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会公信力危机:市民被买房

(2010-03-11 17:57:52)
标签:

房产

社会公信力

东方花园

陈东明

永德

1,39岁的陈国栋是广州铁路公司棠溪货场的一名扳道员,从1992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没能拥有自己的住房。1999年,他与本单位的一名女职工结婚,恰逢单位正在分配最后一批福利房,便一起向当时的工会递交了购房申请,但没有申请成功,只能一直租房住。经适房的推出让陈国栋看到了希望,去年8月,他提交了购买申请。但到了当年9月,却突然被告知他的申请资格被取消,他还被街道办的工作人员数落了一通:“你都已经有房了,怎么还来申请?”

  一头雾水的陈国栋到房管局一查,竟发现早在10年前,自己名下已有一套房子,位于白云区横滘二路32号805房——就在棠溪货场家属宿舍内。

  广铁棠溪货场的副总经理熊小春说,1999年正值福利分房的尾班车时期,单位为了抓紧最后时机,照顾尽量多的员工需求,便以部分员工的名义,申请出资买地,盖了福利房。房子盖好后,房产证统一办出,上面自然是各个职工的名字。接着,单位要求员工以5万元至10万元的“优惠价”认购房子。“有一部分员工当时不愿意掏钱,我们就将房子租给其他有需要的人。”熊小春说,当年是单位掏钱建房,因此单位扣留房产证实属正常。当时让陈国栋认购的价格是5万元,现在楼价上涨了,即使他愿意赎回,也需重新议价。

 

2,陈东明今年37岁,打散工,夫妻俩的月均总收入约3000元。“我们这样的低收入阶层,哪敢去想拥有自己的房子?”2007年获悉政府推出经适房,他赶紧申购。

  去年10月28日,正在轮候经适房的陈东明上网查分,发现被扣25分。他说,原先有89.1分,扣完只剩下64.5分。更离奇的是,在广州市国土房管局的资料中,“他”早在2002年已通过按揭购入天河区一套82平方米的房子,2005年转手卖出。然而,记录里的“业主本人”陈东明却表示对此毫不知情。

  广州市国土房管局资料显示:2002年10月,“他”曾买下天河棠东东路122号春江花园7D房——面积82平方米,价值37万余元的商品房。购房形式为银行按揭,首付7万余元,分20年向银行还清。2005年9月2日,“陈东明”将房子卖出,21日在银行转按。

...去年广州市民陈东明在申请经适房后,因被查出曾在5年内买卖过房屋,申购资格被“冻结”且减分25分。但陈东明表示这是一起“被买房”事件,实际上他本人经济困难完全无力购买,买卖房屋是他人伪造证件公证委托后进行的。昨日,陈东明起诉南方公证处和按揭银行官司正式开庭。

 

 

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市民付永德:档案显示,我在乌鲁木齐长江路东方花园,确实有一套房产,看不出详细的地址和房间的大小,但是显示出来我有1111000元的贷款,当时名字是我的名字,付永德,身份证号也是我的。

  这份记录让付永德目瞪口呆,因为他所居住的伊宁市距离乌鲁木齐市有700多公里,他本人也很少去乌鲁木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市民付永德:我觉得肯定弄错了,简直是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我从来没在乌鲁木齐买过房子,我也没在乌鲁木齐贷过贷款,而且我在乌鲁木齐也不认识几个人,包括银行的人,更不可能认识银行的人。

  这份贷款记录还显示,付永德是2002年9月购买了位于乌鲁木齐市的东方花园商铺1号楼3-59号商铺,而东方花园这个楼盘的名称,付永德以前听都没有听说过。

...商铺的经营者告诉付永德,商东方花园商城一共三层,每层都是由一个个商铺组成,每个商铺都有号码。3—59号意思就是表示三层的59号,随后付永德又来到三楼寻找。  

  二楼58号商铺的老板告诉付永德,二楼的门牌号最大号只到58号,而且3-59号这个商铺肯定在三楼。二楼和三楼都没有3—59号的商铺。楼上楼下跑了好几趟,付永德始终也没有找到标号为3—59的商铺。如果这个门牌号并不存在,可为什么会白纸黑字地出现在银行的贷款资料上呢?付永德越来越害怕,以他名义购买的房子没能找着,但一百多万的贷款还实实在在地压在他的头上。   

===========================================================

看完了新闻,我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首先,随着"被买房"的冰山一角开始爆出,我们发现了其实"优质房贷"的水分非常大.银行未揭露的房贷违约风险是否如我们数据显示的那么少呢?

其次,在莫名其妙的背上贷款后,往往就是轻描淡写地填上了贷款事情就似乎销声匿迹了.如果深究下去,究竟假按揭会有多少呢?还有多少人是没有还款能力而资料被伪造"被买房"的呢?不得而知!

最后,被买房表面是开发商和银行的问题,而其长期持续下去将构成社会公信力危机.大家都不愿意相信公证机构出的证明,都不相信房管局的说辞,借款存在而物业实际不存在;试问一旦资金大批抽逃,结局是什么?

数以亿计"被买房"者毫无还款能力,物业根本不存在,银行资金安全怎么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