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抗击H7N9一线报告

(2013-05-07 21:55:33)
分类: 社会记谭
山东抗击H7N9一线报告 
http://epaper.qlwb.com.cn/qlwb/IMAGE/20130507/A05/A05_0420.jpg
  看到孩子康复,孩子的妈妈和医护人员的脸上写满了高兴
   (上)
  对于枣庄市民刘女士来说,从来都没有一个时刻,像2013年5月6日这天一样百感交集。此时,距离丈夫张某4月21日傍晚入院,已过去了15个不眠夜。
  6日上午,一场简单的欢送仪式在枣庄市立医院感染疾病科病房前举行,山东第二例H7N9患者,也就是刘女士4岁的儿子康复出院。道贺声声,被人群簇拥的刘女士禁不住泪水横流。
  意外卷入疫情中,使原本寻常的家庭瞬间变得“与众不同”,他们被裹挟,被关切,也被中伤。在这股由H7N9掀起的波澜中,担负着妻子和母亲双重角色的刘女士,在丈夫和儿子先后被确诊后,从无力、彷徨到勇敢地撑起整个家庭的过程,被清晰地映照出来。
    丈夫染上H7N9,她感觉“天塌了”
  5月5日下午,枣庄市立医院感染疾病科二楼的隔离病房内,一边看着熟睡的孩子,一边与医生交流的刘女士不时会笑出声来。就在前一天,丈夫恢复了自主进食。
  5月2日,听闻儿子已经具备出院条件、丈夫转危为安的消息后,这位一度抱怨命运不公的妇女说,“我的天空又回来了”。为人母、为人妻,儿子和丈夫就是她的天空。
  她忆起4月21日的那个下午,夫妇俩在车内呆坐一个多小时,那时丈夫发烧已是第6天,不祥的预感和莫名的恐慌在沉默中层层堆积。
  “当时也不是不知道H7N9,但枣庄几百万人呢,怎么会那么倒霉,落我们头上?”连日来,刘女士几次向本报记者提到这一点。
  “走,去市立医院。”那个下午,刘女士率先打破沉默,驾车带丈夫来到“枣庄市最好的医院”。
  选择最好的医院,意味着她想到了极坏的结果,而事实却依然超乎了她的想象。
  当晚,刘女士目睹了“天空”一角的坍塌:4月21日接近24时,丈夫因为“重症肺炎、呼吸衰竭”被转入重症监护室(ICU),几乎同时,院方下达病危通知书。
  “当时,真的一下子就蒙了。”刘女士直言,与丈夫朝夕相处了10年,第一次感觉“天塌了”。绝望、悲情、委屈、慌乱……夺眶而出的泪珠,犹如开闸的潮水般起伏。她一会儿哭一会儿静,守在ICU的铁门外,度过了丈夫入院后的第一个不眠夜。
    谣言、猜疑袭来,她安抚老母暗自哭泣
  “你们想干什么……”4月23日,张某被确诊为我省首例H7N9患者,记者第一次给刘女士打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位老人非常激动的声音。
  那是刘女士的母亲,张某被确诊后,刘女士安慰老人:“不管怎么样,我都不后悔当初嫁给他,他也始终是你称职的女婿。”
  网络上关于张某职业、病情的漫天谣言让整个家庭受到了不小困扰。然而,刘女士很快发现,变故比想象中更要猛烈。虽然疾控人员第一时间就对患者的住所做了一次彻底的消毒,环境样本检测也显示安全,但一些邻居还是会追问登门追访的疾控人员“会不会传染”。
  刘女士意识到自己需要搬家。她理解人们的这种恐慌,但并不愿意承受这种“标签”,虽然H7N9可能注定将是他们一生洗刷不掉的生命记忆。
  尽管很感激房东在知情后挽留了他们,这位倔强的妇女仍表示,丈夫的名字和家庭住址早被公布在了网上,搬家是迟早的事。“我们还要继续生活,不想走到哪里,都被说‘他们就是得H7N9的那家’。”
  丈夫被确诊后的那几天,每到夜深人静时,待母亲和孩子都睡了,刘女士就呆坐在沙发上默默哭泣,哭完了蜷缩在沙发上,直到最后迷迷糊糊地醒了,天空已经放亮。
    儿子也被确诊,她申请一起隔离
  家里的孩子最小的才4岁。跟刘女士一起生活的母亲,已经年迈。刘女士曾不断对本报记者说,越是这个时候,自己越不能倒下,“老的少的都会受自己的情绪影响”。
  丈夫4月22日被定为疑似病例后,她一度担心孩子。让刘女士稍感欣慰的是,4月23日的咽拭子样本检测显示,包括她的孩子在内的所有密切接触者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4月27日,变故又起。4岁的小儿子突然低烧37.3℃,刘女士开始没往H7N9上想,心存侥幸,直到下午孩子烧还不退,她才拨通了疾控中心的电话。
  疾控中心人员采集咽拭子样本,连夜进行检测,报告显示病毒核酸呈弱阳性。4月28日晚间,省卫生厅确认,刘女士4岁的儿子成为我省第二例H7N9病例。
