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结晶的基本原理

(2011-04-12 06:36:20)
 

一、基本概念

固体从形态上来分有晶形和无定形两种。例如:食盐、蔗糖等都是晶体,而木碳、橡胶都为无定形物质。其区别主要在于内部结构中的质点元素(原子、分子)的排列方式互不相同。

晶体简单地分为:立方晶系、四方晶系、六方晶系、正交晶系、单斜晶系、三斜晶系、三方晶系等七种晶系。

通常只有同类的分子或离子才能进行有规律的排列,故结晶过程有高度的选择性。通过结晶溶液中的大部分杂质会留在母液中,再通过过滤、洗涤即可得到纯度高的晶体。但是结晶过程是复杂的,晶体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形成晶族等现象,因此有时需要重结晶。

此外,结晶时有水合作用,晶体中有一定数量的溶剂分子称为结晶水。

二、结晶过程的相平衡

1.相平衡与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将溶液放入溶剂中,由于分子的热运动,会发生:

(1)固体的溶解:溶质分子扩散进入液体内部;

(2)物质的沉积:溶质分子从液体中扩散到固体表面进行沉积。

    达到平衡时的溶液称为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即溶质不会溶解,也不会沉积或者溶质溶解的速率与溶质沉积的速率相等。

若为不饱和溶液,则溶质要溶解,一直到饱和时才会停止。若为过饱和溶液,则溶质就要沉积,直到溶液重新达到饱和为止。

一般用100g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量来表示其溶解度的大小。它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有关,压力的变化很小,常可忽略不计。

溶解度曲线见P153。有三种

①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硝酸钾、硫酸铝;

②受温度的影响不显著,氯化钠、氯化钾;

③溶解度曲线有折点,主要是由于物质的组成有所改变,例如:硫酸钠在305K以下有10个结晶水,在305K以上变为无机盐。

一般来说,温度变化大时,可选用变温方法结晶分离;温度变化慢时,可采用移除一部分溶剂的结晶分离方法分离。

2.溶液的过饱和与介稳区

溶质浓度超过该条件下的溶解度时,该溶液称为过饱和溶液,过饱和

溶液达到一定浓度时会有溶质析出。见书上P154。

溶解度曲线以下的区域称为稳定区,在此区域溶液尚未达到饱和,因而没有结晶的可能。溶解度曲线以上的区域为过饱和区,分为二部分,过饱和曲线以上的部分为不稳定区,在此区域内能自发地产生晶核。在过饱和曲线和溶解度曲线之间的区域为介稳区,在此区域内不会自发地产生晶核,如果溶液中加入晶体,就能诱导结晶进行,加入的晶体称为晶种。

可用下式来表示:

式中: —溶度差过饱和度,Kg溶质/100Kg溶剂;

       C—操作温度下的过饱和浓度,Kg溶质/100Kg溶剂;

           C*—操作温度下的溶解度,Kg溶质/100Kg溶剂。

或   

式中:  △t—温度差过饱和度,K;

        t*—该溶液在饱和状态时所对应的温度,K;

        t—该溶液经冷却达到过饱和状态时的温度,K。

在结晶过程中,若将溶液控制在介稳区内且过饱和度较低,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有少量的晶核产生,加入晶种可得到粒度大而均匀的结晶产品,过饱和度较高,有大量的晶核产生,可得到粒度很小的结晶产品。

三、结晶过程的速率

晶体的生成包括晶核的形成和晶体的成长两个阶段。

1.晶核的形成

晶核是过饱和溶液中初始生成的微小晶粒,是晶体成长过程中必不可

少的核心。加料溶液中其它物质的质点或者过饱和溶液本身析出的新固相质点,这就是“成核”。此后,原子或分子在这个初形成的微小晶核上一层又一层地履盖上去,直于要求的晶粒大小,为“成长”。

晶核形成的过程:在溶液中,质点元素不断地作不规则的运动,随着温度的降低或溶剂量的减少,不同质点元素间的引力相对地越来越大,以至达到不能再分离的程度,结合成线晶,线晶结合成面晶,面晶结核成按一定规律排列的细小晶体,形成所谓的“晶胚”。晶胚不稳定,进一步长大则成为稳定的晶核。

以过饱和度为推动力的,如果溶液没有过饱和度产生,晶核既不能发生,晶体也不能生成。在介稳区内,晶体就可以增长,但晶核的形成速率却很慢,尤其在温度较低,溶液的粘度很高,溶液的密度较大时,阻力也比较大,晶核的形成也比较困难。

成核的过程,在理论上分为二类。一种是溶液过饱和以后,自发形成的称为“一次成核”;另一种是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晶核称为“二次成核”。

在大部分的结晶操作中,晶核的产生并不困难,而晶体的粒度增长到要求的大小则需要精细的控制。往往有相当一部分多余出来的晶核远远

超过取出的晶体粒数,必须把多余的晶核从细晶捕集装置中不断取出,加以溶解,再回到结果器内,重新生成较大粒的晶体。

作为结晶的设计或操作人员注意:

(1)尽可能避免自发成核过速,以防止晶核“泛滥”无法长大;

(2)尽可能防止使用机械冲击,研磨严重的循环泵,最好使用螺旋桨叶轮的循环装置,外循环泵使用轴流泵或混流泵,忌用高转速离心泵。

(3)尽可能使结晶器的内壁、循环管内壁表面光洁,无焊缝、无刺和粗糙面;

(4)加料溶液中悬浮的杂质微粒要在预处理时去除,以防外界微粒过多。

2.晶体的成长

在过饱和溶液中已有晶核形成或加晶种后,以过饱和度为推动力,溶液中的溶质向晶核或加入的晶体运动并在其表面上进行有序排列,使晶体格子扩大的过程。

影响结晶生长速率的因素很多:过饱和度、粒度、物质移动的扩散过程等。

解释结晶成长的机理有:表面能理论、扩散理论、吸附层理论。目前常用的为扩散理论,按照扩散理论:晶体的成长过程由三个步骤组成的:

(1)溶质由溶液扩散到晶体表面附近的静止液层;

(2)溶质穿过静止液层后达到晶体表面,生长在晶体表面上,晶体增大,放出结晶热;

(3)释放出的结晶热再靠扩散传递到溶液的主体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