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国耕地为何多出2亿亩?

(2013-12-31 21:54:00)
标签:

土地调查

杂谈

分类: 时政资讯

我国耕地为何多出2亿亩?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显示耕地多出2亿亩。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解读——
    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res/2013-12/31/09/RMRB20131231B009001_b.jpg

  数据来源:关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

  12月30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正式发布。调查显示,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共203077万亩,比基于第一次调查逐年变更到2009年的耕地数据多出20380万亩。

  全国耕地为何多出了2亿多亩?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是否将松动?国务院新闻办3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世元,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解读,回应社会关注。

  

  多出2亿亩,并非实有耕地数量增加

  调查更加全面、客观、准确,调查出了原有、实有的耕地

  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耕地为203077万亩,比基于第一次调查数据逐年变更到2009年的耕地数多出20380万亩。不少人据此认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已发生改变。

  对此,王世元表示,二调数据的变化,主要受调查标准、技术方法的改进和农村税费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使得调查数据更加全面、客观、准确。“调查手段先进了,组织方式周密了,把原有、实有的耕地调查出来,并不是我国实有耕地数量真的增加了。”

  增加的耕地,是否已在粮食的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中有所体现?

  张为民表示,二调多出的2亿亩耕地当中,相当部分已经在现有的播种面积当中体现出来。他指出,全国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是在现有的耕地面积基础上,通过抽样调查计算出来的。从2004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农业税,而且不断加大对粮食的补贴力度,这样一来,过去有一些没有种的,或者没有上报的耕地,也陆续用来进行农业耕种。对此,国家统计局加强粮食调查工作力度,对抽样调查中的全部样本进行全面丈量核实,对已掌握的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

  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人均耕地1.5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王世元分析说,从耕地分布和利用状况看,全国有8474万亩耕地位于东北、西北地区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还有6471万亩耕地位于25度以上陡坡,这些耕地中有相当部分要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耕地休养生息等安排逐步调整;有相当数量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大多不宜耕种;还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因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因地下水超采,已影响正常耕种。所以,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也就18亿亩多。

  从优质耕地减少的情况看,13年间,城镇用地增加4178万亩,占用的大多是优质耕地。

  从补充耕地的能力和质量看,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上海、天津、海南、北京可供开垦的未利用土地接近枯竭,江苏、安徽、浙江、贵州等省也都很有限,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充难度很大。

  从人均耕地的国际比较看,仍呈下降趋势。1996年,我国人均耕地1.59亩,到2009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其他因素,下降到1.52亩,明显低于世界人均耕地3.38亩的水平,且区域间很不平衡。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还要下降。

  “综合上述,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耕地保护形势仍十分严峻。”王世元强调,在这样的背景下,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严守,粮食安全底线必须保住,现有的耕地总量必须保持基本稳定。

  5000万亩左右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

  国家每年将拿出几百个亿,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等综合治理试点

  调查显示,我国有相当数量的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这样的耕地面积有多大,国家会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王世元表示,关于土地污染面积,环境保护部土壤状况调查结果表明,中重度污染耕地大体在5000万亩左右。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环境调查,在区位上、在整个评价上,和环境保护部的调查结果趋同。

  他说,“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已采取措施,被污染的地方不许继续耕种。同时,下一步,国家每年还将拿出几百个亿,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严重超采综合治理的试点。我相信,经过努力,这些治理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建设用地增加8729万亩

  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总体上相适应,但增速较快、粗放利用的特征明显

  调查显示,与一调相比,建设用地从4.38亿亩增加到5.25亿亩,增加了8729万亩。

  王世元表示,从二调结果看,建设用地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总体上是相适应的。10多年来,通过适度投放增量、着力盘活存量,实施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有力支撑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他说,“二调也反映出,建设用地增速较快、粗放利用的阶段性特征还很明显。城镇用地增长较快,村庄用地不降反升;许多地方普遍存在建设用地格局结构失衡、利用粗放、效率不高等问题,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仍很突出。”他强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今后必须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草地减少1.6亿亩

  土地利用变化反映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调查显示,全国因草原退化、耕地开垦、建设占用等因素导致草地减少1.6亿亩;具有生态涵养功能的滩涂、沼泽减少10.7%,冰川与积雪减少7.5%;局部地区盐碱地、沙地增加较多,生态承载问题比较突出。