  “祸不单行。”确诊的当晚,刘女士在电话里这样告诉记者。考虑到孩子才4岁,她当即申请陪孩子一起隔离,尽管她当时也不清楚,父子先后感染是不是意味着有“人传人”的风险,她唯一确定的是,“孩子跟我在一起,不会害怕。”
  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由此彻底陷入一个非正常状态:父亲、儿子包括陪护的母亲被隔离在同一家医院的不同病房里;家里的孩子则由姥姥陪伴,继续在家中接受隔离观察。
    跪谢专家,向帮过自己的人道谢
  “这个孩子的妈妈很坚强。”5日下午,枣庄市立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孙宝霞评价。站在一旁的刘女士,则不好意思地笑了。她打算等丈夫转到普通病房后申请陪护。
  就跟当初没想到病会那么重一样,她也不曾想到会好转得那么快,仿佛生活根本就不在掌控之中,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鼓足勇气直面突如其来的一切。
  “老公和孩子先后得了这个病,尤其是我老公一开始病情特别重的时候,感觉特别不幸。”刘女士说,“得病很不幸,但从治疗上来说也是最幸运的,好多人在帮我们。”
  4月22日深夜,听说医院给老公用上了最为先进的人工肺,刘女士扑通一声就跪倒在孙文青等省级专家面前。刘女士并不回避这分朴素的表达,“那是发自内心的感谢。我相信他们,只要有他们在,我老公就一定能够没事。”
  回溯4月21日丈夫入院以来的一幕幕,这位坚强的妻子已经开始筹划等丈夫康复出院以后,向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说一声谢谢。“要是没有那么多人的帮助,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坚持到今天。”
  在刘女士的描述里,激流回旋的风暴之中,仿佛始终有一只有力的大手,将这个一度像脱轨列车般加速倾倒的家庭扶回正轨。她知道,这一切都曾真实地发生过,不曾离开。
 
(下)
  “人感染H7N9禽流感可防、可控、可治。今天我们所做到的就是最为有力的证明。”山东省胸科医院院长高大川说。5月6日上午11时,枣庄市立医院, 山东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康复患者出院回家。一场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遭遇战”中,回顾政府、卫生部门、疾控、畜牧和社会层面的各种应急应对,都让枣庄这个城市在面对危情时刻时并不那么慌乱。在历经“非典”之后,全省卫生系统在面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反应,整个呈现出有序、高效的状态。
    接诊>> 患者刚转诊,医院应急预案紧急启动
  “当时我一下子就想到了H7N9。”枣庄市立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孙宝霞回忆说,她最早参与了我省首例H7N9患者的接诊。
  那是4月21日傍晚6时,因发烧6天、咳喘1天被导医门诊转到发热门诊治疗的张某,一自述病情,就让孙宝霞感觉可能比较严重。
  自从“非典”以来,孙宝霞一直关注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对“非典”和甲型H1N1流感的熟悉,让她第一时间就想到,应该对该患者启动医院应急预案。
  孙宝霞先是跟医院公共卫生科汇报,启动院内感染防控预案,提醒CT室等同事做好防护,并请公共卫生科联系疾控部门前来采集咽拭子样本。同时,她向院领导汇报,申请组织院内专家会诊,确诊患者临床病症。
  孙宝霞说,2009年秋天,就是在几乎同样的专业审慎态度下,该科室发现了枣庄市的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今年4月初医院开始部署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以来,她回忆最多的就是那个秋天的情形。
  枣庄市立医院副院长周滨介绍,4月21日傍晚张某入院以后,医院当即启动应急预案,先是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又向枣庄市卫生局汇报申请市级专家会诊。
