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牛人罗昌平

(2008-06-26 19:47:39)
标签:

罗昌平

新京报

《财经》

财经

分类: 企业人

牛人罗昌平

 

刘思坤

 

好几天没有逛罗昌平大哥的博客,今天一去,发现所有文章不见了。他在MSN上说:是我自己删掉的,想安心做些事情。博客更新的频率可能成为他行动的障碍,这是一个踏实的人踏实的做法。

624最新出版的《财经》杂志上有他与其他记者合作采写的两篇重量级稿件《新慈善运动》和《王益落网》。这是在我穷尽媒体触角的前提下,他最新的足迹。

 

关注此人最早来自他采写的200711月份《财经》杂志《李薇案一角》。杜世成出事于2006年年底,接近一年过去,媒体对此事的报道基本偃旗息鼓,然而对一个青岛市民来说,对前市委书记的滑落轨迹不感兴趣是很难的。

这份报道让我的兴趣有了最大的满足。通篇报道客观、平衡又深入。众多的信息源集合成一个硕大的网,不断验证着一个时间点、一个人物的爬升轨迹、一件事件的前因后果,深入到不为人知的内幕,信息的丰富犹侦探才能带来的惊愕。罗昌平采访的众多信息源中,包括我认识的一位律师。律师告诉我,罗本来要见他,但他对杜世成案一无所知,故未能见面。粗粗算来,罗期间在青岛调查10天左右,回后立刻写出了报道,行动能力极强。

报道并不耐读,趣味也不浓厚,但采访的思路清晰,语言简单明了,信源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都作了说明。严格的新闻专业主义,却没有落入格式化、形式化的窠臼。更为惊叹的是他对信源的涉猎范围与在官场内极强的突破能力,这些让我对此人有了强烈的好奇心。

 

随后每期《财经》都是我的必读杂志,罗昌平的报道是一大原因。此人极为低调,翻阅他不多的访谈录,发现了关于他个人的一些信息:是一个理科生,但却极为热爱新闻调查这个行当。他的职业生涯方向不仅要做一名记者,还要做一名深度调查记者,更要做一名专职报道案件(高官落马居多)的专业记者。

 

从网上零星找到了罗昌平大哥的成长轨迹,兹总结如下:

198011月生,湖南涟源人,现居北京。

20031111《新京报》创刊,罗昌平赴中国新闻部做记者(时年仅23岁),此后中国新闻部改名为深度报道部,与“北京关注”版面区别开。每周五期,每期至少一个整版的深度报道。

200458,罗昌平推出了《嘉禾拆迁引发姐妹同日离婚》重稿,被《南方周末》推选为2004年传媒致敬中被评选为“致敬之年度舆论监督报道”。致敬理由是:此报道淋漓尽致地披露了行政权力的泛滥,以事实的力量拨动了社会的神经,引发的不仅是对当前最激烈的社会矛盾之——城市拆迁的矫正,更是对政府行政方式的诘问。此报道和其后央视《时空连线》、《社会记录》以及新华社等媒体的跟进,使得当地官员从曝光到公关到反击的行动被步步披露,舆论监督和反舆论监督的矛盾被清晰地呈现出来,成为本年度最富现场感和连续性的新闻事件。

同年126,罗昌平的《安惠君罗马》报道出炉。安惠君原为深圳罗湖公安分局局长,因涉嫌“买官卖官、包庇色情场所并收受巨额贿赂”被“双规”。当其他媒体对她的“性贿赂”进行新闻炒作时,罗昌平的周到调查与冷静笔触,去除了传媒对安惠君的道德审判与娱乐要素,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安惠君。

罗昌平在其后的采访手记中有两处极为精彩的细节:

一为采访思路:两张关系网。一张是自己在深圳的关系网,一张是安惠君落马的关系网。要有意识地将两张关系网重合,重合度越高,信息被证明的几率就越大。

二为采访实践:要还原安惠君,必须了解其历史。罗从可靠渠道得知安惠君喜欢上《深圳特区报》的头版与二版,但2000年之前的《深圳特区报》无法查阅,于是去图书馆查阅《深圳特区报》的旧资料,单期单期地翻阅,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梳理出了安惠君的成长轨迹,并从海量正面报道中,提取出了关键线索,重现了安惠君玩弄权力与人心的细节。

罗昌平的稿件因为涉及高官落马,信息源多为官场中的知情者,且必须找到两位以上信源,信息才可取信,其采访难度可想而知。在与读者分享经验的过程中,他说:“有的时候直接去问检察院人家就很难透露信息,但是换另外一种方式,我们在了解一些事情的基础上再向政法机关求证是还是不是,他很有可能告诉我们。”

没有长期艰苦的新闻实践经验,是说不出来这样的话的。

 

他的代表作品有:

《嘉禾拆迁引发姐妹同日离婚》系列报道

《女公安局长安惠君落马轨迹》、《原海军副司令王守业“守业未成”》、《郑莜萸罪与罚》   

《梁云才“双规”之死》、《梁云才被害案公诉》、《双规再次收权》系列报道

《上海社保:危险的投资》、《梳理陈良案》《上海社保案大审判》、《还原张荣坤》等连续报道

 

《财经网》上有罗昌平2006724就职以来的所有发表稿件。稿件数量粗粗算来,署名文章、大小稿件共计大约在230余篇,其行动效率之高,稿件信息之扎实,不得不令人赞叹。

 

以下是《和讯网》执行编辑陈峰(2003年南都孙志刚案的报道者之一)在离开《新京报》前的一段话:

虽然曾经是同事,但我和他并不熟,甚至当同事的时候彼此根本不认识,等我换了工作后有了一个不到一小时的访谈,觉得此人不是一般的厉害……

这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是中国新闻人的榜样、标杆。

抱歉,无更多内容透露。

 

罗昌平比我大不过4岁,其新闻职业精神与执业经验,已经走在国内同行前列。时间有丰富的紧迫感,罗昌平大哥的成长轨迹让我有了压力,更有了信心。

向年轻的行动者致敬!

 

2008-6-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