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的一切行为都是自利的
6月23号的《财经》杂志刊登了这样一则小故事,读来饶有兴趣:美国某州开展了一项纳税人与慈善学校间的交流活动,其内容是:让纳税人知道自己的钱用在了该学校的哪些部门,具体用作什么用途,给当地学生们带来了哪些实惠,此为一组人。然后再找一组没有参加此类交流的人进行对比调查:你愿意对此付出税收吗?结果很明显:那些交流过的人们比后者更愿意纳税,而且如果必要,他们愿意纳更多的税,因为他们知道了自己的钱用在了什么地方,给了什么人,变做了什么财富。文章发出疑问:人们的行为究竟倾向于利他还是利己?可能很多人以为它属于利他行为,但实际上,这是典型的利己行为。
你我的一切行为都是自利的,这在经济学看来再也明白不过的道理,直到现在我才把自己说服。它一方面打碎了我先前的认知,那种认知天真地以为世界上存在着无私奉献的所谓“好人”;一方面为我确立了一种源自生物体本能的常识:我们必须自利,自利比无私奉献能让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得更好,而不是更坏。自利本无罪,自利是上帝赐予给生物体生存的最重要利器,自利有彻底而浑圆的合法性,自利是有利于你我持续生存的大好事。
这种利于持续生存的特质从我们呱呱坠地、咿呀学语、撅着小屁股在床上爬来爬去的时候就已经深深地根植在了我们的细胞基因里面,这跟我们有没有记忆、有没有意识没有任何关系。当别人把我们嘴里“哧溜哧溜”甜美的棒棒糖抢走,并当着我们的面儿同样发出“哧溜哧溜”的声音时,你会笑吗?不哭出来已经属于奇迹了。那个时候我们有一种朴素的判断:你抢走了我的东西,我就没有了。因为我的舌头无法享受它的甜美,我的胃肠无法吸收它的养分,我的细胞无法享受糖分给予的活力,我的生命质量下降了,我无法容忍,因为我要活下去。这种判断在一瞬间完成,不需要后天培养,不需要意识存在,更不需要动脑细胞分析,虽然我们的大脑还未发育,但只要是生物,它们都已经具备了上帝赐予他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寻求生命的延续。
“我要活下去”,构成了生物体的基本诉求。这种诉求其实就是我们的原始信仰,是造物主注到基因中、从生至死不可磨灭的要素。只要是生物体,必然寻找自己生存的最大可能性,而这种寻找的途径,就是自利。
自利既然是生物体本身的属性,那么,抛开自利具有的“天赋人权”般的宿命感,自利究竟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自己和他者的自利行为?其实只要首先将我们曾经根植在脑海中的“道德站队感”——自利在道德上不可接受——排除掉,再搞清楚下面3个属于常识般的结论,一切疑问都迎刃而解了:1、自利能让我们每一个人活得更好而不是更坏;2、自利的反向——无私软弱无力,它甚至经不起认真细致的想象;3、利他和自私都是一种特殊的自利行为。
自利能让我们活得更好
自利是生物体的行为,只有生物体才有发出自利行为的基本条件。人要活着,必然与外界环境发生关系——人需要从外界环境中寻找自己的能量、水分,在“如何活下去”的问题解决之后,我们就自然关注“如何活得更好”:需要与人交往、满足精神需求、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了需求,就需要外界环境的供给。这里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矛盾:欲望无限,资源有限。如何在无限和有限之间寻找到契合点,这是人明白生存法则、打通生存经络的穴位所在。
源于资源有限的环境,生物体必须进化以提高自己适应环境,强化、升级将无限欲望容纳于有限环境中并且持续生存的本领。这是大自然以最无情的方式教给我们的最有穿透力的道理。谁做得最好,谁就能生存下来,人类做到了。在那个赤裸上身、无处刷牙洗脸甚至无处挡风避雨的年代,人类力气不如狮子强大,四肢不如老虎粗壮,体格不如猎豹敏捷,但人类有一点永远胜过那些生物:总结曾经的失败,时间在这批生物身上有了明显的纵深感:后代永远比前代聪明,永远不再犯前代人犯过的错误。如此一步一步积累下来,人类不断适应外界环境的进化,使得人类最终称霸整个地球,成为最有智慧的生命物种。
这一大治宏观局面的形成,与每一个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微观行为密不可分。通过自利寻求自身生存,也就在更大范围内保证了族群的生存。个体生存与群体生存在此找到了一致点。
回到现实层面,自利是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外界有限资源的最不坏的方式。很显然,每个人自利了,并不等于协调利用外界资源与满足自身需求之间达到最优,但却比其他处理资源的方式更能让每个人满意:在较大限度地降低自身欲望,以较为经济的方式利用资源的时候,我们的自利都成为推动物种进化的决定性时刻。只有自利才能利用资源,只有自利才能较为有效率地提升生命质量。自利是寻找到自身欲望与外界环境间供给协调的最好的途径。
无私并非“看上去很美”
有人不同意上面的结论,以为无私——通过为别人谋利益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寻找到自身欲望与外界环境间的弥合。无私的原始起点是:既然资源永远有限,那么能否有一种思想力量,促使人将其欲望从无限变作有限?如果实现,二者间不就没有矛盾了吗?
