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赵卓文先生和楚芸工作室文章的一些不同看法

(2007-06-03 16:11:43)
标签:

不同意见

分类: 老百姓经济学
 
看了两个文章,觉得有些无聊.
先看这里:
1"再看房市。房市的泡沫原理与股市雷同:人们投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房地产,形成交易与转让,从中套利,致房价存在虚高,称为泡沫。
    但房市就不能简单地套用股市的“公允价值”来衡量了!其一,房地产领域的资本创造与资本转移是有实际内容的;其二,房地产这种不动产投资,既可通过流动来获得回报,还可以持有或出租,发达条件下还是借贷消费的主要基础。另外,公允计量在制度上对房产是分开的,一是房产即建筑物,另一是土地。而土地的价格在公有制下便有行政确定的意思,政府可控。从这个意义而言,房产领域的泡沫很难破裂。但是,房产领域的泡沫一旦破裂将使以房产业做为支柱的一国经济崩盘。"
我看了这段,觉得非常好笑.首先,所谓的房地产领域的资本创造和转移,只不过是把一个人的钱包的钱转到另一个人口袋去吧了.房子还是那个房子.
然后说除了通过流动获得回报还可以出租,那么我想问一下如果你买了一个高分红的股票或者债券,是否也可以说是房子呢?而且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中国的房产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另一方面,所谓的泡沫破裂带来经济崩溃也是危言耸听罢了.日本崩溃了吗?香港崩溃了吗?美国崩溃了吗?
都没有!那么动辄以房价下跌就带来经济崩溃来威胁,非常好笑.
 
2,"20年后,掌握广州财富的人不会是20多岁的年轻人,也不会是30多岁的“社会中坚”。未来掌握这个城市财富的人将是45—60岁的人。他们掌握财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拥有不动产。

 

主要依据:

1、对比案例。现在的英国,财富也主要掌握在45-60岁的人群手上。他们的“强势”是因为他们在15—20年前,大量拥有了不动产。

 

2. 在楼市进入“万元房时代”后,入市门槛将越来越高。不管是80后,还是90后,都只能抓住购房置业的“尾巴”。未来的年青人更惨,将有可能为生活在大城市中付出“无限青春的代价”,将会10年、20年地为一套房子而奋斗,就象香港现在很多年青人一样。

 

现在买房的人,自称“房奴”,但他们一方面要还贷,一方面却在享受楼价上升带来的快感。两个时代的“房奴”,性质完全不同。

 

3、在楼市进入“万元房时代”后,财富增值最可靠最直接的表现,依然是不动产的增值。特别在广州,谁在市区,尤其是中心八区拥有更多物业,谁就将是未来的“强者”。

在广州未来20年里,无论你的工薪收入涨得如何快,都将超不过楼价的上涨。"

看了这里,我很有心地查了一下资料:

《星期日泰晤士报》是第19年公布富豪榜,印度出生的钢铁大王拉克希米·米塔尔(Lakshmi Mittal)连续第3年蝉联全英首富宝座,他的财富总值约192.5亿英镑,比去年增加了40亿英镑。

排名第2名的是俄罗斯出生的英超切尔西队的老板罗曼·阿布拉莫维奇(Roman Abramovich),尽管他与妻子的离婚造成他巨大财产损失,但是阿布拉莫维奇仍旧以108亿英镑的行情名列第二,而他的妻子则因为离婚获得大量财富,以1.55亿英镑的财产挤进富豪榜的第452名的位置。

数据分析显示,大部分财产超过10亿英镑的富豪都不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而是来到英国定居英国的外国人,富豪榜的前10名只有3人是英国出生。

英国前1,000名富豪中,有220人以房地产起家致富,排名第3名的就是英国大地主(Duke of Westminster),他在伦敦市中心拥有大片土地,个人财富达70亿英镑。

???似乎并没有看到如赵先生所说的45-60拥有物业增殖最快者?起码第1,2名都是国外的投资者?
第一是钢铁大王,第二石油.第三才是拥有大片土地的公爵.而且他拥有的是"土地"而不是我们的土地使用权啊!而且别忘了他是做房地产商,而不是买房子发财的!

况且单纯地对比,必须考虑到收入.

关于万元房时代,我想起了往事:

广州楼市的前世今生 http://photocdn.sohu.com/20060807/Img244658136.gif  

◆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地产大鳄们在广州市区大量开发高档楼盘,房价泡沫产生。
◆1994年,国家开始紧缩银根进行宏观调控,广州尚未成熟的房地产业遭遇几乎致命的打击。楼价“大跳水”。
◆1994-1997 广州房地产市场最先开始了“落潮”。承受了冲击的1998年广州房价只有每平方米4972元。
◆1998-2004 广州楼价波动幅度就一直控制在1%~4%的范围内。此时北京、上海等地中心区房价则迅速飞升。
◆2004年至今 广州房价飞涨,2004年的涨幅为18.8%,2005年的涨幅为10.8%,2006年的涨幅则首次突破20%

 

市场会重蹈覆辙吗?我认为一定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