  “枣庄市立医院的会诊意见和抢救措施是科学有效的。”专家评价,这为国家、省级专家组介入后的医疗救治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据枣庄市卫生局副局长张令刚此前介绍,鉴于枣庄市疾控中心连夜进行的病毒检测呈阳性,该局迅速向市政府和省卫生厅汇报,同时呈送病毒样本到省疾控中心进行检测。
    驰援>> 省级专家组和设备都往枣庄跑
  时间闪回到4月22日的上午8时。
  这个星期一的早晨,正在省胸科医院东院区查房的重症监护科主任孙文青突然接到院长高大川的电话:“赶快到西院,马上和我到枣庄会诊。”赶路的时候,孙文青隐约感到,“可能发现H7N9疑似病例。”
  高大川是我省省级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同为省级专家组成员的孙文青是该院救治团队“第一梯队”负责人。“当时接到电话时感觉情况挺紧急,实际上心里非常有数。”
  4月22日上午11时,高大川和孙文青等专家抵达枣庄市立医院后,会诊讨论一直持续到当天14时。
  “患者当时已经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病情十分危重。”孙文青回忆,专家组讨论会建议,尽快使用临床救治呼吸衰竭重症患者的最先进设备——“人工肺”支持。
  带队的省卫生厅巡视员康永军当即协调,让省胸科医院医护团队带机器参与救治。
  “当天下午1点多,接到电话安排我们准备设备。”省胸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杨汝燕说,团队6名医护人员随即携带设备赶往枣庄,到了已经是晚上8时。
  省卫生厅厅长刘奇一直守在现场,直到次日凌晨2时看到上机成功后才离开。
  整整14个日夜,杨汝燕和同事守护在重症监护室里的患者身旁。上机一天后,患者肺部呈现好转迹象。4月29日,患者撤掉了“人工肺”支持。
  目前,张某恢复自主呼吸三天,正式进入康复阶段。根据专家看法,救治之路已走过三分之二。
    应急>> 疑似结论刚得出,三级专家已到位
  疫情出现意味着我省H7N9防控由临战状态进入实战阶段,但医疗救治工作远不是应急的全部。
  4月22日上午,省卫生厅派出省级专家组赶到枣庄参与会诊和临床救治;当天晚上9时,国家卫计委派出的资深专家也驰援枣庄。距离患者入院不足30小时,国家、省、市三级专家组成员均已到位。
  距离这时,确定该患者为H7N9疑似病例的结论才刚刚得出。专家组说,这意味着当地和省、国家的应急行动跑到了疫情的前面。
  信息公开也有体现。4月24日,枣庄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确诊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发布患者的救治过程和疫情防控采取的措施。
  省卫生厅也对外进行通报。早在4月22日,该患者还没确诊时,省卫生厅就发布我省发现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
  快速反应同样十分重要。出现确诊病例的4月23日下午,省政府召开紧急会议,成立由副省长王随莲为组长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领导小组,启动流感流行IV级应急响应。
  作为当事地的枣庄市迅速反应。4月23日,枣庄市政府成立了以副市长赵联冠为组长,16家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下发通知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防控>> 对12名密切接触者每天登门随访三次
  疫情发生后,枣庄疾控人员、畜牧人员便开始走街串巷,追访密切接触者,排查高暴露人群,采集鸡粪、垃圾等环境标本,逐一排查可能的隐患,防止疫情扩大化。
  张某被确诊后,12名密切接触者的确定和追访,都由枣庄市中区疾控中心传染病科副主任杨祯和同事负责。
  “每天登门随访三次,主要是询问情况、测量体温等。”杨祯介绍,为尽量减轻邻居们的恐慌,每次随访,都是到了门口才穿上防护服,出门时再赶紧脱下来放到包里。
  枣庄市疾控中心主任路开顺介绍,截至4月29日晚,枣庄市疾控部门主动检测活禽宰杀人员等高暴露人群40多人,其他监测病例等11人,对活禽排泄物、宰杀市场污水等环境标本采样200多份、养殖场活禽及环境标本采样50份进行采集,每天将标本运送至省疾控中心检测。
