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为何敢拒载、挑客?已知的答案都不准
(2017-07-30 07:37:22)网约车新政实施一周年,给了公众再一次检视新政得失的机会。很多人一年来的感受是,“打车难”重回,出租车又拒载挑客了。
就在本月的中、下旬,济南、广州的媒体不约而同对本地出租车拒载、挑客现象进行了报道,问题不是一般的严重。那么出租车又为何要、为何敢拒载、挑客呢?两地的媒体也是不约而同:份子钱太高了!所以他们主张降低出租车司机的份子钱。
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媒体人,多数缺少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上述报道又一次印证了我的这一“成见”。挑客、拒载,跟份子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若真要勉强建立起联系,那也只能这么说:一旦份子钱降到更低甚至没有,他们就更有底气挑客、拒载了!
从常理上讲,他们之所以挑客、拒载,是基于成本与收益的计算,比如我拉你这一单,要跑多少路、耗费多少时间、能有多少收益;你这一单是不是我唯一的选择,我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取得更多的收益,等等。这些成本与收益的计算,与份子钱的多少都是无关的。要知道不论份子钱是高是低,在每一单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都是司机的最重要追求。
网约车新政之后,出租车挑客拒载现象抬头,一般分析是认为网约车新政对网约车的诸多限制,让打车市场重新回到了“绝对短缺”,短缺之下,必然是供方居高临下,需方仰人鼻息。
不能说这样的分析没有道理,但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短缺”重回了,网约车怎么就很少发生挑客、拒载的现象呢?有两个原因,其一,网约车平台、网约车、乘客,三者之间的无障碍沟通,让拒载成为不可能;其二,滴滴以“市场的逻辑”实行“动态调价”,让拒载挑客成为不必要。而这两样,都是当前的出租车行业所缺乏的。
那么有没有三呢?有,就是“垄断”。当前不少都在骂滴滴的“垄断”,“垄断”这个话题说起来复杂,俟另起一篇细说。此篇单拿“垄断”,来论证出租车为什么敢挑客拒载。注意,我绝对不是要抨击出租车行业的垄断,它的垄断已经被网约车打破了。
简单说,当市场形成“垄断”,或者说市场上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少数竞争者时,他们就开始试图建立自己的品牌。就如汉朝末天下大乱、豪杰群起,无所不用其极,但等到三国鼎立的局面,曹、刘、孙三家就开始注意建立自己的品牌了,同时它们之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目前网约市场上的各股势力,它们都有名有姓,都有一定的江湖地位,而互联网技术则让消费者很容易分得清谁是谁,所以它们都在乎自己的声誉,都通过各种努力、手段,来取信于消费者、讨好于消费者。
但反观出租车市场呢,有谁能说出自己所在城市三家以上的出租车公司吗?当我写下这一问的时候,我连一家都说不出;在大街上看它他们,我也分不清它们是哪一家,也没有兴趣分清谁是谁。我们看那么多挑客拒载的报道,影响所及的都是整个出租车行业的声誉,谁会跟它究竟属于哪家出租车公司联系起来呢?这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公地悲剧,小公司林立,但它们之间缺乏竞争,谁都不在乎品牌受损,受损也是大家的;它们中间缺少滴滴式的大企业,唯有大企业能发挥维护市场秩序的作用。我们是否可以想像,如果电商市场上没有淘宝,将是怎样一种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