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由职业者,一个被社会遗忘的群体

(2010-03-11 00:08:31)
标签:

自由职业

被遗忘

财经

自由职业者的“不自由”咏叹调

http://www.cnr.cn/gsfw/gsxw/jzgc/201001/t20100105_505849608.html

  自由职业者大致还可分为三类:SOHO族,MORE族和MO族。

  1.SOHO族:
  SOHO族是指在家办公的一类新人。SOHO族(small office/home office)是随着电脑时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提高而出现的。电脑的出现,一方面加快了社会节奏和生活节奏,社会价值的创造必须跟上电脑的速度,于是一切都加快了脚步,时间似乎总是不够用。另一方面,电脑毕竟解放了劳动力,使很多工作可以节省时间,促使了"休闲文化"的诞生,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可以在时间的自由支配下舒缓下来。SOHO族就是享受电脑便利带来的舒缓节奏的一族。

  SOHO族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末已风靡世界各发达国家和地区。自90年代初期登陆中国,便迅速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掀起一股旋风。世界上目前仅德国就有360万人以SOHO方式工作。德国IBM公司有25%的员工在家里为公司工作。在美国现在已有3000万人拥有了家居办公室。SOHO族的出现标志着自由职业者一族的兴起。

  2.MORE族:
  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硅谷地区的MORE(mobile office residential edifice )社区,也就是互动商务居住区,是2000年欧美地区从SOHO演变而成的全新社区概念,是SOHO族基于人性化的延伸,因此也被称之为"后SOHO时代",更体现人文精神,人权至上,以人为本。我们的家到此为止已经经历了三代。第一代的家是传统的家,它是与工作完全脱离的,是为家人提供依靠的港湾,给人以温馨和安全感。第二代的家是SOHO式及LOFT式,以家为工作间的模式,是完全开放的没有隐私的家,便于客户来访,交流。第三代的家是与工作既脱离又关联的MORE社区。户主及家人不但拥有工作间,而且各自拥有一片完全属于自己的天空,更加人性化,更多地渗入了温情,更多地关注人的需要,更多地与社会融合。这种更新的1+1居住模式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取代SOHO。

  3.MO族:
  MO族则是mobile-office(移动办公)的英文缩写,是现代白领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他们的装备豪华,居无定所,四海为家,随时随地都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提电脑,移动电话等工具展开工作。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飞机,火车,旅途中。他们是真正的飘一族,工作起来机动灵活,神出鬼没,收入颇丰,充分地享受现代高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时尚的生活。作为新型的时尚群体,他们的浪漫,他们的飘忽,他们的匆忙,他们的成就使他们成为时下最风光的一个工作群体,新新青年最羡慕的对象。他们比SOHO族更占据时代优势,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许多人眼中,这是一个引领着令人神往的生活方式的群体。英文里,最早的时候,他们被称作self-employee,在香港,这个词被译作“自雇人士”,他们挥别了朝九晚五、被老板呼来唤去的生活,凭借超乎寻常的专业技能自食其力。后来他们又获得了另一个更富浪漫色彩的称谓freelancer,lance的原意是中世纪骑士手中的长矛———他们如自由骑士一般,战事一起,便跨上战马为雇佣他们的领主驰骋拼杀。他们的工作方式,从前被称为SOHO(small office&home office),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家就是他们的办公室。而当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一台安装了无线网卡的笔记本成为他们唯一武器———这被称为MO(Mobile Office,移动化办公),看上去可能是迄今为止最为潇洒飘逸的工作形态。而在中国内地,这个群体一直有一个颇为写意而不失专业的命名———自由职业者。
 困扰一:

  社会认同度不高

  小钟是一名做设计的SOHO一族,面对记者,他有点自嘲地解释着他所理解的SOHO:“我们一直处于失业或者待业中,可以说是一种游民状态。”而在生活中,一些不理解的人对他说:“没工作,一天到晚在网上鬼混,简直就是无业游民。”

  调查显示,虽然74.89%的被访者对自由职业者的工作满意,66.08%的被访者表示今后还会继续从事自由职业,并且已有具体的职业规划,但仅有43.81%的自由职业者对自己得到社会认同和尊重的情况表示满意。比较发现,从事自由职业半年到一年间的人群对社会认同的满意度较低,但工作年限超过一年的自由职业者的满意度呈现逐年递增现象。

  困扰二:

  缺乏生活安全感

  虽然社会认同度不令人满意,但自由职业者面临的压力主要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来自本身的心理压力。没有固定的工作、收入不稳定、资源有限、信用遭质疑等都让他们产生很大压力。

  由于自由职业者的成功完全取决于个人能力和自我控制,这些现实压力往往会使自由职业者更加忘我工作,甚至趁着年轻疯狂工作,以期积累资本为自己以后的生活打下基础,比较容易导致“过劳”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困扰三:

  社交圈子狭窄

  调查认为,由于长期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习惯,青年自由职业者很容易被主流生活边缘化。他们中参加社会组织或团体的人数都比较少。表示“没有好朋友”的青年自由职业者占24.23%,即便有朋友,自由职业者与人沟通的方式也是打电话、网络和手机短信等间接手段。

  调查还发现,尽管社会保障是青年自由职业者最关心的问题,但仍有近五成自由职业者未参加社会保险。许多人对现有政策不了解,甚至从未去户籍所在地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办理相关手续。

 

  中国的城市中出现了这样一群热衷于打零工的青年,他们并不是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也不是没有劳动能力的轻浮分子,他们有自己的收入来源和娱乐方式,不需要那么稳定的工作,却需要一种自己认同的生活。在他们看来,内心的生活安逸要比金钱财物上的安稳更好。这无疑与现在整个社会人们对于财富的狂热追求格格不入。正如《时代》杂志在2005年1月的封面故事《迟迟不肯长大》中所预言的那样,这种与以往传统彻底断裂的生存方式最终将导致一场社会革命。

  日本官方对“飞特族”的定义是:年龄在15岁-34岁之间,没有固定职业,从事非全日临时性工作的年轻人。

  飞特族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服务型,就像加油站或者超市以及快餐店的一些职位,要求不高,时间也不是全日制的。

  而另一种则是创意型,或者更高端的自主创业型,利用自己的特长来完成工作。前一种模式类似于打工族,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也没有很高的普及价值,而后者就需要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有明确的规划,更重要的是有真才实学作为保障。

  中国的飞特族与日本的不同,中国的飞特青年基本上都有比较强的工作能力,做一段时间不定期的工作再回来去公司找工作大多不会有问题。而日本的飞特族大多数是对生活感到厌倦,逃避和社会和陌生人接触,除了做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外大多数时间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如果说发达国家的飞特族是为了逃避生活的责任,那中国的飞特族更多的是为了自己创业做准备,用一段时间工作,再用一段时间玩。

=================================================

看了文章我们可以理解,实际上自由职业是一个被社会所遗忘的群体.

游离于低保的贫穷阶层和众多"稳定职业"和富人之外.

不仅身份上被遗忘,而且更大的问题在于他们的保障也被遗忘了.没有固定单位就不能办理公积金帐户.缴纳的各种福利也难以实现.

更麻烦的是,其就业"不在三界之内,更不在五行之中".永远不会进入统计数据的法眼之中...

 

更多的自由职业者更是没有稳定收入而需要身兼数职,逐渐论为穷忙族.

因此,国家或许是时候关注一下这些被遗忘的群体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