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13日晚揭晓,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获奖者是一个陌生的名字:鲍勃·迪伦。其身份也令人有“断片”之感:美国摇滚、民谣歌手——诺贝尔奖开始设立“歌手”单项了吗?
其实鲍勃·迪伦不止是一个歌手,还是一个作家。作为歌手,他曾是10届格莱美奖的得主,并获格莱美终身成就奖,此外还获得过奥斯卡原创歌曲奖与普利策特别荣誉奖;作为作家,他首先是一个词作家、一个诗人,此外还是一个剧作家、小说家。人们可能都知道村上春树是年年诺奖的热门,其实鲍勃·迪论也曾两度离诺奖咫尺之遥,他曾分别于20年前的1996年与10前的2006年获得诺奖提名。
鲍勃·迪伦名满天下,唯独不为中国人所知。2011年4月6日,鲍勃·迪伦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开唱,第一次站上中国的歌台。当时媒体用“朝圣”二字形容中国观众的心态,有评论犀利地指出:“有钱人会当做去赴一场上流豪宴,就像是奢侈品牌来京沪开旗舰店一样,不捧场好像自己就没存在感。”对于中国来说,鲍勃·迪伦就是一个“70岁的、陌生的年轻人”。
当年有人如此设问:“你为什么要知道鲍勃·迪伦?”现在我们有了确切的答案:因为他是诺奖得主。他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中国的网红,他的作品会被大量出版,可能还会有机构筹办他的演唱会。当然,过不了多久,他也将与无数新科诺奖得主一样被人遗忘——去年的诺奖得主是谁,尚有几人记得?
与其探讨鲍勃·迪伦是谁、平生取得过哪些辉煌,不如就诺奖来讨论诺奖。众所周知,诗的起源是“歌”,文学的起源是“歌”,那么是否可以说,当今诗坛与文坛,唯有那些“歌”者,那些民谣的“唱作人”,还保存着诗与文学的本色?诗,也就是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以表达怀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可以表达爱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可以表达控诉:“硕鼠,硕鼠,无食我鼠!”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或直抒胸臆,或婉转低徊,它抒发的是“真性情”,透露的是人的本性。诗三百篇,“风”的部分共160篇,占压倒性多数,“风”即“民谣”,它不“雅”也不“颂”,它是来自百姓心底的声音,表达的是百姓的甘苦、悲欢与呐喊。
中国歌手郑钧如此评价鲍勃·迪伦:“他让音乐真正变成表达人生观和态度的一个工具。”而当年诺贝尔奖评委员会对鲍勃·迪伦的评价是:“他把诗歌的形式以及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融入到音乐当中,他的歌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对民权、世界和平、环境保护以及其他严重的全球问题的关注。”
鲍勃·迪伦的获奖,不止是一个歌手的荣耀,也不止是一个作家的荣耀,更是“民谣”的荣耀,是向文学的本源致敬。鲍勃·迪伦对于文学的启示是:回归文学的本源,回归人的本性,回归“真”,回归“民”,回归朴素与原始。
加载中,请稍候......