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王强早年曾在美芝加哥期交所从事场内交易,随后回到香港,凭借在芝加哥期交所的丰富经历,他担任了香港一家投资公司在期货交易所的交易策略组长。据他回忆,亚洲金融危机在1997年7月暴发,到10月左右,香港期交所内的抛空合约就突然增多起来。平常整个交易所也就2万多张合约成交,但是那段时间,仅王强的团队就经手了2000多张的合约。
投机的小散户显然无法和大鳄们抗衡,恒指在1997年10月间开始暴跌,随后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香港财富严重缩水,并冲击到房地产市场和普通民众的生活。
在此之前,香港房地产热得不行,当年普通的香港人就像现在上海人一样,把房子隔成数间,而且每间里都放两张上下铺的高架床出租床位;一些更有钱的,就拼命向银行借款买房,然后捂一阵后卖出。然而1997年10月间的恒指跌幅曾在三天内超过3000点,索罗斯们把这些港人的发财梦击得粉碎。由于银行利率提升,加上经济衰退,不少人忍痛半价卖房。这还不是最坏的,他们几个月后才知道,有接手他们半价房产的人,自杀或破产了。
一位从业10多年的经纪人至今还记得他当时的两个内地客户是如何大起大落的。他回忆道:“1997年危机刚暴发时他们还顶得住,还有能力买下两家上市公司的大量股票,做起了大股东,但好景不长,在随后危机的余波中,这两家公司的股票在一天之内暴跌80%,控股权被他人轻而易举地夺走。”
和股市一样,当年从峰值跌落谷底的楼市,也给许多人留下永远的痛。一位地产经纪人向记者介绍,当年由于银行利率低,不少人一口气买了10套甚至几十套房准备转售或是腾出许多套间出租,结果危机一来,许多人被迫半价甚至低于半价出售,损失惨重;许多年轻人不堪失败,从买入的楼房飞身而下。一位当年的投资者对记者表示,自己当年也曾一口气买下三套房子,交足500万港元定金,结果危机冲击之下,被迫放弃定金。“假如我不放弃那500万港元,当年我就得破产。”他庆幸说,“而且到目前为止,这些房子的价值还不到当年的1/3。”
没有人希望10年前的历史再现,但目前不断被推高的恒指却不断挑拨投资者那根敏感的神经。“当时的香港股民有点像今年的内地散户,觉得股市每天都应该赚钱,楼市价格也只可能更高不会更低,大家还认为明年工资会再涨10%。”一位业内人士说,“但是经历过这几年动荡的香港人都有点怕了,现在他们的投资相对会谨慎很多。”
==========================================================================
看完了文章,大家似乎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当然,国内的楼市未必会绝对一样,不过,香港过去的历史,我们是否应该作为一个参考呢?
毕竟,现在才是开始,未来几个月后,会不会出现"有接手他们半价房产的人,自杀或破产了。"或者"由于银行利率低,不少人一口气买了10套甚至几十套房准备转售或是腾出许多套间出租,结果危机一来,许多人被迫半价甚至低于半价出售,损失惨重;许多年轻人不堪失败,从买入的楼房飞身而下。"尚是未知之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