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本能怀疑:住宅市场的暴跌即将来临?

(2013-03-26 08:57:15)
标签:

房产

实业

分类: 老百姓经济学
楼市急速升温 一名地产中介员工单月工资达17万 多家银行首套房贷收紧 少数仍有8.5折优惠 穗22天二手房网签量暴增近3倍 ===================================== 1997年的地产“泡沫”,对九七后香港的整体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隐患,主要表现在:   (1)社会投机风气猖獗,积极参与投机、不务正业的社会思潮泛滥。在地产、股市炒风的带动下,香港在1997年前后相继掀起炒的士牌、炒邮票、炒磁卡热潮。社会上炒风弥漫,市民普遍存在三种心态:一是不务正业,认为炒楼比打工好,炒楼一转手便可赚二三十万元,甚至炒一个买楼筹码就可赚逾200万元;二是赌徒心态,形成讲胆识、一铺定输赢,赢了就发达的赌徒心态;三是不少人有挫败及失落感,认为“辛苦工作赚钱,不及投机者多”。当时,社会上普遍流传一句话:“HighTech就揩(发展高科技就蚀钱),LowTech就捞(炒楼就赚钱)”,反映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认为经商获利不如炒楼投机的思潮,不少人纷纷转而参与地产投机等活动,社会上存在着一种投机不务正业的倾向。长此以往,香港经济势将倒退。   (2)推高经营成本,严重削弱香港经济的竞争力。随着地价、楼价的急升,香港的写字楼租金大幅飙升,到1996年底,香港甲级写字楼租金平均已达每年每方尺105.56美元,在全球主要商业城市中高居榜首,远高于排二、三位的莫斯科(78.79美元)和东京(74.32美元)。高昂的经营成本已严重削弱了香港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正如美国学者恩莱特(MichaelJ.Enright)教授在《香港优势》中所指出:“影响香港目前和未来竞争力的各种问题中,最广受议论的是成本问题。众所周知,香港的住宅和办公室租金之高,在全世界数一数二。香港购物天堂的美誉已经被零售业的租金影响了,因为昂贵的租金已经转嫁到零售商品之上。”〔24〕同样道理,昂贵的楼价、租金也转嫁到服务业以至经济各行业,香港正逐渐形成地产业一枝独秀的局面。   当时,地产业的高利润已开始侵蚀其他各行业发展的基础。行政局议员陈坤耀教授就表示,他发现一家国际成衣公司在香港的总部只有一个人,秘书也是聘兼职的,若租金再继续上升,那些跨国公司便支撑不下去。他认为,一旦高昂的租金驱走外国公司后,租金将回落,但那些跑掉的公司并不会马上回来,香港将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香港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霍英东更严厉抨击港府的高地价政策,他表示楼价已“高得离谱”,高到脱离实际,高到一般市民无力承担的地步,而租金高昂已经影响正当的工商经营。他指出:1996年香港已有1000多间店铺清盘破产。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肯定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3)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成为香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高地价、高楼价、高租金以及地产业的高利润,加剧了香港社会贫富悬殊的局面。据统计,1996年香港社会达四成二的收入落入首一成的人口的口袋里,而在底部的一成人口,只拿到社会总收入的1.1%。当时,月收入10万元或以上的家庭有18万户,而月收入仅5500元的家庭已达60万户,41万人口处于赤贫,比4年前上升了4成,香港的贫富差距已达到近20年来的最高水平。这种现象,过去只出现在拉丁美洲,而不是东亚地区。由于香港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那些没有退休金保障、自行为老来积谷防饥的人,发现他们的储蓄正逐步被高租金、高通胀吃掉。 2, 尽管透过湾仔中怡大厦13楼办公室的窗户就能俯瞰到会展中心,但廖伟强那个晚上没有心思去关注会展中心上空的烟花。   对于他,这个晚上,跟此前的每一晚没有区别,主题都是加班。作为知名房地产企业“利嘉阁”的老板,1997年加班的每一分钟都意味着多一叠钞票。 从1985年房地产市场复苏算起,到1997年时房价已上升了10倍。那是房地产的黄金时代。   港人不但热衷炒楼,还炒筹(楼号),舞小姐、警察、黑社会,甚至连和尚都找廖伟强和他的同行们问询迷津,“那一年,即便是一个小公司,也很轻松的就能赚几个亿”。 1998年8月,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金融投机家排山倒海般向香港扑来,时任财政司司长的曾荫权突然出手了。香港政府共动用1180亿港元外汇基金入市,给国际炒家以致命一击。   金融风暴没有冲垮港币,但房地产市场经不住老虎的轻轻一扑,房价就像从悬崖上自由落体那样跌落,股市也是一样的命运。   廖伟强的同事林松伟遭遇的是双重打击。除了行业不景气,他回归前在黄埔花园买的一套房也大跌。   “750平方英尺的房子,670万买的,1998年的时候掉到338万,2000年时更跌到190万。”林松伟说,楼市越下跌买房的人越少,入不敷出,最后他只好把房子卖掉。  从1997年到2002年的5年时间里,香港房地产和股市总市值共损失约8万亿港元,香港平均每位业主损失267万港元,有十多万人像林松伟一样由百万“富翁”一夜之间变成了百万“负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