  当地畜牧部门4月22日即对患者住所附近的活禽交易市场的禽类和环境进行了抽样检测。当地政府也发出紧急通知,下令关闭城区内所有禽类及鸟类交易市场,并对全市活禽交易及养殖市场的禽类进行抽样检测和定期消毒。
  4月24日,在枣庄市召开的H7N9禽流感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畜牧部门称,排查了全市2986个禽类养殖场、132个(次)畜禽交易市场、1282.39万头(只)畜禽,排查结果全部临床表现健康。
  “与十年前的‘非典’相比,所有的工作都有条不紊地开展,完全没有以前的紧张情绪。”孙文青说。(来源:2013年05月07日 齐鲁晚报)  

相关链接:
山东首例患者治疗方案成典范
    ----有望成为人感染H7N9第三版诊疗方案
  6日上午,省第二例H7N9禽流感患者康复出院,而该患儿的父亲张某即首例患者还在治疗之中。患儿出院当天,山东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高大川进一步通报,目前张某病情进一步好转,其治疗方案有望成为第三版诊疗方案。
  枣庄市立医院副院长周滨说,首例患者预计很快可以转到普通病房,这得益于国家、省、市多级专家的联动。4月22日上午,高大川等省级专家组成员就赶到了枣庄市立医院参加会诊,当晚还有国家级专家组成员赶到。
  周滨还透露,在首例患者的救治过程中,钟南山院士也曾多次关注临床治疗进展,并多次调看患者的影像检查报告。
  虽然第二例患者症状较轻,但同样也是各级专家会诊决定治疗方案。“正是各级专家的努力,才使得两名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周滨说。
  枣庄市立医院副院长周滨介绍,重症患者张某的治疗方案兼顾了各种治疗方案的长处,治疗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有希望成为一个典型的范例,甚至有可能会作为全国第三版的诊疗方案。目前,该院正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做前期的相关准备工作。
  据悉,自3月31日,国家卫计委通报我国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后,国家卫计委很快制定下发了诊疗方案。4月2日,下发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1版)》,4月10日,下发了第二版。高大川介绍,第二版与第一版相比,增加了出院标准,同时丰富了中药治疗方法。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变化不大。

患者翻个身就需6护士
    ----30多个护士4小时一班轮流护理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我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病情逐步好转的背后,除了专家的治疗,还凝聚着30多名护士的心血。
  5月3日,患者张某撤掉了有创呼吸机,之后,其病情不断好转。这时,省胸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杨汝燕和枣庄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马振芝才可以稍稍松了一口气。半个月来,两名护士长带领着30多名护士一直奋战在救治H7N9患者的前线。五六个人一组,每4小时换一班。
  杨汝燕说,大部分护士身材娇小,而病人有100公斤左右,因此,仅仅是给病人换床单就需要8个左右护士,“即使是个小翻身,也要6个以上的护士。”
  杨汝燕说,吸痰虽然是她们护理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因为患者的特殊情况,也变得不是那么简单,要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也要做好自我防护,因此仅仅是吸痰也要两个以上的护士来完成。
  “鼻饲也很费劲。”鼻饲是指用较大的注射器将米油等流质食物推送到经过鼻腔的胃管,再通过胃管进入患者的胃里,米油就是大米稀饭上面没有米粒的部分。“有时候喂200毫升食物,就需要护士站在那里很久。”杨汝燕说。
 (来源:2013年05月07日 齐鲁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