  “多年来,通过大力推进植树造林,积极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总体来看,土地利用变化反映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还很严峻,必须持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王世元说,二调增加的耕地中,有相当部分要根据国家总体安排作退耕调整,这为生态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无论是退耕还林,还是退耕还湖还草,都必须按照国家计划来统筹安排,因为,这涉及耕地的保有量,尤其是所在区域农民、森工的生计保障。”

  王世元表示,下一步,国土资源部将按照中央要求,认真做好涉及生态退耕地类的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产权登记,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相关规划、计划以及政策的制定等工作,同时,配合做好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各项工作。 

附:关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

     (2013年12月30日)
    国土资源部 国家统计局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res/1/20131231/1388428548734_1.jpg

  根据国务院决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并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汇总二次调查数据。二次调查首次采用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首次采用政府统一组织、地方实地调查、国家掌控质量的组织模式,首次采用覆盖全国遥感影像的调查底图,实现了图、数、实地一致。全面查清了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了各类土地资源家底。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

  一、全国主要地类数据

  耕地:13538.5万公顷(203077万亩)

  其中,有564.9万公顷(8474万亩)耕地位于东北、西北地区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还有431.4万公顷(6471万亩)耕地位于25度以上陡坡。上述耕地中,有相当部分需要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耕地休养生息的总体安排作逐步调整。全国基本农田10405.3万公顷(156080万亩)。

  园地:1481.2万公顷(22218万亩)

  林地:25395.0万公顷(380925万亩)

  草地:28731.4万公顷(430970万亩)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873.9万公顷(43109万亩)

  交通运输用地:794.2万公顷(11913万亩)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269.0万公顷(64036万亩)

  另外为其他土地。

  二、全国耕地分布与质量状况

  (一)耕地分布

  全国耕地按地区划分,东部地区耕地2629.7万公顷(39446万亩),占19.4%;中部地区耕地3071.5万公顷(46072万亩),占22.7%;西部地区耕地5043.5万公顷(75652万亩),占37.3%;东北地区耕地2793.8万公顷(41907万亩),占20.6%。

  (二)耕地质量

  全国耕地按坡度划分,2度以下耕地7735.6万公顷(116034万亩),占57.1%;2—6度耕地2161.2万公顷(32418万亩),占15.9%;6—15度耕地2026.5万公顷(30397万亩),占15.0%;15—25度耕地1065.6万公顷(15984万亩),占7.9%;25度以上的耕地(含陡坡耕地和梯田)549.6万公顷(8244万亩),占4.1%,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见表1)。

  全国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耕地6107.6万公顷(91614万亩),比重为45.1%,无灌溉设施的耕地7430.9万公顷(111463万亩),比重为54.9%。分地区看,东部和中部地区有灌溉设施耕地比重大,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无灌溉设施耕地比重大(见表2)。

  三、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确保我国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

  二次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耕地13538.5万公顷(203077万亩),比基于一次调查逐年变更到2009年的耕地数据多出1358.7万公顷(20380万亩),主要是由于调查标准、技术方法的改进和农村税费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使二次调查的数据更加全面、客观、准确。

  从耕地总量和区位看,全国有996.3万公顷(14945万亩)耕地位于东北、西北地区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和25度以上陡坡,其中,相当部分需要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耕地休养生息的总体安排作逐步调整;有相当数量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大多不宜耕种;还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因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因地下水超采,已影响正常耕种。

  从人均耕地看,全国人均耕地0.101公顷(1.52亩),较1996年一次调查时的人均耕地0.106公顷(1.59亩)有所下降,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综合考虑现有耕地数量、质量和人口增长、发展用地需求等因素,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仍十分严峻。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同时,建设用地增加虽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但许多地方建设用地格局失衡、利用粗放、效率不高,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土地利用变化反映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很严峻。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在严格控制增量土地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盘活存量土地的力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相关政策说明

  充分共享应用二次调查成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编制规划和计划时应采用二次调查成果数据,切实发挥调查成果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二次调查数据平台作用,推动二次调查成果广泛应用。

  二次调查成果公布后,相关支农惠农政策,不因地类变化而改变。

  (据2013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