朋友来贺喜。因为贫寒,举全家之力操办诸如娶亲、乔迁等喜事,负债或拖欠是正常不过的事,亲戚朋友,尤其至亲的,借贺喜之名行赠送(财物)之实,也就理所当然了。渐渐地,变成了一种礼数而被约定俗成,或被认同是公序良俗,甚至还冠以“民俗文化”而发扬、发挥。例如高调、高规格地做新生儿的“三朝酒”、“周岁酒”,甚至青壮年的“寿宴”(俗称“做寿”)等。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贺喜”的成分越来越淡了,“敛财”(乡村百姓甚至有一个专门的说辞“卖熟肉”)的初衷越来越浓了。那所谓的“异地做酒”便是典型的“兑钱聚餐”或“卖熟肉”,没有一点点喜庆的氛围,有的可能是私下里的嘀咕——
乡村俗语之·弟兄各一家

     ......哇是“过屋”(即谦虚的“蜗居落成”后乔迁新居),其实屋在哪里都不知道,甚至一辈子也不知道这新屋大门到底是朝东还是朝西。话里有话,原来这“新屋”是东家的子女在隔天隔地的大城小市里买了一套房,而这酒席却在老家镇上的宾馆里办。
     ......说是我们领导,其实退下来差不多有十年了,哪个平常做好事会“请”离开了单位的人?除非是特别合得来的“朋友”,也是“单独请”,绝不会开一张“客单”由办公室“通知”。不封礼吧(因用红包包好礼金而叫“封礼”),显得你太小气。习惯是“逢请必到”,封了礼,不来吃席更不好,显得东家好像就是要你这几个钱。
      当然另一种“异地做酒”却越来越被习惯——孩子结婚,无论男方女方,多花些钱就近到宾馆或酒店去,典礼与吃席一条龙,省心省事。源于年轻人的想法有别于传统,也是出于在家里办酒席的人手紧缺或场面太逼仄。乡村俗语之·弟兄各一家

       乡村的丧事,那只能在先人生前的住宅或宗祠里设灵堂出殡。“奠仪”(丧礼金的俗称)封多封少或封不封,留不留餐,都是相互理解的“主随客便”。倒是东家在服丧的过程中,一不留神就有因为开支或礼节出现意见分歧,如果东家请出的“理事”也有偏薄或掌控全局能力有问题,难免就会有“皮扯”(即口舌相争),甚至拳脚相加,最终演变为骨肉相残的闹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有抱着正义感、道义感旁观者像居中调解。如果这“侧务人”(即无利益关系、并愿意调解纠纷的旁边人)不是真的能说会道,又普遍受人尊重,同时也知道一些内情,这调解也难以奏效。但不管最后有没有达到纷争各方的基本满意,至少现场的事态可以缓和下来并走完所有流程把死者安葬。就这种事,包括“侧务人”在内的所有旁观者,感叹最多的还是五个字:“弟兄各一家”。特别有人想从“侧务人”嘴里知道一些不为人知的难言之隐,故意大胆地推测或臆想,但“侧务人”之所以能够被请出来充当各方信任的调停人,自有其独特的不为一般人能学得会的性情,面对想干与不相干的人都是一样的笑而不语,最多自言自语似的一句:有什么办法呢?“弟兄各一家”。便借故而言他,或干脆借机脱身。
       “弟兄各一家”,字面上的意思多是指“弟兄各自成家了,自然各顾各家”。而在赡养老人或兑钱安葬老人的过程中有不平,被旁人冠以“弟兄各一家”表面上是说兄弟各顾各的家,在出钱出力上斤斤计较,实际是批评兄弟之情随着各自成家、特别是父母年老体弱已经成为负担后,相互间的兄弟情义越来越淡了。乡村俗语之·弟兄各一家

      “侧务人”不得以似的,以“弟兄各一家”来搪塞那些好打探别人是非的是非人,可能有多层意思:一是你们所闻所见,未必是实际情况,有的口齿伶俐,有的生性木讷,说得好听的未必是做得好的,有钱的兄弟未必大方,生活困难的未必小气;二是兄弟各自成了家,各顾各家理所当然,不再是过去的一家人了,就是弟兄之间能相互理解,可妯娌之间怎么可能像兄弟一样相处,兄弟之间碍着妯娌,还间接受各自的姻亲影响,随着兄弟感情的变化,在利益面前有私心是自然而然的;三是间接批评那些好打探是非的男女,你们也有兄弟姊妹,在老人动不得了、要吃要用要服伺的时候,自然就理解别人家的难了,说不定到时还远远不如人家......
      乡村百姓还有俗谚哇:“(一)条龙作大水,龙多干扰雨”(另有小文细诉),或有人看到多子(女)没有期望的多福,而退一步想,独子或独生子女家庭,还省事。理由是别无选择,好与不好都是一个崽扛着,省得因为“弟兄各一家”而生是非。到底怎样才好,乡村百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哇不清、哇不完。留待那些研究大政方针的砖家去调研,本文就不讨论了。乡村俗语之·弟兄各一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