提出这种构想的人实际上忽略了两点:1、生物体的满足没有界限,欲望是有层次感的,一个层次的满足达到顶峰,就会自动转入更高一层的欲望,短时期内无法达到尽头。因此,欲望变作有限是一种伪判断;2、无私行为根本无法利用资源,即便能够利用,也是最没有效率的方式。通过无私进行活动,生物群体只能走向灭亡。
无私是虚指的,它指向的是一种看上去挺有道德魅力、实际上却毫无操作能力的行为乌托邦。有道德魅力是因为它属于高尚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特点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可能会使自己状况变坏的行为,人们往往会认为它是高尚的,一旦高尚就有行为号召力,人们争相钦佩膜拜,这是一种没有认识到自身生物特性的病态。这种高尚绝不是无私,而只能归于利他。无私有一个彻底的前提是:一个人必须无时无刻、从头到脚地无私,而不是一时一地的无私。
自利可以是彻底的,并让我们每个人都活得很好,这很好理解。但一旦让无私彻底起来,就非常可怕:假如我们跟自己的亲戚朋友们吃饭,为了不让他者挨饿,每个人争相给他们喂食,结果每个人都喂其他人,A想吃肉丸,但B给他喂了芹菜,B想吃菠菜,A给他喂了鸡块,最后搞得大家一团糟,都没有吃到他们想吃的东西;饭吃完了,为了不让别人刷碗受苦,我们每一个人都争相刷碗,但为了不给别人制造麻烦,我们干脆紧紧地抱着自己的碗,到最后造成所有的碗都没有刷的结果。吃完饭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谈婚论嫁了,这时我们为了他者好,就拱手让出自己的心上人,以为自己喜欢的就是他们喜欢的,人人都为了人人好,最后你推我我推你,没有一对成家,更别指望有后代,这样,物种便在不久的将来灭绝了。这就是彻底的无私。
无私“看上去很美”,但却无法解释以下两个问题:1、无私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我们无法得知对方的真正需要是什么。当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时候,人与人之间需求是有相当差异性的。自己无法替代别人,当你做好事为他人好时,你是否考虑到了对方是否需要?如果对方不需要,这种行为又有什么正效应呢?2、无私存在着逻辑悖论:对方对我无私奉献,如果我接受对方的这种行为,那么我就失去了行使“无私”行为的合法性——自己都得到好处了,还怎么说自己“无私”?既然无私无法继承下去,那么无私终会有一天消亡;如果我没有接受对方的这种行为,那么对方的无私就是没有任何效用的无私,这种无私无法利用资源,更无法满足自己和他者的生存需要,无私变成了没有意义的行为。
自私和利他行为属于特殊的自利行为
无私近于荒唐,但这并不说明自利必然带有正效应。当资源的边际成本递减,我们无法保证不会出现铺张浪费;当获取自身资源的同时不会明显感觉到对他人影响的时候,我们会为自己不确定的未来积累存量;当虽然获取资源的手段是非法但却不易察觉时,我们会继续默许或者继续行使这种行为。这些都是自利行为到达合理边界后,因为诱惑和生物自保性的过度膨胀带来的负效应。这些行为都或多或少归于一种特殊的自利行为:自私。
自利行为若干得无法计数,极端的自利,即自私是以最大限度攫取他者资源为基础的自利行为,这种行为逾越了最优化的边界,倒向了另外一种行为轨迹:损人利己。它不符合生物进化的规律,也必然会对种群的持续化生存构成威胁,这就是我们从小诟病的自私行为,我们的道德审判和道德站队感,就此而生。
利他行为是一种看上去并不属于自利行为的行为,实际上,它属于一种特殊的自利行为。这种行为的特点在于:它跟无私有着同样的表层特征:让他人变得更好。但背后却有两点明显不同:1、利他是在自己资源已经丰盈、或者自己认为在保己没有问题的前提下才产生的行为;2、利他的表壳虽然是对他者有好处,但最终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要不是物质性需要,而是精神性需要。美国著名的社会行为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再熟悉不过,却鲜有人将其运用到解释利他行为的现象中: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5个档次:1、基本生物性需要:吃饭、睡觉、生育;2、安全需要,需要一种安全的环境;3、交往需要,需要交友、爱情、情感交流等;4、精神需要,比如新观点、新知识、新思想的充盈;5、理想的实现,人们寻求某种人生理想的实现,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普通的自利行为是在这种稳定的层次中不断升级,随着满足的不断升级,人本身得到了圆满的发展。而利他行为满足的便是第4层次和第5层次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属于自己,所以归于自利行为。用这种理论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的慈善家从事慈善事业的动机,也能够解释当初创业时为何积累了“原罪”,却没有在此时当慈善家的原因——低层次的需要没有满足的时候,我们怎么可能出现越级满足的情况呢?
回过头来看文章开头的部分,我们明白了:参加过慈善学校交流的纳税人之所以更愿意纳税,是因为他们知道了自己的纳税对社会的意义,也就实现了自我的精神满足,它是更高级的满足,在利他的背景下,实际上是通过物质的施予,达到自利的目的。
刘思坤
作于2007.7.14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